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风破浪正当时“五”动九州揽月回
2020-01-03崔力/文
崔 力/文
嫦娥一号|中国航天新里程碑
出行方式:2007 年10 月24 日,嫦娥一号搭乘长征三号甲火箭升空,由于卫星轨道控制非常精准,在1 次轨道修正后顺利进入环月轨道。
月球打卡项目:嫦娥一号重点探测了月球化学元素和物质成分,获取月表元素的分布图,评估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前景;进行了世界首次全月球月壤厚度探测,估算氦-3 和其他气体的分布特征及资源量;开展了月球轨道空间环境探测,获取了全月面三维高程数据,制作完成我国第一幅全月球影像图。
嫦娥一号实现了总装集成、轨道设计、环境适应和能源、飞行控制、远距离测控通信、高精度测定轨、月球科学探测、数据接收与研究等领域的技术创新,为后续任务奠定坚实基础。嫦娥一号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奔月梦想,树立起我国航天史上第三个里程碑,也标志着中国航天迈入深空探测新时代。
嫦娥二号|我国迄今飞得最远的航天器
出行方式:2010 年10 月1 日,嫦娥二号由长征三号丙火箭发射升空,10 月6 日进入环月轨道,和嫦娥一号相比,进入工作轨道时间从14 天缩减到5 天。
月球打卡项目:在这次任务中,嫦娥二号首次验证了我国新建的X 频段深空测控体制;验证了100 公里月球轨道捕获技术,提高了对探测器的制动控制精度;验证了100 公里、15 公里轨道机动与快速测定轨技术,并对嫦娥三号预选着陆区——虹湾进行拍照,为下一步的月球软着陆做好准备。
完成既定任务后,2011 年6 月9 日,嫦娥二号飞离月球,进入日-地拉格朗日L2 点轨道,进行为期10 个月的科学探测任务。之后,继续深入星空,与图塔蒂斯小行星近距离交会,拍摄了高分辨率光学图像,最终遨游到距地6000 万公里以外的星空,成为我国首个飞入行星际的探测器,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飞入拉格朗日点、第四个开展小行星探测的国家。
嫦娥三号|携手“玉兔”翩翩落月球
出行方式:2013 年12 月2 日,嫦娥三号由着陆器和月面巡视器(“玉兔号”月球车)组成,搭乘长征三号乙火箭升空,正式拉开探月二期的帷幕。
月球打卡项目:嫦娥三号是我国首个月球软着陆的无人登月探测器。12 月6 日,它进入环月轨道,经过主减速段、快速调整段、接近段、悬停段、避障段、缓速下降段6个阶段的减速,最终从距离月球表面15 公里的高度,在虹湾顺利着陆,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实现月球软着陆的国家。之后,着陆器与“玉兔”月球车分离,驶抵月面,完成两器互拍,并开始“巡天、观地、测月”等探测任务。
嫦娥三号实现我国航天器首次在地外天体巡视,实现国际首次全自主避障和高精度软着陆,实现了探测器在极低温度环境下的月夜生存和自主唤醒,首次突破我国地月转移轨道高精度入轨和低温火箭多窗口、窄宽度发射技术。
嫦娥四号|人类首次月背软着陆
出行方式:2018年12月8日,嫦娥四号乘坐长征三号乙火箭升空,在完成与鹊桥星的两次通信测试后变轨进入落月轨道。2019 年1 月3日,嫦娥四号完成主减速段、调姿下降段、悬停段、缓速下降段、缓冲着陆段等减速过程,顺利着陆月球背面。
月球打卡项目:在鹊桥星的支持下,玉兔二号月球车踏上月表,着陆器的监视相机拍下了“玉兔二号”在月背的第一道痕迹影像图,并把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月背图传回地面。
嫦娥四号克服了通信、着陆区选择、登月时机、轨道控制和着陆技术等一系列技术难题,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首次实现月球背面与地面站通过中继卫星通信,并首次在月球背面进行低频射电天文观测,创造了人类月球探测新纪录。在今年11 月9 日和10 日,玉兔二号月球车和着陆器受光照自主唤醒,迎来第24 月昼。嫦娥四号已经顺利工作近700 个地球日,成为人类在月面工作时间最长的月球车,开展了低频射电天文观测、月壳分层结构探测、月表环境探测等活动,丰富了人类对月球的认识。
嫦娥五号|探月工程三步走完美收官
出行方式:2020 年11 月24 日,嫦娥五号搭乘长征五号遥五火箭升空,执行月球采样返回任务,探月工程三期任务如期实现。
月球打卡项目:嫦娥五号到达月球轨道后,轨道舱和返回舱保持在轨运行,着陆器和上升器着陆月球表面。着陆器使用机械铲和钻头收集样本,再通过上升器把月球样本材料送回地球返回舱。最终采取“跳过再入大气”的方式,一跳出大气层就减速并降落内蒙古。
嫦娥五号的着陆器降落在月球最大的月海——风暴洋,位于月球西北角的一片暗灰色平原,在这片火山区域,岩石和土壤的历史可能只有12 亿年。这是人类采回的最年轻的月球样本,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月球在历史晚期发生的事情,以及地球和太阳系的演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