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脉切开取栓术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临床分析

2020-01-02韩新威

中国医药指南 2019年31期
关键词:截肢栓塞血栓

韩新威

(沈阳市苏家屯区中心医院血管外科,辽宁 沈阳 110101)

急性动脉栓塞是指来自于心脏、近端动脉壁,或者其他来源的栓子随动脉血流冲入并栓塞远端直径较小的分支动脉,从而所引起此动脉供血脏器或者肢体的缺血性坏死。该病症好发于患者下肢,多伴随麻木、疼痛、运动障碍、苍白、厥冷以及动脉搏动减弱甚至消失等临床症状[1]。曾有文献报道称:该病的截肢率在5%~29%,病死率高达15%~25%[2]。该病具有起病较为急促、进展较快以及病情多变等特点,因此对于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治疗原则为及早发现、及早治疗,通过及时诊治来提升其临床疗效,减少患者截肢率和病死率,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故本次研究将对我院收集到的行下肢动脉切开取栓手术的患者予以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其临床效果,为今后的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自2015年5月至2018年4月间来我院进行就诊的60例(60条肢体)行动脉切开取栓术的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37例,女性患者23例,年龄49~78岁,平均年龄为(62.34±2.18)岁;合并高血压15例(25.00%),糖尿病14例(23.33%),风湿性心脏病13例(21.67%),缺血性心脏病8例(13.33),房颤10例(16.67%);病程时长低于48 h的有41例(68.33%),病程时长处于48 h以上的有19例(31.67%);根据下肢动脉缺血的Rutherford分级标准,Ⅰ级17条(28.33%),Ⅱa级32条(53.33%),Ⅱb级11条(18.33%)。

1.2 治疗方法:将患者实际病情状况与临床“5P”征相互结合,临床“5P”征主要包括:疼痛、苍白、麻木、不能活动以及动脉搏动消失。所有患者在手术前需利用节段测压仪检测其患肢踝肱指数(ABI),并通过下肢动脉彩超检查予以确诊,如果尚未能对栓塞部位进行确诊,可再次实施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磁共振血管成像以及动脉造影检查。患者一旦确诊应立刻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防止其血栓加重,同时予以50 g/L碳酸氢钠以使患者尿液碱化,并及时准备手术取栓。手术开始前医护人员需采用2.2 g/L低质量浓度利多卡因为患者进行局部麻醉。本次实验所有患者均实施股动脉切开取栓。为患者进行取栓时需使用不同粗细的Fogarty取栓导管,术后通过口服利伐沙班进行抗凝,达到维持凝血酶的目的。针对普通患者可在抗凝3个月后改用拜阿司匹林,对于血栓患者至少使用抗凝药物3个月。为降低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概率,术后1周内需持续采用碳酸氢钠碱化尿液,如果血清肌红蛋白下降至正常范围内可停止使用。另外,针对伴有房颤和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的高危患者,需终生口服抗凝药物利伐沙班。

1.3 观察指标:对所有研究对象治疗前后的平均踝肱指数变化情况以及截肢情况进行记录,分析其治疗效果。

1.4 统计学处理:运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处理、分析实验数据,使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数据t检验;使用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卡方验证;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肢平均踝肱指数比较:本组病例取栓术前患肢平均踝肱指数为(0.38±0.21),术后患肢平均踝肱指数为(0.89±0.23),经比较明显提升,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5.4483,P<0.05)。

表1 患肢平均踝肱指数比较(±s)

表1 患肢平均踝肱指数比较(±s)

2.2 不同病程患者截肢率比较:术后共有10例患者截肢,其截肢率为16.67%,其中病程低于48 h的41例患者中有2例(2条肢体)截肢,占3.33%,病程超过48 h的19例患者中有8例(8条肢体)截肢,占13.33%,且差异显著(P<0.05)。

3 讨 论

通常情况下,心源性栓子是诱发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最为常见的影响因素,心房颤动和心肌梗死、动脉瘤或者人工血管腔内的血栓脱落以及胆固醇栓子也可以引发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据相关文献资料显示:针对急性动脉栓塞患者给予动脉切开取栓术治疗效果显著。急性动脉栓塞患者具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但如果该种疾病患者一旦合并缺血性疾病,医护人员应当于手术前加强对心脑血管的保护,紧要状况下通过复查心电图和心血管造影确定病情状况,并通过PTA术改善心功能,保证患者心肌正常供血,预防手术带来的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概率。针对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应与内科与心外科一起会诊,了解患者病情状况并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改善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症状[3]。针对伴有房颤的患者,术后需终生服用利伐沙班进行抗凝治疗,避免栓塞和血栓的再次形成。下肢动脉栓塞大多发生于动脉变细分叉位置,最为常见的有股深、股浅动脉分叉部位、膝下胫前动脉、胫后动脉以及腓动脉三分叉部位。一般在栓塞部位形成的血栓会向上蔓延,动脉大范围堵塞,此时需要采用经膝上腘动脉切开取栓的治疗方法,此切口向上顺行取出股动脉血栓和向下逆行取出腘动脉远端血栓,而对于栓塞范围较为广泛的下肢动脉栓塞患者,特别是腘动脉以远的血栓,治疗效果更佳[4]。由于栓塞可以造成肌肉、神经以及皮肤等发生不可逆的坏死,坏死后的组织会产生大量毒素,一旦毒素散播至全身,便会导致全身酸中毒,急性肾功能衰竭以及大脑意识的改变,最终危及患者生命。所以对处于下肢动脉栓塞围手术期的患者,应该及早进行处理来有效提高保肢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在本次实验中,病程少于48 h的患者截肢率明显低于病程长于48 h的患者,足以说明病程越短,截肢率越低,其原因就在于下肢缺血时间越短,有利于减少由于组织缺血坏死而产生的毒素含量,在很大程度上便可以降低心脏和肝肾的损害程度[5]。另外,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在术前和术后均使用利伐沙班抗凝和碱化尿液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中的利伐沙班是一种口服、具有生物利用度的Xa因子抑制剂,可选择性的阻断Xa因子的活性位点,并且不需通过其他因子的辅助便可发挥其活性,在凝血级联反应中可发挥重要的作用;而碳酸氢钠溶液呈现碱性,能够增加抗菌药物在尿液中的浓度,直接碱化尿液,有助于患者排出肌红蛋白,抵抗酸中毒,使血钾浓度下降,对改善肾脏功能和保护心肌功能具有积极作用,还有助于抑制酸性环境中生活的细菌正常的生长繁殖;同时积极补液并利尿,保证患者尿量处于2000 mL以上,注意患者心功能[6]。在此次实验中,治疗后患者平均踝肱指数显著提高,由此可见将动脉切开取栓术用于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的治疗过程中,能够明显提高其平均踝肱指数,有助于改善其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动脉切开取栓术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临床效果显著,是治疗该种疾病科学、有效的治疗方式,早期诊断和手术治疗有助于降低患者截肢率,提高平均踝肱指数,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截肢栓塞血栓
How to ensure leftovers are safe to eat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组蛋白和TLRs在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
阿哌沙班治疗肿瘤相关性血栓栓塞的获益与风险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
阿司匹林对“红血栓”无效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
老人崴脚后缘何要截肢
可怕的羊水栓塞你了解多少
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颅内动脉瘤30例临床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