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刍议

2020-01-02

文教资料 2020年20期
关键词:知识性思政思想

冯 春

(张家口学院 思政部,河北 张家口075000)

高校思政课是我国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学生的人生目标、价值操守、思想意识、职业发展及专业成长有着紧密的联系,对学生未来的社会活动、经济建设、就业创业拥有难以替代的指导价值。所以,高校思政课是思政教育的核心渠道和载体,是人才培养和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大力发展并改革思政课手段和方法,营造良好的思政教育环境,能够切实提升思政课授课成效,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及人生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指明方向。在思政课创新与改革过程中,思政教师应凸显思政课的思想性、政治性、知识性、价值性、批判性、价值型、实践性、理论性、多元性、统一性、启发性与灌输性,结合我国思政教育实践经验,构建全新的思政课教育体系。

一、思政课所面临的新形势

(一)碎片化。在信息技术与数字技术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学生的行为规范和思想理念发生了深刻的转变,阅读方式从传统的“整篇”阅读逐渐转变为“碎片化”阅读,不仅表现在青年学生获取数字信息、处理并存储学习知识的层面上,更表现在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和理解上。在碎片化背景下,不少高校教师开始集中力量建设网络思政教育体系,依托慕课、微课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对重点的、关键的、浓缩的知识进行学习和理解,在统筹教学大纲、联系生活实际的过程中,将知识外化于形、内化于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和理解。在碎片化形式下,高校教学逐渐呈现出立体化、多元化、碎片化的特征及特点,知识内容和教学方式更加灵活自由,使学科体系间的交流成为可能。

(二)互动化。在新形势下,高校思政课教学逐渐呈现出互动化、信息化、交流化的发展特征,传统教育虽然能够通过课堂互动,实现将思政理论知识、马克思哲学思想、核心价值观传授给青年学生的目标。然而在思政教育实践性、启发性、多元性等层面依旧存在不足。互联网技术的兴起和普及,使学生和教师通过视频、语音、文字的线上互动和一对一交流的方式,内化思政教学内容,提升思政教育实效,让思政教育更契合学生生活、理念及心理发展规律。在教学主客体关系上,教师能够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主体,更加关注学生的需求,了解学生的思想及理念,使思政教育的理论性、批判性、政治性及知识性更加鲜明。

(三)共享化。共享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关键内容,是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体系及理念的重要抓手,是学生和教师获取并处理思政知识的有效手段,能够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及职业观,使教学资源发挥出应有的教育功能和作用。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能够将思政资源融入固定的网络媒介中,让学生在资源获取与知识学习中,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架构、理论核心及教学层次,帮助学生及教师更好地利用资源、掌握资源、发展资源。在教研方面,共享化是思政教师相互沟通、互相学习,深化思想、全面融通我党执政理念、马克思教育方向的重要渠道,是优化学校资源体系、弥补教学劣势的关键手段,使教师交流、学生交流、学术交流、文化交流、知识交流呈现出全新发展特征。

二、思政课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多元思潮对高校思政课的影响。在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经济社会的开放程度和发展程度逐渐提高。各种社会思潮、价值观、多元思想,逐渐涌现在互联网虚拟空间,在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的支持下,影响青年学生的思想体系、价值取向、行为方式。高校应借助思政课深化马克思的方法论和世界观,引导学生行为规范和思想动态,让课程改革和思想创新成为思政教育发展的主旋律。

(二)“照本宣科”的制约。部分思政教师虽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目标有清晰的认识,然而理论功底相对薄弱,难以深化对马克思理论实践性与科学性的理解,难以将思政教育的知识性和价值性、学理性和政治性、批判性和建设性、多元性和统一性、主体性和主导性、启发性和灌输性相统一,导致思政教育传授沦为“照本宣科”式的讲解,违背思政课的教育理念。

(三)部分教师的理念对思政课教育的限制。根据相关调查发现,部分思政教师没有深化对思政教育功能的理解和认识,将思政教育等同于普通的知识性教育,忽视思政课的思想引导和价值引导层面的教育功能。在价值观教育上持中立态度。譬如在“中国近现代纲要”中,有些思政教师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评价采取模糊和中立的态度,没有在理想信念和社会发展层面作出价值选择,对青年学生缺乏积极和正确的政治引导,将思政理论课等同于传统的知识性课程。在这种教学理念的影响下,思政教育的启发性、批判性、建设性、价值性、学理性、主导性被弱化。

(四)部分教师的能力对思政课教育的约束。思政教师是思政课的主体,是社会主义思想的宣讲人,是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的引导者,思政教师的能力关系到思政理论课的教学实效,关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与效率,影响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及价值观取向。在新形势下,教师需要拥有较强的理论阐释能力、实践应用能力、政治思辨能力、信息化应用能力及理论创新、教学创新、教学研究等多种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部分教师缺乏创新创造能力、信息化水平有限,难以结合新形势的发展特征和特点,深化思政教育的精神理念、人文思想及道德原理,难以让思政教育成为学生职业发展和专业成长的阶梯。重视思政教师能力培养,是改革并创新思政课的关键。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路径

(一)发展并构建网络思政机制。思政课改革急需要从主流意识形态中把握政治性,需要从社会科学层面把握学历性。用透彻而明晰的学理分析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难题,用强大的真理力量启迪并引导学生肩负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责任和义务。在面对多元价值观及社会思想潮的影响和冲击的过程中,高校应构建出全新的思政教育媒介,打破以往课堂教学的限制,将虚拟空间作为第二战场,使思政教育呈现出全新的融入性、文化性及本土性。然而这种新型的思政教育媒介的构建,并非对理论知识的共享与传授,也非对历史案例的再现与阐述,而是用学理性针砭社会现实,用政治性表达主体观念,用思想和理念引导网络风气,使互联网空间风清气正、正气凛然。

(二)创新并改革思政课教学方法。思政课既是社会科学中最为严密的学科体系,又是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媒介和关键载体,在高校中开设思政课程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思想观与哲学观。作为社会科学门类,思政教育要求思政教师充分全面地传授理论和知识。作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基本枢纽和媒介,思政教育又要求教师在理论和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将知识和价值相统一、相融合,使价值观教育融入理论阐述与传授当中。因此,高校应逐渐依托信息技术,实现思政教育知识性和价值性的统一。教师需要通过构建网络思政教育移动平台的形式,将思政理论知识呈现在学生面前。在理论传授及阐释过程中,要进行价值引导。要创新教学方法,可通过线下网络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收集网络负面言论、表达观点,也可通过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的方式,将知识性融入课前学习,将价值性融入课堂教育。

(三)提升并完善教师的意识体系。思政教育是一门拥有较强的批判性和建设性、灌输性和启发性、实践性和理论性的社会学科,教育功能和价值、教学体系和方法、教学理念和形式与传统的知识性教育存在明显的不同和差异,对教师的能力和意识有较为严格的要求。部分教师依旧难以抓住思政教育的教学重点,没有明确思政教育的教学要求,难以确定思政教育的主流方向,导致思政教育沦为单纯的知识宣讲。所以,高校应在明确新时代互动化、碎片化、共享化的基础上,利用移动互联网或课程会议的方式,加深思政教师对思政理论课的理解和认识,贯彻并落实党中央对高校教育的指导精神,从理论实际与教育实际出发,凸显思政教育的权威性、指导性、引导性、启发性、批判性和建设性,使思政教师真正肩负起立德树人、教育育人的责任。

(四)构建动态而持续的教师培训机制。思政教师的教学能力关乎思政教育知识性和价值性、学理性和政治性、启发性和灌输性的融合和统一,影响高校思政教育的成效和质量。高校应在信息技术的指导和支持下,构建出动态而持续的培训机制,使教师的教学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得到发展、得到提高。一,用“制度机制”,引导教师参与培训活动,从信息化技术应用、现代教学理念学习、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教学资源收集及整合等层面出发,逐渐提升教师在思政教学中的引导能力。二,用“激励机制”,评价教师的成长,使教师积极探索教学不足、思想问题、行为瑕疵,从而在反思与探究中得到成长,在实践与理论中得到发展。

高校思政教育拥有较为鲜明的启发性、灌输性、主体性、主导性、多样性、统一性、实践性、理论性、批判性、建设性、知识性、价值性、学理性及政治性的特征和特点,关乎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才发展质量,是我国教育体系中最为重要的基础课程。在新形势下,高校思政教育依旧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从教师能力、教师意识、网络思政、高校培训的角度出发,改革并创新以往的课程体系,使高校思政教育更契合时代的发展需求、更满足学生的理想愿望,并在教育发展和时代发展过程中,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

猜你喜欢

知识性思政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论法律职业伦理教育的知识性与素养性
谜中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