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高笋塘的功能变化看万州城市的发展变迁

2020-01-02◎张

文化产业 2020年18期
关键词:万县万州重庆市

◎张 健

(重庆市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 重庆 404000)

万州高笋塘自宋代(1054年)建成以来,经过近千年的发展,它由最初人们休闲、娱乐、祈福之地,历经三个阶段,发展成为万州的文化中心、政治中心和商业中心。高笋塘位于万州老城西北,太白岩山脚下,始建于宋代。古时与其旁边的流杯池一起,被称为万州古八景之一的鲁池流杯。高笋塘从建成至今,经过近千年的发展变迁,它由当初人们进行欢庆、娱乐、祈福之地,成为现在的商业中心,其中的变迁,也反映出万州近千年的城市发展历程。

一、高笋塘的兴建

高笋塘原名鲁池,它是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南浦(宋代万州)太守鲁有开主持开凿修建,故初名鲁池。鲁池位于万州城郊外的西山北麓下,常年有山泉水汇入其中,当时宽阔的水面有数十亩,池内烟波浩瀚、荷花挺立;池畔竹柏丰茂、桃李争芳,水石幽雅,环池还建有六座凉亭,景色十分宜人。鲁池建成后,成为人们到郊外休闲游玩的好去处。

到了明清时期,鲁池逐渐淤涸,面积不断缩小,人们在池塘中种植茭笋,遂改称茭笋塘。茭笋又称高笋,因 “高笋”与“高升”谐音,人们为了取其美好寓意,将“茭笋塘”改称为“高笋塘”。到了现代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的繁荣,高笋塘虽然被填平修建了广场,但地名却被保留下来并一直沿用至今。

二、鲁池流杯的来历

鲁池建成几年后,束庄到南浦任太守,经常与同僚和下属到鲁池游玩并在池旁的亭中饮宴,面对无限美景,束庄不禁感叹:“此三峡之绝致也!”。唐宋时期,随着中国诗词创作巅峰期的到来,文人雅士相聚宴饮时,吟诗唱酬成为一种高雅时尚的游戏节目。束庄见绿荫亭的西边,有一块天然巨石,在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他命人在巨石上凿开一条长约18米,宽0.3米迂回曲折的水槽,引入西山流下的泉水。每当文人雅士在此聚会宴饮时,他们都会在流动的水槽里放上斟满酒的酒杯,酒杯流到谁的面前,谁就要端起酒杯,一饮而尽,然后作诗一首,作不出诗的,就会被罚酒三杯。北宋时期这一风雅的行酒令又被称作“曲水流觞”,“流杯池”因此得名。

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春,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蒙恩东归,道出南浦”时,应南浦太守高仲本之邀畅游西山鲁池,并在流杯池宴饮赋诗,留下了传世名作《西山记》,生动地描述了宋代西山鲁池“竹柏荟翳……楼观重复,出没烟霏之间而光影在水”的绮丽风光,接着写道“此邦之人,岁修禊事于此”,说明了流杯池除欢庆娱乐外的另一用途为“修禊事”。什么是“修禊事”?它其实是古代的一种风俗,即每年三月上巳日,人们到流水边洗浴宴饮,以求消灾祈福。所以高笋塘最初的功能就是人们休闲游玩和消灾祈福之地。

三、万州城市的发展

万州位于重庆东部、长江上游,1997年前属四川省。因“万川毕汇、万商云集”而得名,自古素有“川东门户”之称。东汉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刘备分朐䏰置羊渠县,为万州建县之始,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从汉代置县到清咸丰以前,一千多年来,万州和许多中国封建社会的农耕小城一样,处于落后封闭状态,城治也仅限于长江北岸竺溪河以东约1.3平方公里的老城内,人口仅为两三万。

清咸丰八年(1858年),随着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战败,英帝国主义通过《中英天津条约》攫取了长江内河航行权。1898年英国商人立德乐驾驶“利川”号小火轮,从宜昌逆流而上,经过三峡抵达重庆,从此川江开启了轮船航运新时代,地处川江咽喉的万县,被迫由封闭走向开放。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中英在上海签订《中英续议通商行船条约》,增辟万县为通商口岸。民国六年(1917年)重庆海关在万县设立分关,万县开埠。随着外国船只的自由出入,英、法、美等国商人纷至沓来,万县本埠商人和外地商人也蜂拥而至,万县商业空前繁荣,特别是桐油的贸易量,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一,成为中国的“桐油之都”。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三峡工程的兴建和重庆直辖,万州逐步发展成为三峡库区最大的移民城市。

四、高笋塘城市功能的变迁

(一)清末民国时期的文化中心

随着万州近代化城市的建设发展,高笋塘的城市功能也在逐渐进行着改变。从清末到民国初期,一批新式学校相继建立,高笋塘一带先后修建了几所新式学校,成为民国时期万州的文化中心。

1.白岩书院

位于高笋塘以北,太白岩山脚。建于1891年冬,为游德庵捐资兴修。当时院内有神殿,主祀李白,陪祀黄庭坚、陆游。设讲学堂、藏书室,收藏图书三万余卷。白岩书院是清代万县的最高学府。民国初年改为县立第一高小,万州籍著名诗人何其芳、方敬等都曾在此读书。1926年杨森改设军事政治学校,当时共产党人朱德、陈毅,国民党人蒋经国都曾来此讲学。

2.万县县立女子初级中学

位于高笋塘西边原王家花园,创建于1926年,初名“万县县立女子初级中学”, 1942年,增设高中,更名“万县县立女子中学”,1953年,更名为“四川省万县第三中学校”, 1997年,因重庆直辖更名为“重庆市万州第三中学”。现为重庆市级重点中学,重庆市教育科研实验基地学校。

3.鸡公岭小学

始创于1929年,建校于白岩书院,先后易址于文昌宫、鸡公岭、高笋塘以东,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一直是本地区的窗口学校。现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项目实验学校、国家十五重点研究课题实验学校、重庆市基础教育课改实验学校、重庆市教育科研基地十佳学校。

(二)新时代的政治文化中心

1949年12月,万州解放。万州先后设立川东人民公署万县专区、四川万县地区、重庆市万州区。自1949年至2006年,万县地委(万州区委)一直驻高笋塘以西,万县专区行署(万州区政府)一直驻高笋塘以东,高笋塘逐渐成为万州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直到2006年,为加快万州库区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万州区委区政府搬迁到江南新区。

(三)库区蓄水后的经济文化中心

随着三峡工程的建设,长江水位逐渐上涨,万州作为一座半淹城市,以前繁华的胜利路、二马路等商业中心随着江水的上涨而逐渐消失。高笋塘建设时因地处西山,地势较高,随着老城因淹没而向上发展变得日渐繁华,高楼林立,商场密布、人口猛增。2003年-2006年,政府着手对高笋塘及其周围28000平方米区域进行改造,重点体现老城中心区商业、交通、休闲、人防等功能,填塘修建了高笋塘广场及附属商业中心、地下通道及商场、停车场等。现在高笋塘虽然池塘已逝,了无痕迹,但广场却春意盎然,商贸兴旺,成为万州老城的中央商务经济圈。

猜你喜欢

万县万州重庆市
重庆市光海养蜂场
重庆市光海养蜂场
抗战时期万县防空组织体系
万县非典型小兽
铸造辉煌
——重庆市大足区老年大学校歌
朱德万县争取杨森
我们万州人
万县港口与腹地经济关系研究
重庆万州无公害蕹菜生产技术
后三峡万州城市空间结构演变与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