“立德树人”作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的可能与应然
2020-01-03梁钊华杨依潓
梁钊华,杨依潓
(1.广西玉林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广西 玉林 537000;2.广西民族大学 创新创业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这项举措奠定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地位和重大意义。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立德树人在教育发展中的作用不断凸显。此后,党的十八大在十七大的基础上正式提出“立德树人”这一理念,并首次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确定下来。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劳动教育的重要价值,把“四育”提升为“五育”,指出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真正地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革命理想大于天”,即教师必须要树立“立德树人”的教育理想和追求。一直以来,我们都在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着,这是我们始终不变的“中国梦”。要想实现这个中国梦,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不断地去奋斗去努力。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教师是培养优秀中华儿女的直接力量,其辛勤的劳动和付出理应受到全社会的共同尊重。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我们要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尊重知识。在社会主义性质的大家庭中,我们要始终坚持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努力促进全体劳动者的发展和进步。在“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中,“立德”是教育的基本要求,“树人”则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因此,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在教育教学的综合改革中进一步加强教师的德行、作风等方面的发展建设,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为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源源不断的输送大批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全面实现提供智力支撑和人员保障。
1 “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
党的十八大强调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这就为新形势下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首先,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立德树人”是对教育本质问题的体现;其次,在高校的改革发展中,德育占据着高校各项工作的“龙头地位”,在学生德智体美劳等素质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德”的培养是重中之重;再次,“立德树人”强调“立德”和“树人”的相辅相成,“立德”是“树人”的一种体现方式,“树人”的前提就是“立德”,唯有“立德”才能“树人”。在我国社会主义背景下,教育目标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中“德”占据首要地位,这也就说明了在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中,我们要培养的“德”是符合国情的“德”。“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是我们所有培养的人的各方面组合起来的综合素质,但是在关注每一方面素质都逐渐完善的同时,也必须明白“德”“智”“体”“美”“劳”这几个面是占据着不同的地位和作用的,其中“德”居首位。有位学者曾经说过,仅仅依靠专业知识来培养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培养出来的是一个合格的机器,而不是和谐发展的人。所以说,人在加强自身知识学习的同时,也必须进行一定的道德规范教育,“德才兼备”才算得上是合格的人。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经济基础,其社会所需要的“德”也大不相同。“立德树人”立足的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因此,其所“立德”即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立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德”,是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关键,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顺利发展并取得成功的关键[1]。
1.1 “立德树人”必须坚持“三个面向”原则
“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仅仅围绕着当前社会的发展状况来开展的,而是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首先,“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实现必须面向我们当下的现代化发展。自十八世纪开始,现代化就逐渐成为一种国际发展趋势。直到今天,现代化的发展潮流依旧在涌动,但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的道路却大有迥异。上世纪末,邓小平就强调“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不是别的现代化”,“立德树人”要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坚持所立之德、所树之人是立足于教育自身的现代化,为了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其次,教育是一项长效性的事业,必须要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要能够适应当下发展的状况,还要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世界以及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俗语有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假如没有对未来社会所需人才的德行品格、政治素养、专业能力有一个很好的掌控和预测,就很难对当下教育的目标任务、结构体系、内容方法等方面的发展改革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这种情况下,教育不仅无法促进当下经济的改革发展,自身也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所培养的人必然也不符合社会需要。因此,“立德树人”一定要从国家、社会和整个人类的长远发展出发,运用预见性和超前性的战略思维,确立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2]。
1.2 立德树人是中华民族和人类教育理想的共同追求
“立德树人”有两方面的内涵,一是“立德”,意为确立品德、树立德业;二是“树人”,意即培植成长、培养成才。“立德”的教育理念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描述到“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在这“三不朽”中,“立德”即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立功”是为国家建功立业;“立言”是能够提出真知灼见。至于“树人”,则可追溯到西汉的《管子·权修》,其中有云“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同一时期的西方,苏格拉底崇尚“寓法于德”。也有人提出,亚里士多德才是提出要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等多方面和谐发展的“西方第一人”。几千年来,随着东西方教育理念的差异,教育模式及其教育过程中人的道德养成等都走上了不同的轨道。但是,也正是经历了这个过程,教育文化中的糟粕逐渐被时代抛弃,其精华部分逐渐凝练为人类社会的共同财富。譬如,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唤起了人性的觉醒;工业革命,引领人们逐渐走向科技的殿堂;20世纪70年代以来现代教育的变革,侧重于人本主义的发展。这些事件推动了整个历史的文明进程和人类历史文化的发展。在我国的近代化发展过程中,受西学影响较大。1897年,南洋公学自编课本大纲就出现了“德育、智育、体育”等内容。“五四运动”后,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进行教育改革实践,不仅对“德育、智育、体育”等内容关注,更是著书立传且实际践行。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我国走上了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不仅符合国情顺应民意,更是在立足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国外先进文化的基础上,根据新形势下我国教育领域综合发展实际,赋予了“立德树人”新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
1.3 立德树人是新世纪中国教育事业的崇高历史使命
当下,把“立德树人”作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有着深刻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教育的本质就是育人,“立德树人”既体现了我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理念,也是新时期教育事业的重要使命,承载着将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转向人力资源强国的重任。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必须从三个方面来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首先,要将“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正式列入宏观教育政策的全部范畴。教育政策是教育行为的具体导向,要想办成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就必须从政策文本上下功夫。把“立德树人”纳入到教育政策的范畴,各级地方政府在落实国家政策的同时都会把“立德树人”作为行为的指南,秉承这样的育人理念去制定计划并推广实施,使得学生学有所教、教有所用,不仅自身健康成长,还能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智慧。其次,坚持“立德树人”必须要以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是国民教育的灵魂。实现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是为了更好地培育和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诚信、敬业、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再次,“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将会提升国民的整体道德素质。“德”是我国公民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包含职业道德、社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道德等诸多要素。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融入高校、家庭和社区的方方面面,时时刻刻的对学生进行着潜移默化的道德熏陶,将会提高我国公民的整体道德水平。
2 高校开展的“立德树人”工作的可能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文化氛围、高校课程和具体实践对教学过程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因此,通过“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这三种方式,能够有效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同时,唯有将三者有机的集合起来,相辅相成,才能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1 高校可以通过课程育人的方式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课程育人即理论育人,就是在教育过程中通过正式的课堂教学、课程知识、课程文本等媒介对学生进行的思想道德方面的知识传授过程,这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教育实践中,人们只有懂得了什么样的素养可以称之为“德”,个人和社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德”,以及能够“立德”的途径有哪些,才可以去真正地去践行。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具体的学科课程的开设是进行学生教育的重要途径,譬如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其他课程也多是起到潜移默化的辅助作用。高校的德育建设关系到学生的自身发展和整体国民素质的提升,而要想“课程育人”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就必须把课程的关注点放到社会道德发展现状上来,通过存在的社会现实问题来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教育。当今社会价值多元化,人们出于对利益的片面追求,导致了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倾向,对社会的价值道德规范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同时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研究课题。在错综复杂的社会链条中,唯有针对这些道德问题进行理论教育,才会产生实际效果,否则,就会出现理论和实际脱轨的情形。
2.2 高校可以通过实践育人的方式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由此可见,实践是育人的基本途径。社会生产劳动和体育、智育结合,不仅仅能够提高社会生产效率,而且还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我国的教育政策方针中也明确提到过,教育必须和人的社会生产劳动及其他的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俗语有云,实践出真知。空洞的理论不能给人带来认可的认知,唯有亲身的经历和实践才能在教育过程中给学习者留下深刻的烙印。在教育过程中,“实践育人”包含了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理论的实践性;二是育人的实践性。在实践育人的过程中,实践的主体是学生,只有通过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才能突破单向传授造成的禁锢。在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将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在实践中逐步形成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重点强调了实践育德的重要功能。因此,“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实现,必须依靠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育德,并接受实践的检验。
2.3 高校可以通过文化育人的方式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文化育人不像实践育人、理论育人那样直接作用于教育个体,而是在独特的环境氛围中潜移默化的对育人进行渗透。一般来讲,每个高校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氛围,但是这种校园文化通常都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在高校办学理念的引导下有意识地培养的。高校教育在学生的教育历程中占据着主要部分,校园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地,在这种背景下,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思想观念的形成和学生行为方式的养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实,校园文化的内涵也不仅仅局限于校园精神文化,还包括校园制度文化、校园物质文化与校园行为文化。只不过在这四种文化形态里,精神文化占据着核心地位,而校园的物质文化则是前提条件,校园的制度文化则是联结两者的一种纽带。国家曾在政策建议中对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做出过明确指示:要致力于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及高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总体素质的提升创造一个积极的校园环境。同时,在加强高校校风学风等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大力倡导综合素质教育,为学生的多彩发展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3 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然举措
在历史的不断发展进程中,人们达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教育是一项培养人的事业。但是,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通过什么样的方式途径去培养人,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观点,这也是教育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而又亟须解决的问题。科技是社会发展的助推力,人才则是创造科技的主力军,所以人才培养的类型和方向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八大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明确指出了我们要培养的人才类型是有道德的人。“德”是一个人重要的品质,有德的人才会有一个正确的人生发展方向,从而逐步成长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人才。“立德树人”明确了我国人才培养的类型,指明了新形势下我国教育的发展方向,承载着社会发展进步和祖国兴旺发达的希望。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处于塑形时期,科学合理的道德教育会把国家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个人的理想信念相结合,让学生积极主动的以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姿态来不断实现自身的发展完善,从而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而努力,将我们的社会和国家建设成为美好的家园[3]。
3.1 实现“立德树人”的任务要求需要激励机制作为基本保障
大学生在高校接受教育的阶段正是他们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对自身理想和价值的实现有着不懈的追求和努力。在这个阶段,大学生需要社会正面的积极和引导,也需要来自师生和家长的肯定与认可,所以此时运用激励机制来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素养的开发,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大学生具有很强的主动性和可塑性,教育生涯又是他们道德品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我们可以通过“道德”为核心的理论教育对其进行道德的熏陶和品格的养成。对于大学生来讲,榜样激励一直都是一个很好的道德教育途径,榜样的力量可以让其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和发展方向,并效仿榜样行为开展自身的道德实践活动。榜样可以是伟大的历史人物,也可以是我们身边的平凡模范,通过对他们光荣事迹的宣传,让大学生由外而内的得到榜样上的激励,明白“从善如登,从恶如崩”的道理,坚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进而将品质转化为行为,促进其全面的发展进步,成长为对祖国和社会有用的人才[4]。
3.2 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需要加强间接道德教育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教育方式有时候比教育内容更为重要。在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不能采用违背道德的教育方式,同样的,在推行“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同时,我们也不能运用独裁强制的教育方法。长久以来,人们都习惯于把教育的责任推给高校和教师,道德教育也不例外。作为教师,要为人师表;作为学生,要尊师重道。人们信赖榜样的教育力量,也坚信个体的品格特质对其道德行为有着决定作用。“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道德教育的直接体现。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直接的说教和道德理论知识的灌输容易引起人们的反感和排斥。因此,我们不仅要明确具体的道德教育内容,还要选择正确的道德教育方法,这就是间接的道德教育体现。譬如,在思想理论课程中,我们不要一味地对道理进行讲解灌输,而要把重点放在大学生道德认知的养成和道德行为的培养上,用公正、民主、诚信的原则来进行课堂组织[5]。也有学者提出“立德树人”的任务培养中存在断层,这要从课程的重要载体——教材文本上解决,在内容的安排和布置上要遵循前后一致贯通的原则,为不同阶段的德育内容教学的开展提供便利[6]。
3.3 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离不开法治教育的支持
文化的培育不仅在长期的文化自觉熏陶中形成,还要依靠法治环境的规范。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推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理方式,“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实现也离不开法治教育的支持。单纯的道德教育会给人带来视听上的瞬间震撼,却并不能持久,唯有将以德治人和依法办学联结起来,形成一个紧密的结合,用道德教育去滋养支撑法治精神,用法治规范约束道德手段,法治和德治才能相辅相成,共同发挥效力。高校作为培养人的重要场所,肩负着“立德树人”的艰巨任务。因此,在高校的办学理念中,要把法治和德治的理念凸现出来,既崇尚法律权威,又采用德治手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为育人创造良好的道德环境,加强文化的熏陶和渗透,同时也要培育法治文化,建设法治文化和德育精神共存的校园文化。此外,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要注意高校领导和普通教师对学生的表率作用,他们就是大学生的“教科书”,假如“书”中无法治精神和文化,法制教育的有效性就有待商榷[7]。
3.4 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意识的人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可检验的标准
“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旨在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一个必备条件就是必须具有社会责任感。拥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会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社会的发展进步进行不懈的追求和努力。同时,2015年新修的《高等教育法》中第五条也突出强调了关于高校所具备的社会责任感的问题。认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由此可见,培育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个体对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具有重大意义,关键是怎样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感。首先,以课堂教学为主要途径,通过对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培育强化责任感教育。尽管理论知识属于间接经验,但却是学生认识的主要来源,潜移默化的熏陶有助于责任感的提升。其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丰富责任感培育的教育内容,使其贯穿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再次,通过积极的宣传引导,为责任感培育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