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文师范专业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探索
——基于国学修养提升的思考

2020-01-02孙广华

文教资料 2020年20期
关键词:古代文学讲授国学

孙广华

(泰山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山东 泰安27100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深博大,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和创新发展,这是我们在新形势下做好教育工作的根本指引。2017年高中语文新课标颁布,显著变化之一是加强古代文学篇目教学:涉及先秦到清末各种题材的古诗文阅读;所占比重比之前更大,明确规定“课内阅读篇目中,中国古代优秀作品应占1/2”;要求更高,将原标准“诵读篇目的建议”改为“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推荐篇目数量从14篇(首)增加到72篇(首)[1]。同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各级认证标准都要求师范生“具有人文底蕴”。这些都对大学生特别是师范生的国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是古代文学课在新时期发展和优化的契机。

一、研究意义

基于提高国学修养,对中文师范专业进行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意义主要在于:

1.顺应教育改革的大趋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2]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有长远的战略意义。

2.提高师范生实际教学能力。中小学语文教学古代文学部分比重加大,要求高校对师范生的教学作出调整,帮助师范生走出学校后提高实际教学能力。同时,师范生国学修养的提高可以有效缓解中小学国学教师资源匮乏的现状。

3.塑造师范生的教育情怀。《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要求师范生“具有人文底蕴”,重视国学修养的培养可切实有效地提高师范生的综合人文素质。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面向中小学语文教育的中文专业师范生,国学修养的培养与提升已纳入议程并逐步实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仍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从宏观层面来看,虽然近几年有“国学热”的现象存在,但国学仍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国务院最新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并没有国学的一席之地。这就造成了高校体制内国学教育的失范,给课程设置、教师培养、学科研究等带来了不确定性。中小学语文课改虽然呼吁具有国学修养的语文教师,但高校却无法给予相应的回应。就此而言,高校师范生的国学修养教育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等方面大有可为,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2.从微观的角度分析,师范生国学修养的培养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教学对象与评定等方面均有不容忽视的问题存在。

(1)在课程设置上,古代文学课程的周学时不断被切割压缩,紧凑有限的时间迫使教师不得不进行“大纲”式的教授,偏重“史”的串联分析,对文学作品、作家生平的详细讲解只能付诸阙如。学生课下甚少有时间阅读探讨文学作品,对国学修养的培养无疑具有极大的影响。

(2)在课堂讲授方法上,国学教育应该充分发挥古代文学传统资源丰富的优势,将国学教育与常规课程融合为一。同时进行专题讨论,设置“传统国学思想讲座”和“国学经典阅读”等课程,重视学生的参与,启发学生阅读国学经典的感悟,真正理解传统国学的思想精髓,避免生搬硬套、机械填鸭式的讲授,引起学生接受疲劳,以致产生厌倦情绪。

(3)学生对古代文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国学修养的提高缺乏主体性的参与。学生在观念上认为文学史讲授“不接地气”,文化底蕴的培养“高而不切”,具体效果的呈现费时又费力。学生大多出于教师灌输或者凑学分、应付考试等心态学习,有的甚至对课程的存在产生怀疑,在此情况下探讨国学修养如同沙上筑塔、劳而无功。这些过于“实际”,讲求“功利”的态度,对国学修养的提高产生一定的障碍。

(4)课程教学结果的评定程式老化,考试内容陈陈相因,毫无新意,脱离实际,对国学修养的普及与提高产生不良影响。与此相关,学生参与课程的热情降低,甚至采取考前突击的方式应付考试,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创造力,难以反映学生真正的学习效果,限制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三、改革探索

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讲话为指导,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从提高国学修养的角度出发,对中文师范专业进行古代文学教学改革可以从以下方面探索:

1.宏观上建立多层次、多面向的国学修养培育养成机制。

大学生在学前、小学、中学时期就已经开始接解国学,待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已经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国学知识积累。但或者由于升学压力,或者由于父母的限制,或知识储备不足不知选择,或视国学为艰苦无用之学不得其门而入,师范生的国学修养大多程度有限,与中小学语文教师的要求有较大差距。由此,大学国学教授应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加以引导,激发师范生对国学的热情。同时,将课程教学与社会实践、家庭引导有机整合,为提高教学效率,引入网络媒体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学生可利用网络媒体便捷、参与性强的特点,通过电脑、手机关注国学教育的视频、微博等。教师、家长可通过新媒体了解学生的教育动态,营造良好的国学教育氛围。

2.微观上进行行之有效的古代文学教学改革实践,促进师范生国学修养的培养。

(1)古代文学任课教师应努力提高专业知识水平,根据教学计划努力发掘国学修养的相关内容。同时结合教学任务,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了解不同年级学生的具体情况,使学生怀有浓厚的兴趣投入国学知识的学习之中。可言传身教,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可利用专题讲座的形式,整合本校人文社科的优秀博士、教授,分专题、专业进行国学经典讲座。如古代经典研读与中小学语文教师修养、传统诗词创作与中小学语文教学,也可结合网络资源,就新课标的调整与中小学语文教育等问题展开讨论,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国学修养。

(2)在课程讲授中,要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式探究学习,发展发现问题、论证问题的能力。可以参照以下原则实施: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发挥引导作用;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合作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加强过程性评价。具体做法是: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由四到五人组成,每组中至少有一名综合能力比较强的同学。从每学期的学习内容中,选择一个难度适宜的专题交给每个小组,如明清文学中“分析《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举例说明市民意识在三言二拍中的反映”“试论梅村体的艺术特征”“王国维评价《红楼梦》是彻头彻尾的悲剧,请就此谈谈对《红楼梦》悲剧意识的理解”“怎样理解《儒林外史》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等等。让每组同学根据专题任务分工协作,在课前查阅资料、制作PPT、准备发言文稿,共同完成该专题的教案。在准备过程中建立一个学生与教师沟通的渠道。通过电话、微信群等加强互动交流,同学在备课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所需要的参考资料,可以随时获得教师的帮助。最后形成的PPT、课堂上讲授的文稿,需在讲课之前发送给教师把关,确保讲授内容的规范性和正确性。在课堂讲授时,先由小组中的一个或多个成员进行该专题内容的讲授,时间控制在二十分钟左右。然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保证此专题教学任务顺利完成。考核标准可从任务的贡献率、知识讲解的完整性、逻辑性等方面制定。

(3)精心组织国学学习资源,在古代文学课程讲授中,应从师范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辅以多媒体、MOOC等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自信心。可立足文本,将影视剧、相声、小视频等青年学子乐于接受的资源引入教学。二十世纪末以来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人们的阅读形式随之发生了变革。正如王余光在《世纪之交读者阅读习惯的变化》一文中指出的:“世纪之交,人类阅读习惯的一系列转变,首先源于作为阅读对象的文本的视觉化和网络化特征。一方面,视觉文本和超文本形态飞速发展,如电影、电视、广告、摄影、形象设计、视觉表演、图文书、网络冲浪等景观充斥在我们周围。另一方面,人们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和数字技术,力图将原有的印刷文本转换为视觉文本、电子网络文本,使印刷文字逐渐成为图像符号的附庸和注释。”[3](5-8)以影视剧为例,明清小说作为唐诗、宋词并驾齐驱的“一代之文学”,取得了极为辉煌的艺术成就,深为读者熟知和喜爱。影视剧或将原著整个翻拍,或取部分题材,通过屏幕流传。在讲授这些小说时,将阅读原著与相关的影视片段相结合,通过比较分析,加深学生对原著的理解和认识。如《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名著,经过多次翻拍,也可以将原著与多个翻拍版本进行比较,例如思考主题思想的差异,情节安排的差异,人物塑造的差异。在思考辨析之后,师范生既能深化对古典小说的印象,又能提高鉴赏能力。但是需要注意,阅读原著是根本,影视资源要适度使用,不能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而滥用,也不能为了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而将课程过度娱乐化。

(4)为培养师范生的国学修养,应改进考试内容和方法。在古代文学的考试检测中,找出可以提高国学修养的内容,适度增加国学知识在考试中所占的比重。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古典诗词过级活动值得借鉴。从2008年开始,该院组织学者挑选先秦到晚清的经典诗词500首,以难易程度为标准划分为十级,每级50首,并进行了详细的奖惩规定。2011年“古典诗词过级考试”软件研发成功,考试形式改为机考,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电脑上完成默写后,成绩由系统自动生成。背诵诗词的文本依据该校教师主编的《古典诗词500首(背诵过级读本)》,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古典诗词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传承经典,引导学生建立起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实现文化育人,是大学应承担的责任。作为文学院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掌握更应该走在普通大学生的前列”。河北师大文学院院长阎福玲这样解释出台古典诗词过级考试的初衷,这也是古代文学从教者共同的心声[4]。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专题国学讨论课,增加学生平时课堂表现的分值;建构与完善试题库系统,增加国学主观题的数量,让学生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总之,考试要巩固所学知识,努力使学生能够学得到、记得住、用得上,使培养的师范生切实增加专业技能经验,综合素质切实得到提高。

古代小说的过级问题应引起重视。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儒林外史》等小说,品类众多,篇幅甚长,人物关系交错复杂,反映社会内容深广。但是课堂时间有限,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可能将每一部作品从头至尾地进行讲授和分析,通常的做法是抓住作品的重点人物或作品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讲述。为了有效改善学生不读原著、读得差的问题,需要对原著专门考查。

(5)开展多种多样的国学实践活动。例如邀请专家学者进行国学专题讲座,比如国学概论、传统道德与现代社会等,让师范生可以直观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举办各种国学趣味活动,比如国学知识竞赛、古诗文经典诵读等,加深古代文学有关国学知识的理解,增强师范生学习古代文学的热情,提高学习动力和乐趣。可根据学生兴趣,将古代文学作品进行现代化的改变与呈现,用舞台表演或视频的形式,让学生看得到、听得见,切实感受得到,既能激发学习热情,又能丰富师范生的课外生活。

总之,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作为中文师范专业的核心课程,所讲授的《诗经》《楚辞》《论语》《孟子》及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国学经典,不仅有益于丰厚中文师范生的人文底蕴,而且有助于提高师范生的专业技能。古代文学从教学者应该提高认识、不断探索,进一步提高师范生的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古代文学讲授国学
古代文学圈中的“鄙视链”
“垂”改成“掉”,好不好?
韩国古代文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探析
思政课教学中如何做到讲授“活”?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境特征分析
在文化语境中阐释中国古代文学
注重有效讲授 打造高效课堂
浅谈数学课堂讲授的时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