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形式美法则的建水文庙建筑外部空间探析
2020-01-02黄云晖
黄云晖,张 云
(西南林业大学园林园艺学院,云南 昆明 650224)
1 引言
位于云南滇南文化中心的建水文庙,始建于公元1285年,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占地面积达7.6hm2,规模宏大仅次于山东曲阜,“规制宏敞,金碧壮丽,甲于全滇”[1]。它仿照曲阜孔庙的形制建造,平面为中庙左右学布局,整体上坐北朝南,纵深625m分布着 1殿、2庑、2堂、2阁、5祠、8坊等建筑,围合成其建筑空间[2]。建筑空间包括屋顶、墙体、地面围合的内部空间、与周围环境形成的外部空间,以及介于两者之间起过渡作用的灰空间。本文是对建水文庙建筑外部空间进行研究。建水文庙建筑外部空间指的是建水文庙中的坊、门、坛、庙、祠、堂、廊、亭等建筑单体及其墙体围合成的且与环境相联系的空间。笔者认为,建筑只有同环境即外部空间融合成一体时,才能显示出价值与表现力。从这一点上看,建水文庙建筑外部空间也是彰显儒家文化精神的重要场所,具有研究价值。其次,任何空间自身都具有美的形式,符合一定的形式美法则。本文首先对建水文庙建筑外部空间的整体格局、单元构成、组合形式及序列进行了论述,再运用形式美法则的多样统一、主从关系、对比与均衡、节奏与韵律、比例与尺度五个方面去探析建水文庙建筑外部空间的美,反映其中倡导中的以人为主这方面的儒家文化精神。
2 建筑外部空间的界定与内容
老子曾说“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是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3]。形象描述建筑实体与空间的辩证关系。建筑空间是人所使用的,是有所限定的。建筑外部空间亦是如此。芦原义信说:“外部空间是从自然中框定的空间,是由人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是比自然更有意义的空间”[4]。所以建筑外部空间指的是依附于建筑而存在,与自然环境相联系,由各种建筑、植物、园林小品等构成,体现文化精神的场所。从这点看,建水文庙建筑外部空间是其中各种建筑物所围合形成的院落空间,其中蕴含着人伦礼制等儒家思想。
任何建筑都势必处于一定的环境当中形成和谐统一的整体布局,由此获得顺乎自然、蕴含人文内涵的空间美,所以建筑外部空间极为重要。一个建筑外部空间单元通常由建筑、墙体、植物、地面、构筑物以及人的行为心理等要素构成,各要素间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建筑外部空间能够反映平面整体布局,往往通过空间组合形式与序列去表达。建筑外部空间的组合形式是指若干外部空间单元通过某种方式去衔接成一个整体,通常具有两个典型组合形式:一种是以空间包围建筑物,简言之即开敞式空间;一种是建筑实体围合而成的空间即为封闭式空间[5]。建筑外部空间的序列是指按照空间功能将多个外部空间合理组织起来构成有秩序感的空间关系,它使外部空间巧妙连接起来,从而表达空间美。
3 形式美法则与建筑外部空间的关系
形式美法则是人类在创造美的形式与过程中对规律的经验总结和抽象概括。它是自然、生活、文化艺术中美的外在呈现,通过有规律组合点、线、面、体等各种形式元素能使创造物拥有视觉美感[6]。形式美法则包括多样统一、主从关系、对比与均衡、节奏与韵律、比例与尺度五个方面。其具有普遍性、必然性和永恒性,任何艺术领域都能够被运用。多样与统一是它的基本规律,它是构成整体和谐的前提,其他四个方面最终也要回归到多样统一。通过明确、秩序、匀称与和谐的感性形式去探析建筑外部空间,能使人在变化空间中获得视觉、心理美感,从而与外部空间形成一种共鸣,获得与环境的最优化。
图1 建水文庙总平面图Figure 1 General plan of Jianshui Confucian Temple
4 建水文庙建筑外部空间
4.1 建水文庙建筑外部空间的整体布局
中国传统建筑讲究山水环绕。在建水文庙南面有一山脉称焕文山,其借景入文庙,在空间开阔的学海中形成倒影,景色宜人,构成了建水文庙的山水格局。文庙是儒家文化主导的产物,亦与所建地区本土文化交融,它的建筑形制和空间形态在各时代背景发展过程中逐步完善,并形成秩序俨然、和谐统一的整体布局[7]。在建水文庙整体布局中,建筑结合其外部空间构成“点”,人行进道路为线进行串联,由线串点,以点带面,遵循儒家文化中“礼者,天地之序也”的严格礼制,以中轴线中祭奠孔子的先师庙及外部空间为主,左右侧轴线为辅。从而形成中庙左右学的富有空间逻辑美的平面整体布局(图1)。
4.2 建水文庙建筑外部空间单元构成
建筑外部空间单元是整体外部空间的基本构成,其内部都有特定构成并形成单元特性。建水文庙的外部空间单元是构成各院落空间及中庙左右学平面布局的基础,主要是通过坊、门、坛、庙、祠等建筑单体及其墙体围合形成,其构成要素包括通过踏步、铺砖、材料进行变化的地形、历经千百年风雨的古树名木、体现儒家文化思想与建水当地文化融合的小品等装饰艺术,以及活动其中感受空间美感与儒家文化交融的人(图2)。每个独立空间单元之间通过构成要素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从各自不同的特性中形成统一。
图2 二贤祠、古树、道路铺砖等构成空间单元(图源:《千年名府——建水》)[8]Figure 2 A space units composed of the Temple of Two Square Sages,ancient trees,paving bricks(Source:《The Millennium Masters-Jianshui》)[8]
图3 洙泗渊源坊半月形唇台外部空间(图源:作者自绘)Figure 3 The outer space of the halfmoon shaped lip table of the Zhusiyuanyuan(Source:author self-painting)
4.3 建水文庙建筑外部空间组合形式
建水文庙外部空间形式有三种:一是由主体建筑、廊道、门、道路及植物围合形成,有棂星门、先师庙以及东明伦堂的外部空间;二是由几组建筑、门形成合院空间,有杏坛所在空间及新建文庙广场;三是由坊、门及相联系的景观物围合形成,有太和元气坊、洙泗渊源坊的外部空间。三种外部空间形式相互穿插,通过融合、渗透、对比、序列连续等显示其中特定的功能和儒家文化,构成建水文庙规律且丰富的外部空间组合。
4.4 建水文庙建筑外部空间序列
空间序列是将一系列不同形状、性质的空间按一定观赏路线有序地贯穿、组织起来[9]。“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儒家思想的表现形式,反映在建水文庙外部空间中则是形成起承转合的序列。“不学礼,无以立”礼乐秩序强调外部空间中的人际伦理规范,形成空间庄重肃穆的氛围。
4.4.1 起—缘起儒学,引入圣域
从太和元气坊及其万仞宫墙围合形成引导性入口外部空间,通过其中两侧有石碑书“建水文庙”强调了其引导感,距坊门30m处正对一尊高3m的孔子作揖雕像,起到点明空间主题与“开门见像”之意,避免了整个建水文庙空间一览无余,同时赋予文庙一丝神秘感;由太和元气坊进入取自“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广阔学海,面积30015m2,形状为南北长东西短的不规则椭圆形[10],空间即显开阔,给人震撼的直观感受,北端有一小岛通过三孔桥与岸边相连,岛上建有思乐亭形成空间中的视觉焦点,泮池两岸植有高大香樟树与榕树,彰显君子“比德”[11],池中植荷花,以“思乐泮池,薄采其芹”意喻孔子思想“孔泽流长”,此空间功能在于表达对孔子儒学的崇敬之情。
图4 洙泗渊源坊与思乐亭成对景(图源:《千年名府——建水》)[8]Figure 4 Zhusiyuanyuan Square and Sile pavilion in pairs(Source:《The Millennium Masters-Jianshui》)[8]
图5 “进礼门,行义路”的礼门、义路坊(图源:《千年名府——建水》)[8]Figure 5 Limen,Yilu Square from“Enter the door of etiquette and take the road to justice”(Source:《The Millennium Masters-Jianshui》)[8]
4.4.2 承—感受儒学,延续场所
沿泮池两边至其最北端,是由洙泗渊源坊及东西“鸢飞鱼跃”墙、礼门、义路以“环抱式”围合形成半月形唇台外部空间(图3),尺度为30m,与高10m的洙泗渊源坊形成舒适的视觉观赏角度,洙泗渊源坊与思乐亭形成对景(图4),此外部空间的尺度感有所收拢,给人以舒适之感的同时彰显其庄严静穆。在此空间中,依照儒家文化规范人的行为方式,通常是“礼门”进“义路”出,表示君子应“进礼门,行义路”(图5),即要尊礼守义,给人庄重的精神仪式感;由于圣域由兹—德配天地—道贯古今—贤关近仰四坊呈东西方向相互渗透,拉长了人的横向视线感,在四木雕柱穿脊而出的棂星门这一独特建筑的展示前,两边方形地块植侧柏植物群夹合形成外部空间视线的聚合点。圣域由兹意思就是圣贤之地由此进入,故在此又开一门造有“天圆地方”建水孔子文化广场,象征天人合一,以及从古至今对于文人君子的尊崇。
4.4.3 转—崇敬儒学,形意相通
由棂星门进入以杏坛为视线中心的外部空间(图6),十字形道路分割的高大植物群落地块聚拢到杏坛,银杏高雅,古木萧森,形成肃静之境,让人感受置中的杏坛不张扬。杏坛,即环植以杏,原是孔子讲学之地,在建水文庙中在栽植银杏以还原环境,其空间功能在于传播儒家文化思想,象征有教无类之精神。杏坛方形外部空间上角是金声玉振门,分别通往东西明伦堂,即建水州学、临安府学所在地,而向正北则通往主体空间先师庙。从讲学之所渗透延伸至中庙左右学所在地,在时空上进行了转化,由此升华空间意蕴,进一步以空间语言传递儒家文化思想,教化当地民众。
4.4.4 合—升华精神,呈现主体
儒家思想中强调礼制,等级严格,强调“尊者居中”。建水文庙外部空间的主体是先师庙、大成门及其东西两庑、两碑亭紧密围合形成的封闭空间,此外部空间中又以九级踏步与高浮雕云龙纹丹陛石形成的台基御路分割上下两空间,以垂直交通联系空间使其得以抬升形成垂直空间的态势,即韵律感,从而显示等级。上空间为体量硕大的先师庙的拜台空间,中间有一乾隆铜鼎,其造型符号采用龙与象,象征儒家文化与滇南文化的融合,该空间主要功能是祭祀孔子,建水当地通过在此举行三献礼表达对孔子及儒学的崇敬之情,同时,拜台空间将先师庙抬升,在下空间访进时人的心理形成一种高大庄重的尺度感,突出显示其庄严肃穆,秩序俨然。下空间周环回廊,巍峨壮丽。古树柏木,“象呈太平”、铜鼎香炉、祈福榜等小品及地面踏步变化构成了此外部空间的观赏性,两边两庑供奉有历代以来儒学先哲,称四配十二哲,亦是空间中的精神文化元素,构成此空间的主体完整性。
4.4.5 尾声—心灵回归,空间感悟
建水文庙以崇圣祠外部空间收尾,其是供奉孔子五代祖先、四配及五贤之父的场所,与先师庙相对,彰显儒家“孝”文化。其背后是圣林,更是营造了一片祥和寂静之感,在访进至此之人心灵在儒家文化思想浸染下回归一片净土(图7)。
图6 建水文庙杏坛外部空间——文昌阁(图源:改绘自《千年名府——建水》)Figure 6 The outer space of the Apricot Altar at the Jianshui Confucian Temple (Source:Repainted from《The Millennium Masters-Jianshui》)
图7 建水文庙崇圣祠旁的仓圣祠、二贤祠(图源:改绘自《千年名府——建水》)Figure 7 The Temple of Cangjie sage and the Temple of Two Sages,next to the Temple of Worship sage in Jianshui onfucian Temple (Source:Repainted from《The Millennium Masters-Jianshui》)
5 建水文庙建筑外部空间形式美法则的特点
5.1 多样与统一呈现外部空间和谐美
多样与统一是形式美法则中最重要的一条,即在统一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6],其通过形式美另外四条法则加之呈现。在平面布局上,建水文庙外部空间呈现多样的空间形状,以方形为主,如各个院落空间,还有半月形的唇台,不规则盾形的泮池以及梯形的孔子文化广场,而最终归于“天圆地方”思想,通过路线的组织使其形成统一的平面。在空间序列上,建水文庙外部空间的开合、虚实、大小不断变化,同时相互以门坊、门楼、植物等相互渗透形成统一轴线,以特定功能彰显不同等级,反映儒家思想中“不可僭越”的严格等级秩序。在构成要素的独特性方面,建水文庙外部空间以不同要素如廊、亭、小品、植物、铺装以及人的行为心理构成了其多样性,而“天人合一”思想最终将各要素组合成统一的空间单元(图8)。
图8 建水文庙建筑外部空间多样与统一(图源:作者自绘)Figure 8 Diversification and unification of the external space of the Jianshui Confucian Temple(Source:author self-painting)
5.2 主从关系反映静穆中彰显的庄严之势
在若干要素组成的整体中,每一要素在整体中所占比重和所处地位,将会影响到整体的统一性[5]。在建水文庙中,以一系列外部空间组合来说,通过空间态势呈现的变化,即可确定某一空间的主体地位。先师庙是整个文庙中的主体,而其外部空间则是文庙建筑外部空间组合中的主体,所以其他空间的存在都是为先师庙所在空间服务的。首先,在建筑空间中,围与透是相对的,其可以用来反映空间的主从关系,先师庙外部空间以建筑围合成一个闭合空间,仅留大成门与其他空间相渗透,而其位于南北轴线序列的终端,各空间相互渗透最终聚焦此空间,由此构成其空间主体地位。其次,先师庙在外部空间态势中的处于高潮部分,通过装饰等的复杂程度,以及九级踏步至拜台抬高建筑,使人置身其中具有与众不同的生活、心理及文化艺术感受,由此彰显主体庄严之势。而以具体某一空间来说,建筑外部空间都是作为从属空间服务于主体建筑,其与建筑的关系对比又体现空间主从关系。在五进外部空间中,四周以文昌阁、魁星阁(遗址)、名宦祠、乡贤祠、金声玉振门等建筑群围合成院落空间,杏坛置于几何中心,有两层台基,高度为10.3m,是整个空间中视线最高点,体现其主体地位。四面留有足够的视距观赏,南北约为25m,符合中国传统的“千尺为势,百尺为形”形势观[12],以道路及两边栽植银杏、无患子等植物引导视线,杏坛体量与所植植物尺度适宜,构成和谐的主从关系,营造出肃静祥和之感。
图9 建水文庙外部空间方向性对比(图源:作者自绘)Figure 9 Directional comparison of external shape of Jianshui space of Jianshui Confucian Temple
图10 建水文庙外部空间形状对比(图源:作者自绘)Figure 10 Contrast of external space Confucian Temple
5.3 对比与均衡中产生稳定感
建水文庙外部空间的对比可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是方向性对比(图9),通过建筑的朝向营造不同的方向感受,把具有竖向感觉的泮池空间、先师庙外部空间与具横向感觉的圣域由兹—德配天地—道贯古今—贤关近仰四坊外部空间、杏坛外部空间等交替穿插,让人在行进中体验方向不断变化的空间感,而各外部空间适宜的组合又使空间平稳、舒适,产生均衡感。二是形状对比(图10),建水文庙多样的外部空间形状让人在感受中体验不同,通过适宜的路线的组织又使平面获得均衡。在对比与均衡中感受外部空间美学与生活体验,同时满足了文庙祭祀与教育的功能需求。
图11 建水文庙外部空间态势——南北剖面图(图源:作者自绘)Figure 11 External Space Situation of Jianhui Confucian Temple-North-South Section Map
5.4 节奏与韵律构成时空秩序
节奏与韵律源于音乐和诗歌,指按一定秩序和规律组织变化去激发美感[13]。这在中国建筑空间构图中往往成就了节奏化、音乐化的“时空合一体”[14]。而当它运用到建筑外部空间时,则构成了一种和谐的外部环境,通过时间、空间的推进,以及人在其中的活动去营造独特的空间韵律与节奏,激发空间美,产生认同感[15]。建水文庙外部空间以尊孔祭祀、礼乐教育等特定功能为引导,各外部空间通过门坊、门楼及高大植物进行多空间多层次之间的渗透,从而产生外部空间组合中的变化与联系。首先,建水文庙的每一处建筑每一进外部空间,其形成都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积淀、逐渐完善而来的。文庙祭祀孔子的场所,至今保留着传统的祭孔仪式,如三献礼、开笔礼、成童礼、成人礼等,仪式所遵循的严格秩序在每一进外部空间获得呈现,例如“进礼门行义路”,以及在东西碑廊、两庑感受千古风流人物与纪事,人的活动构成其中拨动的弦,在感受千年时空律动的同时激起精神层次的起伏,相互交织构成空间节奏与韵律(图11)。
5.5 以尺度与比例构建人与外部空间的交流
空间借由长度、宽度、高度、大小表现出来,以各种参数构成物质与精神的场所[4]。每处建筑的营建,无论单体还是整体空间,都需要有和谐的尺度与比例,才能让人身处其中感受到美的精神意蕴的存在。建水文庙建筑外部空间中,整体的比例与尺度是严谨和谐的,整体的尺度感是庄严静穆的,让人身处其中感受到与建筑空间的对话,体会到其中严格的秩序感却不感到压抑,耳濡目染其中的教化意蕴进而转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其处处体现人的尺度感,注重与人的交流。根据20~25 m为模数的“外部模数理论”。25 m左右的空间尺度是社会环境中最舒适和得当的尺度[16]。
从整体看,建水文庙的外部空间尺度关系中具有舒适尺度,每处院落空间的观赏距离约为25~30m,视距与建筑物的高度比D/H约为2.5,合仰角约为22°。用传统的形势观来看也是符合形式美学的。从总平面来看,建水文庙构成了大、中、小尺度外部空间关系,泮池为尺度外部空间、孔子文化广场为中尺度外部空间、其余院落为小尺度外部空间,三种尺度空间之间互渗共生,在对比中产生和谐舒适的空间关系。在和谐比例上,泮池面积之大,约30015m2,占总面积40%,其北端约三分之一处建有“思乐亭”一岛,由一座三孔石桥与堤岸相连从而分割泮池成大小两个空间。这一分割符合“黄金分割构图法”,由此呈现这一壮阔外部空间的和谐比例与尺度的美感,处于分割线上的思乐亭与三孔桥,亦成为人们的视觉焦点。
6 总结
建水文庙建筑外部空间遵循普遍的形式美法则,达到了空间美与祭孔传儒功能内容的和谐统一。本文通过运用形式美法则对建水文庙建筑外部空间进行探析,得到以下特点:(1)其偌大的学海将焕文山倒影纳入文庙中,形成独特的山水格局。(2)“礼者,天地之序也”其遵循严格的礼制,以道路为线串联各个外部空间形成整体,其中突出中庙轴线,再辅以左右侧轴线,形成中庙左右学的富有空间逻辑美的平面整体布局。(3)以祭祀孔子、传播儒学教育的功能内容为引导,形成严格等级秩序的外部空间序列,相互渗透,层层推进,将先师庙及外部空间置于高潮部分突出主体地位,而人“在社会参与中进入意义世界”,在参与空间营造的过程中感受空间美的内涵而获得精神层面的升华。与此同时,人在空间中的祭祀行为以及对儒学的尊崇,反过来造就空间的精神内涵,“建筑以载道”,使其外部空间传达着儒家的教育精神。(4)其以多样的空间平面形状、空间形态、空间构成在统一中求得变化,最终形意相连,在“天圆地方”、“天人合一”的儒家思想指导下归于统一。第一,通过先师庙及外部空间主体地位彰显庄严之势点明文庙主题,加以从属空间构成鲜明的主从关系;第二,从外部空间方向、形状方面的对比中获得整体空间的均衡感;第三,由外部空间态势的起伏变化构成起承转合的节奏韵律;第四,以比例尺度的和谐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体验静穆与庄重。
从形式美法则的五个方面探析建水文庙建筑外部空间,挖掘其中浓厚的儒家文化与庄严静穆的空间氛围营造之间的联系,以及这种联系作用于人的行为意义,从而获取其中的空间特征与空间精神。反过来去识别建筑空间的内容与形式,分辨特定地域人文精神,以此探索建水文庙的保护与传承方式,同时探寻对现代建筑空间营造功能与人文精神具有的指导意义。
图表来源:
①图6、7引自参考文献[8];图1、3、8、9、10、11由作者自绘;图6、7改绘自参考文献[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