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年制高职生礼仪教育问题及对策
——以菏泽家政职业学院为例

2020-01-02崔晓燕

文教资料 2020年20期
关键词:五年制文明礼仪高职生

崔晓燕

(菏泽家政职业学院,山东 单县274300)

中国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仪文化源远流长,构成了中华民族最基本的道德教化内容。孔子曾教育他的儿子孔鲤:“不学礼,无以立。[1](201)《礼记》上讲:“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2](1177)荀子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3](24)可见,礼无论对一个人的成长还是对社会和国家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礼仪”一词最早出自《诗经·小雅·楚茨》:“献醻交错,礼仪卒度。”[4](320)是指祭祀神灵的礼节和仪式。中国古代的“礼”和“仪”实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礼”是制度、规则和一种社会意识观念;“仪”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依据“礼”的规定和内容,形成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现代对礼仪的理解与古代有所区别,一般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为了相互尊重,在仪容、仪表、仪态、仪式、言谈举止等方面约定俗成的、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

五年制高职生是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国家和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五年制高职生又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初中毕业就进入高职院校学习,此时年龄只有十五六岁,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大多数学习基础比较薄弱,厌学情绪比较严重,外表不羁又内心自卑;在礼仪素养上存在缺乏文明礼貌,缺乏自律意识,缺乏社会公德意识,不重视仪容仪表等现象。五年制高职生文明礼仪的缺失,影响了这个群体的整体形象和学校的形象,也影响了他们的就业前景。因此,加强五年制高职生的礼仪教育,是五年制高职生所在院校的重要任务和课题。

一、五年制高职生文明礼仪的现状调查

课题组对我校五年制高职生发放了200份调查问卷,回收186份,有效问卷180份,通过调查分析发现五年制高职生文明礼仪缺失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基本文明礼貌。

如一些学生校园里遇见老师不打招呼,如同路人;学生迟到进入教室不打报告,甚至进入老师办公室十分随意,推门而入;同学之间说话交流时更是缺乏基本的礼貌。很少一部分五年制高职生能经常使用“您好”“谢谢”“对不起”“不客气”等最基本的礼貌用语。对五年制高职生的调查问卷统计,只有27%的学生经常使用“您好”“谢谢”“对不起”“不客气”这些基本的礼貌用语。上述礼貌缺失的现象不符合大学生的形象。

(二)缺乏社会公德意识。

如有些学生在校园内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破坏校园环境;有些同学在餐厅吃饭时不排队,饭后不收餐具;有些同学在学校墙壁、桌椅上乱刻乱画不文明语言、图画,造成不文明的课桌文化和墙面文化;有些同学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休息时间在宿舍打电话,视频聊天。

(三)不重视仪容仪表。

一个人的仪表、仪态是其修养、文明程度的表现。“礼仪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2](1177)。根据调查,发现五年制高职生在仪容仪表礼仪方面有所欠缺。有些学生衣着邋遢、形象萎靡;有些学生坐没坐姿、站没站相;有些男生留长发,扎小辫,有些女生穿着暴露,化着浓妆;更甚者穿着拖鞋、短裤、背心就进教室上课。调查发现,只有46%的五年制高职生基本能做到个人仪容仪表卫生,美观端正整洁。

(四)纪律性差,缺乏自律意识。

有些学生经常迟到早退,甚至经常在宿舍睡觉不去上课;有些学生上课期间随意进出教室、玩手机、打电话、相互打闹;有些学生在校期间抽烟、喝酒;更有甚者,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调查发现,只有部分学生没有出现过迟到、早退的现象。

从这些现象可以看出五年制高职生文明礼仪现状堪忧,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二、五年制高职生文明礼仪缺失的原因

要改变五年制高职生文明礼仪缺失的现状,需要先分析造成五年制高职生文明礼仪缺失的原因,通过课题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源素质整体偏低。

五年制高职生的生源是初中毕业的学生,他们大多数属于初中时成绩偏低的学生。相当一部分五年制高职生在上小学、初中时就表现出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态度不端正,习惯不好,自我约束能力差,文明礼仪缺失,纪律意识淡薄的特点。这些学生虽然考入高职院校,接受了更高层次的教育,但是这些缺点不是一日一时能够转变的,由于惯性,各种问题会在高职院校表现出来。

(二)家庭教育缺失。

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三字经》说:“养不教,父之过。”家庭教育如果缺失或者不到位,势必影响孩子的文明礼仪行为。从调查中看,五年制高职生79%都来自农村,他们的父母有不少在外打工,没有陪在孩子身边,无暇顾及孩子的成长和教育。有的家长在礼仪教育方面的认知水平有限,认为上高职就是混个文凭、找个工作那么简单,只关心孩子的日常生活起居,没有认识到孩子文明礼仪素养方面的重要性,没有对孩子在文明礼仪方面进行引导和教育。有的家长文化道德修养水平不高,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家长的不文明行为势必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

(三)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当前,我国非常注重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一些高职生很容易把一些粗俗低级的行为方式看作标新立异、张扬个性并片面跟风、顶礼膜拜,对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文明礼仪产生负面的影响。

(四)学校方面的影响因素。

1.礼仪课程的开设状况。

有些专业没有开设仪礼课程。目前,我院在一些专业开设了相关礼仪课程:护理专业、助产专业开设了“护理礼仪与美学”“形体”,空乘专业、高铁专业开设了“航空礼仪仪态塑造”,酒店管理专业开设了“饭店服务礼仪”,家政管理专业、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开设了“接待礼仪”。其他专业,如康复治疗技术、口腔治疗技术、药学、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等专业没有开设礼仪课程,这些专业的学生也有必要学习基本的礼仪知识。

从礼仪课程内容上看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存在比较重视礼仪的外在“仪”,轻视礼仪的内涵“德”。现在的礼仪课本多是从仪容、服饰、举止、言谈等方面讲述礼仪,忽视礼仪依附的内涵“德”的教育。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精准地把握礼仪的文化底蕴和实际内涵,只是简单地效仿,显得刻板。因为不是由衷而发,很难形成内涵素养。二是礼仪课程对日常生活礼仪涉及偏少。目前,我校开设的礼仪课程多注重与专业的结合,培养学生未来工作场合的礼仪素养,无疑是必需的。但是工作中的礼仪只是礼仪的一部分,日常生活的礼仪更能体现一个人的素养,现在所用的礼仪教材在编排上对日常生活的礼仪涉及偏少。

2.学校教师示范性不够。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老师应该在校园里对学生的文明礼仪起示范作用,虽然绝大多数老师在文明礼仪方面做得很好,是学生各方面学习的榜样,但是还有部分老师不注意文明礼仪形象。如:在校园内抽烟、随地吐痰、丢垃圾;上课迟到、早退,打电话;衣着打扮奇异暴露,不合教师身份等。这些不合礼仪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

3.学校文明礼仪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

制定文明礼仪管理制度是为有效地管理,让五年制高职生在文明礼仪方面有规范。我校现行相关制度中,《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公约》《菏泽家政职业学院学生管理规定》都有一些相关礼仪管理制度规定,但缺乏专门的文明礼仪管理制度。现行制度中存在宣传不够和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因此,很多学生对文明礼仪相关制度的具体内容没有掌握,或者即使知道相关的文明礼仪管理制度,却不能遵循文明礼仪管理制度。五年制高职生文明礼仪的认知和文明礼仪的执行情况调查显示,有23%的五年制高职生对文明礼仪制度等不熟悉,只有14%的学生表示较为熟悉。长此以往,在五年制高职生中文明礼仪失范现象屡见不鲜。

三、改善五年制高职生文明礼仪的对策

针对五年制高职生文明礼仪缺失的现状,课题组通过调查、分析、研究提出如下对策,以改善五年制高职生文明礼仪现状。

(一)加强家校沟通,注重家庭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终生的老师。孩子绝大部分行为习惯都是在家庭里养成的,因此,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五年制高职生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中,家长扮演着最直接、最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加强五年制高职生的文明礼仪教育,必须加强家校沟通,注重家庭教育。学校老师要注重与学生的家长沟通,通过家访、召开家长会、成立家长委员会、建立网络交流群等形式,引导家长注重孩子的文明礼仪教育,老师和家长及时相互沟通学生在家里和学校的文明礼仪状况,实行家校共育。家长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成为孩子在文明礼仪方面学习的榜样,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家长要对孩子不符合文明礼仪的行为严加管教、及时纠正。

(二)加强礼仪教学课程体系建设。

一是扩大礼仪课程的开设范围。在不违背课程设置标准的情况下,在未开设礼仪课程的专业增加礼仪课程,让全体五年制高职生都能接受必要的礼仪教育。

二是礼仪课程的内容应增加日常生活礼仪。生活中的细节体现一个人的礼仪素养,反映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因此,要在礼仪课程中增加日常生活礼仪内容,培养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礼仪素养。

三是增加中国传统礼仪的教学内容。注重中国传统礼仪的教学,吸收中国传统礼仪的精神。中国被誉为“礼仪之邦”,得益于中国传统礼仪的影响。《周礼》《仪礼》《礼记》是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经典,这些经典在今天仍有很多可以传承的文化精髓,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四是注重礼仪的内涵教育。“诚”和“敬”是礼仪依附的内涵和存在的基础。只有夯实了文明礼仪的理论基础,精准把握了文明礼仪的深刻内涵和文化底蕴,形成了良好的文明礼仪素养,表现出的文明礼仪才能是由内而外的、真诚不虚的、自然得体的。

(三)强化教师礼仪的培训。

一是在全校定期开展教师队伍文明礼仪的培训,使教师的行为真正符合文明礼仪的标准,成为学生在文明礼仪方面的榜样。二要加强礼仪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可以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引进一批受过专业培训的教师队伍,也可以把承担礼仪教学的在校教师送出去培训,打造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综合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

(四)完善学校文明礼仪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文明礼仪的养成需要制度的制约。学校要完善文明礼仪制度规定,制定《学生文明礼仪规范细则》,对应这个《细则》,每个学生都应该有礼仪量化成绩,将学生的礼仪量化成绩与学生评优、班级评优、班主任评优、就业推荐、奖学金和助学金的发放等直接挂钩。只有这样,才能使文明礼仪素养教育规范化、制度化、具体化,让学生有章可循、有规可依,而不是“亦可为亦可不为”。在学生中间加大宣传力度,让这些规范牢记在学生心中,久而久之,自然养成一种习惯,达到提高五年制高职生文明礼仪素养的目的。同时,针对违反文明礼仪制度的学生,除了加强教育外,还要严加惩戒,使违反礼仪行为的学生受到制度的约束。

(五)创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一是学校领导、老师从我做起,注重礼仪。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1](152)老师要教育学生成为文明礼仪素养高的人,首先从自身做起,在校园内不抽烟、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按时上课下课,衣着打扮优雅大方得体,说话做事符合教师的身份,成为学生学习的模范,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礼仪活动,加强宣传,带动校园礼仪文化建设。如建立礼仪社团、举办礼仪知识讲座、举行个人形象设计大赛、开展礼仪知识竞赛、进行文明礼仪板报设计评比、评选“礼仪之星”、举办礼仪演讲比赛、举办以文明礼仪内容为主的主题班会和文艺会演等,通过这些深受学生欢迎的活动形式,激励学生自发地效仿良好的礼仪行为并转化为自己的养成习惯。还可以通过校园宣传栏、校园广播站、校内网等手段传播礼仪知识、倡导文明风气。

(六)发挥社会教育的功能。

礼仪教育要发挥社会的正面宣传作用。礼仪不是个人的事情,而是关乎社会稳定、民族发展和国家声誉的大事,要积极发挥社会的宣传作用。各级政府要结合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电视、网络、社会舆论和文化活动等加强对礼仪教育的重视与宣传,在全社会范围内树立尊老爱幼、诚实守信、文明有礼等良好风尚。

社会为礼仪教育提供丰富的实践和展示平台,礼仪教育只有结合社会实践,才能不断提升高度水平。开展礼仪教育,不仅要求学生在校园里知礼、懂礼,还要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入社会以后有礼、用礼,成为文明礼仪素养高的好公民。学校礼仪教育紧密结合社会资源,为学生创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比如走进社区进行礼仪节目表演、走上街头宣传交通规则、在公告场合清洁卫生、去敬老院关爱老人、参加一些公益性主题活动、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环境保护等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将丰富礼仪教学内容,使学生自觉根据社会需要调整和完善自己。

加强五年制高职生礼仪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五年制高职生行为规范的养成,有利于塑造五年制高职生的职业形象,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有利于传承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猜你喜欢

五年制文明礼仪高职生
提倡文明礼仪 弘扬社会公德
三年制高职生与五年制高职生学习力比较研究
五年制高职企业实习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基于自律的当代高职生自我教育探析
CBS教学模式在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尘肺病教学中的应用
要为高职生打造更多的“学习路径”
提升五年制高职化学实验教学效果的探索实践
浅谈高职生讲演能力的培养
文明礼仪的检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