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以“社会工作理论”为例

2020-01-02

文教资料 2020年20期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实务理论

张 楠

(衡水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河北 衡水053000)

“社会工作理论”是扎实社会工作专业大学生专业理论基础的重要课程,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各流派理论的主要内容,能够运用社会工作理论认识、分析社会现象,选择合适的理论模式指导社会工作实务,并创造性地推动社会工作策略与中国社会的协同转型。

“社会工作理论”旨在从社会工作理论、发展分析、结构等视角说明社会工作理论的内容和重要性。本课程以当前西方社会工作领域中常用的理论流派为主要分析对象,对社会工作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理论流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理论运用的原则与方法等内容进行系统学习,引导学生对这些理论的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进行思考。本课程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社会工作理论范式的研究和具有本土特色的实务案例分析紧密结合,要求学生将理论应用于预测、解释和评估情境与行为,为社会工作者如何反应与介入具有独特历史、问题及目标的案主提供合理解释,要求学生学会合理选择理论并将其与实务相结合。

一、“以学生为中心”理念概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授水平和学生的接受度同时影响教学效果,尤其是如何保障学生最大限度地理解知识,一直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研究内容。“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营造学生与教师充分交流的学习氛围,教师力图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且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不断讨论,不仅促进学生对具体知识的掌握,还帮助学生形成专业的思维模式,为今后理论学习与实践运用奠定基础。

二、“社会工作理论”的课程特点

1.理论知识多,逻辑性要求较强。

“社会工作理论”主要介绍西方的社会工作理论流派、代表人物及理论观点,在系统脉络介绍中,逻辑性的知识较多,理论性较强,除了枯燥的理论知识外,还需要学生对理论形成比较系统的认识,并且对社会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有比较全面的把握。通过课堂教学反馈,很多学生认为该课程理论性较强,较为抽象,理解难度较大。

2.理论背景的学习与本土化研究。

社会工作起源于西方,发展和应用始于西方社会,要全面掌握社会工作理论,要追本溯源,需要在介绍具体理论内容前,首先掌握理论产生的背景与原因,这就涉及西方的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其他相关学科。理论的学习是为了实际应用,在具体运用理论时要结合中国特有状况,进行本土化研究,需要加深了解中国特有的环境,通过深入的思考与讨论,理论与实际切实融合。

3.提高理论素养,增强实务专业性。

“社会工作理论”通过系统学习有关社会工作的重要理论,提升学生社会工作的理论素养,并通过理论的本土化运用,提升综合理论水平,在实务中充分体现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专业性,增强社会工作服务治疗效果。因此,学习“社会工作理论”这门课程,仅掌握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不断地练习,学会如何具体运用,实践能力的提高既需要在课程设计上有专门的体现,又要有足够的实践课程学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参与实践,将理论运用于具体问题分析的积极性。

三、“社会工作理论”面临的教学问题

1.如何提升学生学习理论的积极性。

“社会工作理论”这门课程,在教材设计上存在理论知识篇幅多,实践内容所占比例较小的问题,学习该课程的实际意义无法充分突显。尤其对于西方社会工作理论背景的介绍,学生感到与中国实际相差较远,在中国的实际操作性不强,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大。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了解到学生认为学习理论枯燥乏,尽管知道学习理论可以指导实践,但由于有畏难情绪,仍然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实践中。

2.理论如何进行本土化运用。

在介绍西方社会工作理论背景及内容时,学生有时感到与中国国情不同,如人际交往方式上,中国人重人情,与西方的理念是完全不同的,如果照搬教材理论,运用在实务中会降低社会工作服务效果,甚至产生相反的作用。西方社会工作理论如何在中国发挥作用,如何更好地将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知识用于解决中国国情和社会工作实际问题,是“社会工作理论”课程教学中面临的困难。

3.如何在课堂上良好互动。

“社会工作理论”课程理论知识多,最初在课程讲授过程中采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虽然在讲授过程中有提问环节,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高,问题回答效果不理想。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良好的课堂互动尤为重要。如今教学信息化不断发展,网络技术与教学融合越来越完善,良好的课堂互动不仅限于传统的提问与被提问方式,还应根据教学需求采用多种形式进行互动。

四、“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与传统传输型教学不同,“以学生为中心”理念要求树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知识的创新性与实践性,强调教与学的密切配合,强调课内课外的密切结合。根据“社会工作理论”课程特点及教学过程中的困难,进行以下改善。

1.教学方式多样化。

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通过教师讲授结合板书的形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随着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得十分普遍。对于“社会工作理论”运用多媒体制作PPT能够将枯燥的理论知识通过表格、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表现出来,通过直观的时间轴将理论发展清晰地展示给学生,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增强学习效果,利用数据分析,实时掌握学生掌握程度,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通过运用“学习通”的“测试”功能,对知识点实时检测反馈,掌握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点的理解情况。通过在“学习通”上设置“讨论”,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在平台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度,并且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通过课堂上的实际操作,发现学生对多样化教学方式十分感兴趣,由于当代大学生大多喜欢通过手机进行交流,与其一味地禁止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不如将学生的交流习惯与课堂教学充分结合,这种教学模式将手机运用到教学过程中,符合当代大学生的阅读习惯。

充分利用学生自主学习。结合课堂上的学习,给学生布置思考问题,课下观看相关的视频、阅读书籍,课上通过小组进行针对性讨论,学生不仅能够完成大纲自主学习的要求,而且能够锻炼自主学习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对课程的学习兴趣。

2.理论联系实践。

针对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运用问题,授课教师首先要对相关内容有充分的研究,系统掌握知识,不仅要全面掌握社会工作的相关理论,还要对中国目前现实状况有理性认识,具备思考、分析和创新的能力。教师要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中,社会工作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学科理论知识,还有与时俱进的实务操作能力和社会问题思考能力。

对于“社会工作理论”这门课程,一些学生最初的感觉是背背各个流派的观点、记记各种理论内容。在课程教授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社会工作理论的重要性及实际意义,思考各种社会现实问题,通过实际操作分析具体的社会工作案例,增强学生的实务能力。

3.形成与学生的良性互动。

“社会工作理论”课程内容比较枯燥,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高。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网络技术,通过手机与学生形成新形式的课堂互动,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运用“学习通”中“选人”功能提问,通过摇手机随机点名并实时给学生加分,这种方式比传统点名提问更能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减轻教师点名回答问题时的个人主观性,使所有学生处于更加平等的课堂地位,更能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

除了“学习通”,其他一些教学平台为与学生良性互动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比如发弹幕,学生通过手机输入,将自己的体会与问题发送给教师,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反馈实时投射到屏幕上。尤其对于“社会工作理论”这种讲解难度较大的课程,学生的及时反馈,能够使教师按照需要调整教学内容。运用手机与教师和同学们形成互动,相比传统的互动方式,能够消除学生的胆怯心理,使学生以聊天的平常心态,在教学过程中与教师和其他同学沟通。

4.线上教学综合运用多种交流方式。

线上教学通过网络与教学平台进行,是除了面对面教学的新型教学模式,线上教学模式可以在特殊时期替代面对面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可在面对面课堂教学的同时为学生交流提供平台。线上教学可以综合运用网络视频及各种教学平台,发挥线上教学不受地理空间和课堂教学时间限制的特点,根据教学需要,通过一对一、分组模式或者集体讨论等多种形式,教师与学生、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也可通过线上教学模式邀请相关部门与机构为学生实践操作提供指导,使学生更了解实务情况,增强学习理论的动力。

本文对在“社会工作理论”课程中应用“以学生为中心”理念进行探索,针对“社会工作理论”课程讲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教师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加强与学生的讨论,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针对现代大学生习惯通过手机进行交流的特点,充分运用教学信息技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探索新的教学模式,逐步帮助学生克服对“社会工作理论”课程的畏难情绪,进一步增加课程实践环节,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有所用,为顺利进行实务操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以学生为中心实务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ICC TA858rev实务应用探讨
辨析判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标准应是教学质量
“以学生为中心”理念下的大学图书馆建设
ODI实务
FDI实务
从内部审计的角度探索跟踪审计实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