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造疫情防控故事育人矩阵:思政课程+课程思政

2020-01-02

文教资料 2020年20期
关键词:初心中华民族防控

武 峥

(阜阳师范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安徽 阜阳236041)

故事育人是教育的一种常用、有效方式,讲故事是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重要形式,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肩负着为国育才造士的重任,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深挖“疫情防控故事”素材,讲好阻击新冠肺炎疫情时,中国共产党勇于担当,践行初心和使命的故事;讲好疫情防控中,中国共产党凝聚全国力量、众志成城的故事;讲好疫情防控中,优秀青年勇于担当、作为,体现中华民族未来希望的故事;讲好中国人民追求团结和平,在抗击疫情中展现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构建人类防疫命运共同体故事。

一、讲明白疫情防控故事中隐含的意义

1.讲疫情防控中爱国主义故事,凝聚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全体人民同心同德,秉承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步调一致,挺住了新型冠状肺炎疫情的风险和挑战,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精气神”。通过讲疫情防控期间广大医护工作者、人民解放军、党员、公安干警、社区工作者、志愿者等坚守一线、众志成城,做“民族脊梁”“最美逆行者”的故事;讲武汉人民及6100万湖北人坚韧不拔,识大体、顾大局,见证“英雄的城市、英雄的人民”牺牲精神;通过讲疫情阻击战中夫妻齐上战场、父送女儿进入“方舱”,“医者仁心、大爱无疆”做“新时代最可爱的人”的故事,阐释好爱国主义的新内涵;通过讲疫情防控期间全国人民、海外同胞不分民族、地区守望相助,展现出的中国速度、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等“抗疫精神”的故事,向大学生讲明“三个离不开”,表明神州大地是“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互相离不开”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做五十六个民族聚共识、结同心的历史见证者;向大学生讲明白“五个认同”,引领大学生弘扬家国情怀,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做新时代忠诚爱国者;通过讲国际与国内疫情防控中,一些国家的“杂乱无章”与我国的从容不迫对比,引导广大大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增加对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归属感。

2.讲疫情防疫中“大写青春”故事,激发青春担当。在新型冠状病毒阻止战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90后”党员一封重要回信。指出,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当代中国青年必须和必将承担的重任。广大青年要把责任担当作为检验人生的“试金石”,做“先锋”不做“看客”,做时代的开拓者、奋进者、奉献者。习近平在信中号召广大青年要用好理想信念的“总开关”,找到磨炼意志的“原动力”,掌握增长本领的“金刚钻”,具备品德修身的“天平秤”,厚植爱国情怀的“定盘星”,激励广大青年树立远大理想、掌握本领、明确使命、勇于担当,在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搏击中书写“大写青春”。思想政治理论课既可借用青年习近平从克服“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的懵懂知青,通过“苦、学、做、情”的困境磨砺,成长为全党和中央核心、“树高千尺不忘根”的故事,引导广大青年大学生把个人的理想和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紧密结合,勇做、愿做、能做、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做旁观者,更不能做党和国家的反对派;又可用好疫情防控中“95后”“00后”“快递小哥”“雷锋的士”的优秀青年故事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四个正确认识”,使大学生真正认识到当前中国国情及背后的发展历程,认识马克思主义、党的理论的科学内容及对中国发展的历史性作用,为当代大学生拨开思想迷雾,找到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仰归属,认识到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用“95后”“00后”青年在疫情防控中不再撒娇、不再卖萌、不再“佛系”、勇于担当的故事引导广大青年大学生尽早“拔节孕穗”,树立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的决心和意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鲜活的青春正能量。

3.讲疫情防控中人民至上故事,验证党的初心使命。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历史上任何党派的根本政治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1](1)初心和使命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疫情防控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用“最重要的工作”“头等大事”界定疫情防治工作与其他工作的轻重缓急,中央派出督导组坐镇武汉,为疫情防控找到了“主心骨”,保证了鲜红的党旗在一线一直高高飘扬。据统计,仅湖北省就有58万机关事业单位党员深入基层参与疫情防控,方舱医院、临时救助点、城市社区把支部建在“连”上,成立临时党组织,许多疫情防控骨干火线入党。疫情防控一线是没有硝烟的战场,更是党的初心和使命的检验场。广大党员在在疫情防控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广大党员积极深入高速公路出入口、农村村头、城市小区门外、机关单位大门口等最“要、难、险”处,扛责任、受考验,到防控一线解决群众困难,当先锋表率,敢做主心骨,发挥稳定人心、凝聚力量的模范作用。全国9000万党员踊跃缴纳援助湖北、援助武汉特殊党费,书写了新时代人民至上新故事,广大党员在大考中挺身而出,验证了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填写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合格答卷。思政课要讲好疫情防控中优秀共产党员“与时间赛跑,与病毒较量”,在人民至上的宗旨激励下没有退缩、迎难而上的故事。正如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所说的:“身为共产党员,危急时刻我必须坚决顶上去。”思政课要用优秀共产党员舍身忘我的故事、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故事,讲清楚中国共产党“能”的根源,通过学习英雄模范、真抓实干,发挥优秀共产党员模范力量,形成见贤思齐、自身内省的竞上氛围,引导广大青年大学坚定决心跟党走。

4.讲中国践行防疫人类命运共同体故事,彰显制度优势。疫情发生以来,中国政府始终本着公开、透明、负责任态度,向国际上尽早预警、共享数据、分享治疗经验,积极推动抗疫国际合作,并向境外139个国家和地区提供紧急援助,践行了中国在第71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的“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原则,以实际行动表明“共商”就是各国相互尊重、信任,加强交流、协商,共同处理国际事务;“共建”就是各国精诚团结,深化合作,共同发挥作用;“共享”就是各国平等享有发展机会、享受发展成果。

当世界人民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这一“黑天鹅”,团结合作是战胜病毒的最有力武器。世界各国“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2]。中国在疫情防疫中提出的方案表明了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建“百花园”,中国方案超越了有的国家狭隘的民族主义,中国以实际行动让“文明冲突论”“历史终结论”等论调无处藏身,同时是对霸权主义国家秉承的零和博弈、冷战思维及“逆全球化”的有利回击,展示了中国与世界人民一道求真和平、谋真发展、促真合作的决心。在国际上,我们要团结世界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就是“海纳百川、兼容并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通过向大学生讲解防疫命运共同体的故事、讲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和而不同”“天下为公”的故事,表明中华民族的和平基因;讲“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的故事,表明中华民族追求君子的人格理想;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故事,表明中国人民的仁爱和友善之心;讲世界共同面临大灾大难时,中国人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故事,展现出中国追求以民为本、以义为先、以共为核、以和为贵的共同价值;讲“巴铁”故事、“蒙古羊”故事、“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故事等,用这些故事体现出中巴、中蒙、中日等世界人民共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诚意、友谊,表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得到了世界多数国家的响应与支持。相反,“经济优先”“美国优先”“贸易保护主义”裹挟的“霸凌主义”在全球防疫中隔岸观火、无能为力、自身难保,向大学生讲明少数国家将疫情歧视化、政治化、妖魔化,不顾本国人民生命,四处“甩锅”和“栽赃”别国不得人心,迷信“修昔底德陷阱”带给世界的只能是动荡和灾难,“普世价值”主导下的全球治理方案众叛亲离。

疫情防控中我国“全国一盘棋”取得的成绩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能力、善治水平,得益于新中国70多年来的伟大创造、得益于改革开放40多年积累的综合国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医疗实力,充分展现了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强大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讲清楚新中国从“站”到“富”再到“强”的逻辑,表明了中国共产党自信、中国自信和中华民族自信。同时,向大学生表明,新冠肺炎疫情对国家治理是一次大考,有经验也有教训,“亡羊补牢,犹未晚也”。补齐治理短板和弱项,构建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局面,需要新时代大学生更加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广泛汲取科学知识,驾驭国家、社会治理本领,早日成人、成才,未来更好地服务人民。

二、怎么讲故事:打造故事育人矩阵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第一课堂与第二、第三课堂要协同讲好疫情防控中出现的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故事。

1.思政课与大学生社会实践、与班级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教师、辅导员、党团其他思政工作者要站好阵地,发挥优势,弥补不足,共同守好育人主渠道、主阵地。

2.加强家—校沟通,完善沟通机制。通过细化沟通内容,强化沟通频率,优化沟通形式,高校及时向家长通报学校防控中重要举措,介绍疫情期间教学安排,让家长帮助大学生缓解焦虑情绪。另外,通过家长家庭教育,让美德在家庭中生根,在亲情中升华,发挥家—校育人合力。家长言传身教,父母以身作则,帮助大学生内化思政课理论,树立责任心、感恩心,提高精神境界,自觉为社会做贡献,为他人送温暖,为国家送智慧。尤其是家长在茶余饭后,通过对疫情防治期间道德领域热点问题的正面引导,以事说理,以事明德,着力增强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公共意识、规则意识、责任意识。

3.利用好高校独特的文化育人资源。高校要用好体现办学特色的建筑、景观、雕塑、校训、校旗、校歌,以及校史文化、校园文化、校友资源内生文化资源等,营造良好的宣传阵地,增强学生的凝聚力。挖掘校园文化中涵盖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国、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第四,用好校园文艺育人资源。校园文艺坚持以大学生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讴歌劳动、讴歌奉献、讴歌母校的精品力作,用大学生喜爱的音乐、美术等艺术作品润物细无声地传播真善美,弘扬崇高的道德理想和道德追求,引导广大青年大学生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猜你喜欢

初心中华民族防控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猪常见腹泻病症状及防控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永远的初心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夏季羊中暑的防控
论“不忘初心”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