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移动互联网专业教学模式研究
2020-01-02单柏吴潮程银波河北农业大学海洋学院
■单柏 吴潮 程银波(河北农业大学海洋学院)
一、移动互联网发展现状
2019 年中国互联网协会《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9)》中截至2019 年6 月,我国网民人数达8.54 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61.2%,超过2018 年1.6 个百分点;我国手机网民人数达8.47 亿人,使用手机上网比例达到99.1%,超过2018 年0.5 个百分点。随着互联网对我国经济、社会等领域发展影响进一步深入,互联网对于整体社会的影响进入新阶段。移动互联网已进入到“高速发展期”,行业细分领域应用纷纷涌现。
二、移动互联网的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一)意义
1.可以满足市场对于专业人才的强烈需求
在2019 年第1 季度,我国互联网招聘市场规模为25.2 亿元,同比增长9.7%。用户规模方面,根据iiMedia 数据统计,2018 年中国互联网招聘用户规模约为1.92 亿,同比增长15.0%,预计到2020 年用户规模将达到2.38 亿。
2.符合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
从信息化社会对计算机专业的人才需求性质来分析,我们可以将人才需求基本分为:专门从事研究的人才;专门从事工程的人才;专门从事应用的人才。从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的层次架构上看,市场对计算机的人才需求是呈金字塔结构的,同时计算机的专业人才培养结构也是金字塔型的,只有让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适应,才可以提升金字塔各个层次中的学生就业率,来满足市场的需求,大幅降低用人单位对于招聘人员再培养的成本[1]。
(二)国内外移动互联网人才培养现状
国外许多大学都开设了移动互联网方向的专业人才培养课程,具有如下特色:
(1)课程建设综合性程度高,教学内容不断更新。
(2)学校和企业之间合作紧密,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到大学的课程建设中。
(3)注重实践教学,同学们积极参与到真实的项目开发中。一些大学在讲授专业课程的时候,让同学们开发的作品直接就可以推向市场。
(4)先进的教学设备,投入市场上最新的专业设备[2]。
(三)国内移动互联网人才培养现状
1.本科专业中未设置移动互联网专业
在国内各大学中,本科专业基本都未设置移动互联网专业,极少的院校里开设了移动互联网方向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2.专业的培养目标宽泛
各个本科高校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基本一致的,其中基础课程多,专业特色课程少,不能达到企业和市场对于专业技术人才的实际需求。
3.课程建设不能满足人才培养需要
目前大部分高校并没有针对市场开设面向智能终端的专业技术人才的专门课程,而智能终端的软件开发人才基本都是依赖于学生自学或者校外培训机构来完成。
4.师资力量和实践不足
由于很多学校大部分的专业教师都严重的缺乏在企业的实践经验,严重缺少对于移动互联网项目开发中的真实开发经验,所以只能去闭门造车、照本宣科,大学的师资力量急需提高。
5.硬件投入不足
现有的计算机专业实验室中很多设备陈旧,早已不能满足当前计算机专业技术发展的需要,学校对于专业实验室投入力度不足,学生不能在市场最新的设备上实现其技术操作。
三、人才培养模式
(一)创新的教学模式
1.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分为两条线:一是基础与理论体系,由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平台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拓展教育课程组成;另一条是贯穿四个学年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
2.多样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将实验实践的教学目标设置为计算机专业实验实践教学体系的层次化。在人才培养路线图中做到分层次、逐渐递进的多样化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的知识理论、不断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具有一定的创新创造能力。[3]
3.完整的学生就业跟踪体系
使用调查问卷和现场等的方式,不断完整本专业毕业生的质量跟踪调查工作。
四、课程规范体系
建立基于“互联网+”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移动互联网专业课程体系
(一)课程与教材建设
1.专业基础与核心课程群建设
本专业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平台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拓展教育课程等环节组成构成,形成宽、专的人才培养体系架构。
2.金课建设
加大力度打造金科课程建设,形成一套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
3.教学资源库建设
逐步加强网络课程建设,例如微课、慕课等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
(二)教材建设规划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优先选择以项目为导向的案例型教材,通过大量的实例教学让同学们了解项目的开发过程。
(三)实践教学环节
1.实验教学体制
针对实验实践教学环节中应尽量减少验证性的实验,多增加一些综合型的,具有创新性的实验实践,不断来培养老师和同学们的创新创造能力。
2.专业实验室建设
在专业实验室和实训室建设过程中,应建立综合型的实验实践的教学平台;同时开辟符合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创新实习实训基地;并加强在实验实践教学环节中的指导教师师资队伍建设,逐步建立一支具有更高业务水平的、丰富指导经验的双师型教学队伍。
3.教学实践实习基地建设
在校外多建立三结合基地用于实习实训,来满足同学们的实习实训需求。
(四)专业的特色和优势
移动互联网专业人才培养应以信息技术为基本平台,以培养创新创造能力为重点,面向操作系统,兼顾市场应用,软件和硬件相结合,建设成为研究型和应用型并重的专业。
构建以创新创造能力为人才培养核心的一条主线与四个课程群,以及三个实验实践平台的专业人才培养路线:见图1。
图1 人才培养路线
“一条主线”就是以Java 语作为核心编程语言,辅以C 语和C++语言为基础,让学生不需要花费额外时间学习去其他语言,同时可以帮助同学们对编程语言的熟练掌握能力和迁移能力。
“四个课程群”就是通识教育课程群、学科平台课程群、专业教育课程群和拓展教育课程群,这四个课程群的人才培养层次是渐次深入。通识教育课程注重公共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学科平台课程注重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技能;专业教育课程注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能力;拓展教育课程注重复杂的多种知识运用的综合性项目开发课程。
“三个实验实践平台”是让同学们参加大学生的各类创新创业比赛;科研、学术论文、各种技能证书和参与到企业实训中,不断提升同学们的实践动手能力,了解项目所在企业的真实情况与实际的项目开发。
(五)加强创新创业训练全员意识,专创融合,高度重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为什么要参加竞赛?谁受益?学校,老师和同学们都会受益。学校会赢得荣誉,指导老师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得到提高,学校也会有奖励,但我想最大的受益者是我们的学生,创新创业奖励、被认定创新创业学分、拿牌拿奖使得简历更丰富、能力的提高等,不管是考研、保研、就业和出国,都是帮助我们在众多简历中脱颖而出的亮点。但实际上发现我们可爱的同学们在认识上却各有不同:有的同学没有目标,按课程进度走;有的同学没有信心,“我这水平能获奖吗”;有的同学没有体会到备赛和竞赛中的快乐和充实感;也有同学刚训练了一点时间觉得困难或枯燥就放弃了。因此,有必要加强全员意识,提高认识,只要我们有了发自内心的求知欲,对专业浓厚的兴趣,坚定的信心,通过坚持不懈的训练,一定能提高能力并在竞赛中取得更好成绩。
老师积极参与,教学与竞赛相互渗透。刚进入大学,很多低年级学生有点迷茫,选择考研还是就业呢,或者没想过这个问题,如何在竞争中获得机会,这些需要老师们加以引导。参加哪些的比赛,怎么样训练,也需要老师来指导,避免少走弯路。
对于每位同学,建议就是至少去选择一项专业相关的比赛,认认真真去准备。以计算机专业为例,不管是明确要考研的同学,还是还没有明确目标的同学,都建议去参加算法训练,从最简单的题目做起,逐渐增加难度,达到一定水平后参加更高级别的竞赛,将来必定受益。哪怕最终没拿奖,回过头看,也是收获很多,学到了很多知识,实践能力提高了不少。不管是研究生老师、还是招聘单位的面试官,肯定都喜欢算法好的同学。相反的是,如果这些同学到大三决定要考研,或者到大四才意识到简历上无东西可写毫无亮点时,再去准备比赛想拿奖,时间上就来不及了。
我们老师可以做到教学与竞赛相互促进,通过竞赛提高教学质量:
(1)作业与赛题结合,挑选一些经典赛题作为课后作业,既可以督促学生的学习,又将将训练融入平时学习。还是以算法为例,不管是C语言、C++语言还是Java语言,都可以把算法题目作为作业,通过这些题目可以极大促进学生的代码能力,提高学习成绩。
(2)高质量且免费的题库和在线评判系统。充分利用往年的比赛真题和模拟题,这些题目质量往往都较高。以计算机专业为例,很多高校都有在线评判系统,而且是免费使用,拥有大量练习题目和往年赛题。
(3)培养与选拔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发现和选择优秀的苗子,重点培养和训练,训练效果更好。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我们老师要有继续学习和敬业奉献的精神,我们自身能力和水平也得到提高,并反哺教学。
(4)团队学习和交流。组建兴趣小组,定期分享和交流,互相促进,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构建梯队,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以老带新,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梯队的第一批学生是最难组建的,老师不在时,同学们自己无法组织起来学习和交流,我们用了大半年时间带着学习、训练和交流才逐渐形成团队学习和交流的习惯!同时建立训练体系,积累训练资料和经验,科学的训练能更快更好提高学生竞赛能力,提升竞赛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