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

2020-01-02夏云清

文教资料 2020年20期
关键词:意愿大学生教育

夏云清

(福建艺术职业学院,福建 福州350100)

现代社会,在飞速发展的各国经济背景下,公共政策已经明确在热门课题中积极引入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等课程,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促使大学生创新创业意愿更加强烈。当前社会,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及科技水平不断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优化及改进力度不断加大,在逐渐增加大学生比例的情况下,针对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意愿的研究不仅利于大学生自身发展,而且在经济增长方面的现实意义同样十分重要。立足于国家宏观层面进行分析,在积极且有效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情况下,能够更好地协调国家经济发展。大学生在创新创业环境中,已然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创新创业想法,但必要且专业的指导及纠正等仍然十分重要。基于此,针对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的探究十分必要。

一、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和影响

(一)创新创业教育。

随着近年来教育教学革新进程的不断加快和逐渐深入,逐渐形成了多元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以往以培训教师为主的创新创业教育开始逐渐向培养学生积极转变,并且以往创新创业教育中的理论知识讲解开始向社会实践方面转变,为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发展大学生创业能力等奠定了良好基础,为高校进行自主创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利条件,切实实现了大学生独立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锻炼。

(二)具体影响作用。

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强化学生创业意愿的前提要求是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有效开展,不仅能够为加快技术革新发展进程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还能够完整且充分体现科技成果。为确保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影响作用,应该积极促进创新。高校要重视大学生先进思想及教育方面,为科技成果向实际生产力快速且顺利转变提供支持,由此可见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十分大。

在当今社会创业人数逐渐增加的背景下,就业难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可以说在大学生对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良好接受的情况下,能够保障大学生基本社会能力,促使学生毕业时具备立足社会的经验。在大学生离开高校步入社会环境中,开始独立发展的过程,在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中充分纳入创新创业能力和技巧等的培养,必然会深刻影响大学生的创业意愿。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意愿

从创新创业本质角度来说,人们一种有计划、具备意愿的主动行为就可以称为创新创业意识,在大学生具备此种意愿的情况下,动机就会体现在有意识计划、围绕具体目标及决策等付诸行动方面。从个体角度来说,基于个体创业意愿及个体计划,创立企业的信念就能够体现创新创业意愿,在个体具备此种信念的情况下,后续履行及完善才可能实现,需要注意的是,更多时候,个体的这种创业意愿仅可称为一种动机体现。

在高校评估大学生创新创业意愿的过程中,在关注离校时毕业生创业人数和创业比例的同时,还应该以学校内的低年级学生为出发点,将这些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及意愿不断提升,对具备潜在创新创业意愿的学生加大培养力度,确保这些学生创业思维和创业意愿等逐步形成并不断发展,同时借助学校一些讲座、与创业者交流等机会,促使大学生逐步增强创业信心,使大学生创业意愿进一步提升,使大学生后续创业基础更加坚实。

三、强化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

(一)转变观念,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予以重视。

从现阶段一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际情况来看,仍然有一些不足之处,如教师创新教育意识较为缺乏,较为突出的专业课程教学理论及实践脱离现象等,应该在转变观念的基础上高度重视这一全新教育模式。例如:在高校进行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教学实施方案修订时,应充分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及具体要求,同时在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具体评价的过程中,相应的标准应侧重于学生创新精神及创业意识培养等方面,借此确保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及课程等体系得以健全建立,促使高校教育中创新创业教育地位得以逐步提高,为更好地增强大学生创业意愿奠定良好基础。

(二)积极行动、开展丰富及多样的创新创业教育。

教师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力度不断加大,能够为专业课程教育及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还能够实现课程设计及教学方案的有效优化。例如:高校可积极增设创业基础及创业管理等选修课程,由教师围绕这些课程开展案例教学及实地调查等具体教学,有效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得以有效强化。再如:将社会教育资源积极引入其中,基于校企及校地等建立合作培养机制,积极打造大学生创业园及创客空间等实践基地,确保企业实践教学基地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在这一环境下,教师还应该针对学生在“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中的积极参与进行引导,确保在增强学生创业自信心的情况下,强化学生创业意愿。学校还可以将一些创业成功企业家邀请到学校,对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指导,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帮助。

(三)心理辅导、有效干预大学生的创业心理资本。

考虑到大学生学历及年级等,心理辅导的开展应以针对性且分类的方式为主,对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给予积极引导,确保大学生开发潜在能力,借此为大学生开展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奠定良好基础。基于大学生自我价值,更好地支撑和推动社会发展。例如:学校及教师可针对有潜力的学生积极组织,借此引导其积极参与创业训练营、素质拓展营等项目,对学生团队意识及创新意识等进行有效培养,培养大学生的抗挫折、顽强等精神和能力。此外,学校和教师还应该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成功典型和模范等方面积极培养,并且在成功典型方面加大宣传力度,确保在高校中营造乐于创新和勇于实践的创客文化环境,最终促使大学生创业心理资本水平全面提升。

(四)有效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在完善教育体系的过程中,高校和教师需要在课程结构建设方面加大力度,在充分且有机融合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将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将一些社会实践机会提供给学生,确保学生逐渐增强交际能力。在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中,借助实践活动的充分融入,帮助大学生切实体会创新创业过程、一些问题及难题,在自主尝试解决的过程中收获更多有益知识,最终达到经验积累及自我成长的目的。

(五)逐步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

从现阶段一些高校实际情况来看,在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这一课程时,缺乏专业教师的讲解,简单培训辅导员并由辅导员开展具体教学现象的存在,难以保障创新创业教育效果。加之教师实践经验缺乏等因素,必然需要高校引起高度重视。例如:高校可对一些教师在创新创业活动中的参与给予鼓励和引导,根据教师亲身体验开展具体教学,才能保障创新创业教育切实有效地开展。再如:高校还可以积极邀请相关专家到校内指导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定期开展讲座活动,将与成功者交流的机会提供给教师和学生,确保学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及时得以有效解决,保障创新创业教育顺利开展。

(六)关注市场需求把握项目定位。

在接受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大学生必然需要具备一定的能力,其中关注市场需求并把握项目定位是能力之一。在针对具体项目进行定位的过程中,需要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充分考虑政府及学校政策等,积极合理选择适合自己的创新创业项目,之后在有效且客观评价创新创业项目的基础上,确保科学性和可行性的创业计划得以良好实现。作为高素质群体的大学生,在具体创业过程中,应充分体现自身的特有能力,同时取长补短,确保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面对当前社会中“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理念,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时,应注重社会和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需要,基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重视培养学生创业意愿和创业精神,为大学生未来发展规划和发展方向提供指引,促使大学生在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更好发展。

猜你喜欢

意愿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支持基层创新创造
交际意愿研究回顾与展望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Chatterbox—Willingness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