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国际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新路径

2020-01-02红李

文教资料 2020年20期
关键词:应用型汉语专业

魏 红李 强

(1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天津301811;2天津科技大学,天津300222)

一、研究背景

知识经济新时代背景下,人才成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高校应紧紧围绕“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和倡议,找准转型发展的抓手,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创新并培养社会市场所需的应用型人才。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起步于1983年,肩负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逐渐成为高校的重点建设学科之一。随着我国国家实力增强、对外交流频次增加,世界范围内汉语学习者数量剧增。为应对汉语教师数量匮乏及汉语文化学习推广需求,响应国家倡议,高校迫切需要培养服务“一带一路”、教学能力优秀,具有创新精神,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开展语言文字工作、汉语教育及国际文化交流实践的汉语文化传播人才。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多从培养目标、教育教学、课程设置、文化传播、合作交流等角度进行。例如,《浅析地方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建设路径》一文提出“高校必须重新审视当前该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不足或疏漏,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1](35-36)。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多集中在具体专业,如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焊接、工商管理、信息与计算科学、财务管理等;或探讨培养形式如校企合作;或聚焦培养模式、教学改革等。少部分研究将“应用型”与“国际化”联合起来,例如洪秋妹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一文中提出高校应“以开放化的国际办学理念为指引,基于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目标”[2](93-95)及具体如何改革人才培养体系。

国外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研究,或集中在某一课程的教学探究,例如针对汉语口语教学,“Investigation on the Problems of Students who Major in Teaching Chinese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 in Oral Chinese Teaching Demo Classes”[3]一文总结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汉语口语课存在的问题及表现,提出提高教学效率的解决办法;或结合当下“一带一路”倡议开展研究,例如“一带一路”倡议下对外汉语教学本地化研究(“A Study on the Localization of TC SOL Unde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Belt and Road’”[4])等。对应用型人才的研究大多结合具体专业开展,例如对工程专业、日语专业等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The Innovative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 Mode Based on Studios in the Engineering Majors of Local Universities”[5]提出工作室为基础的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作为课堂练习与课后实践的补充,工作室学习注重实用性,培养学生的实际职业应用技能。

本文在总结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教育理念与培养目标、培养过程等方面阐述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并提出应用型人才培养新路径,包括实施“专业教育+通识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分流教育”“国际化教育课程模块”“专业+实习实践+技能”及“三大课堂联动”;执行“2.5+1+0.5”模式等。注重贴近实际、具备可操作性,且关注人才培养全过程,旨在发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发展潜质,提高该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三、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素养

应用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相对,是“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6]。当代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应服务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具有国际化视野、专业知识与技能,能够传播中国文化,参与国际竞争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具体地讲,“一带一路”汉语国际教育应用型人才具备的素养包括:热爱祖国,具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健康的心理素质,具备宽广的国际化视野和强烈的创新意识、本专业的国内外前沿知识技能,熟练掌握一门以上外语,熟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国际惯例,能够组织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能够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跨文化沟通、传扬中国文化,能够独立思考、不断学习、开展团队协作,为实现“中国梦”及世界和平共赢发展贡献力量。

四、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新路径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7]。下面主要从教育理念与培养目标、培养过程等方面阐述人才培养。

(一)教育理念与培养目标

教育理念是人们对于教育领域内各个运行要素、制度和现象的理解与看法的总称。一所高校如果没有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做指导,就不可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高校应做好顶层设计,成立“应用型人才培养”领导小组,整合二级学院及有关部门进行系统规划,整合分散资源、转向整体目标、有管理支持、有推进步骤。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活动的标准与要求。服务于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应用型人才,应热爱祖国,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系统地掌握本专业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及国内外前沿知识,具备宽广的国际化视野和较强的创新意识,熟练掌握一门以上外语,熟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国际惯例,能够独立思考、自我更新,开展语言文字工作、汉语国际教育、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跨文化交流实践,较好地传播中国文化。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应为培养高质量的不同层次的汉语教师或教学管理人员。国家汉办2007年组织研制了《国际汉语教师标准》,该标准共分为以下几个模块:语言知识与技能;文化与交际;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与学习策略;教学方法及综合素质。同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根据教育对象具体可分为面向高等教育(高校汉语教育)、面向基础教育(中小学汉语教育)及面向学前教育(幼儿汉语教育)的汉语教师。目前,国内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开设有硕士及博士学位。高校应根据不同国家区域、不同语言、不同层次人群、不同语言用途的培养需要,从实际出发,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对应社会需求,否则就会出现“模糊培养”与“模糊就业”问题。不同高校的培养目标不能趋同,有共性的同时,必须有特色。

(二)培养过程

培养过程是人才培养活动是实施阶段,是教育理念的具体实践,是培养目标的贯彻实现[8](66-70)。目前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发展多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办学定位模糊,人才培养同质化现象严重。众多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过多参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未切实结合学院发展现状、未切实结合社会市场需求、未参照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制订特色教学计划及人才培养方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未完全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语言文化差异较大,汉语教育具有不同特点。大多数高校对应教材开发少、对应外语语种课开设普遍较少、尚未开展分流教学,汉语教育针对性不强。部分高校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实践教学经验少,师资力量薄弱。学生知识积累不够,缺乏教学实践。根据《汉语国际教师标准》,汉语教师应该具备汉语言文字学文化知识、外语语言文字学文化知识、语言学理论知识、第二语言教学和学习理论知识、教育心理学知识、中国百科知识等。然而,学生在本科四年的学习时间有限,精力能力有限,知识积累不够的问题较为普遍。与此同时,一些学校因学科设置及发展规模等原因,尚未接收留学生、实习基地少、实践平台少;除参观、讲座、座谈外,未面向学生开展任何海外实践项目,相当多的学生在本科四年学习中,没有或很少有机会参与汉语国际教育实践,导致教学经验少、教学能力不强。

针对以上问题,现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第二课堂与第三课堂、实习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五个方面,阐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内容。

1.制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应考虑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应区别于学术型高校,突出知识的应用能力培养。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是学生能够成为合格的国际汉语教师。“双证书”制度是应用型本科有效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有力抓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相关证书包括英语专业证书及口语证书、大学英语证书及口语证书、小语种证书、国际汉语教师证书等。其中国际汉语教师证书为国家汉办颁发,是目前汉语国际教师的从业资格证书。此外,国家汉办组织研制了《国际汉语教师标准》。该《标准》由五个模块组成,分别为语言知识与技能、文化与交际、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与学习策略、教学方法与综合素质。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应与《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对标,推动学生符合职业资质与就业要求。

高校应根据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本专业国内外市场需求,明确课程建设思路:突出专业主干课程,以汉语为本,提高对外汉语教学技能;强化外语教学、双语教学、案例教学、模拟训练、小组学习,提高学生的国际教学适应能力;借助交叉学科培养、国内外联合培养、校企联合培养等形式,落实专业课程实践化、职业化,提高本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对外汉语教学技能和职业适应水平。

2.与时俱进地更新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方面应注重国情教育,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育家国情怀;加强国际理解教育。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可以集中建设开设一批关于中国文明包括汉语及中国文化等的课程,“对学生加强中国文明的教育,牢固树立中国文化的基因”[9];建设开设中国历史、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课程,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熟悉国情,提高政治站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即热爱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有强烈的文化自信、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有强烈的国家复兴责任意识。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种不一、文化多样。要做到“民心相通”,必然涉及不同文化的态度、认识及沟通交流方式。高校可开发建设“国际化课程群”,开设世界文明、外国语言与文化、外国文学以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能够经受多元文化冲击。开设国际商务、国际贸易、国际法律、国际礼仪,以及对各国经济(产业)发展历史,现状和趋势的介绍类课程、创新创业类课程及实践,以加强学生对国际规则管理及各国产业发展现状的掌握,从而具有世界眼光与格局、有创新灵感,能够从事国际事务、参加国际竞争,参与国际交流。

此外,高校各专业还应努力实现国际专业认证,实现国际化标准课程。在教学专业课的同时,可“将课程的设置与资格认证考试的科目相对接,并有针对性地开展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专业知识教学和专业技能训练,使资格考证与教学形成完整、统一的体系”[10](188-190),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

高校还可积极推动“互联网+汉语国际教育”,充分利用校际联合资源共享、网络慕课、学科交叉培养、开展国际交流项目、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引进师资、与语言培训机构合作等多种渠道按计划开设其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小语种教学及文化才艺类课程。

3.充分利用第二课堂与第三课堂

除做好第一课堂之外,还应大力拓展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教育活动,既是课堂教学的课外延伸,又是实践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别包括通过定期邀请国际导师和知名专家学者,按计划开展不同主题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系列讲座,成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传播中心等学术研究基地,成立中华文化工作室、汉语国际教育志愿者社团、举办各类竞赛、展示,以及组织寒暑假校外实习、实践岗位、组织学生赴实习基地观摩对外汉语教学、参加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等与专业相关的校外社会实践、学科竞赛活动,发展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社会竞争能力,促进学生开阔眼界、学以致用、做好知识积累,增强自信心、创造力与实践能力。

4.落实实习实践教学

实习实践方面,教学部门应与本校国际交流部联合开展多个针对汉语国际教育的交流项目、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建设孔子学院、吸引留学生、开展微课堂教学等,增加学生实践经验与海外实习机会。同时,与国内外公司企业、培训机构、汉语学校、国际中小学等合作,开展线上或线下教育及管理。通过将学生按国别分流教学、建立网络海外实习基地、在线教学等形式,与沿线国家高校开展“点对点”“一对多”式精准教学实践模式,提高汉语国际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此外,学生还可通过企业实习,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企业亦可深入高校建立工作或培训中心,与校园教学紧密结合。

5.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

师资建设方面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引领作用,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实现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科学合理。同时,学院可通过“引进与内培、校内培养与企业培养、国内培养与国外培养三个结合为抓手”[11](267),完善师资培养与激励体系,提高队伍的创新能力、学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加本土具备海外经历教师的比例,让更多教师“走出去”,了解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培养教师双语或外语授课能力,大力引进非通用语专业教师。只有教师首先经历这样的锻炼,才能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人才。此外,培养新时代合格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师,还应明确国家汉语国际长期推广战略及当下“一带一路”倡议的目的与意义;培养能够胜任面向不同人群多种类型的汉语教学任务的汉语教师;具有高层次的系统专业学习训练;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及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

结合以上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发展问题及应用型人才特征,本文提出汉语国际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新路径。该路径包括:实施“专业教育+通识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分流教育”“国际化教育课程模块”“专业+实习实践+技能”及“三大课堂联动”。整个教育阶段执行“2.5+1+0.5”模式。具体地讲,前两年半的课程学习要注重基础性课程与分流性、职业化课程。可细分为“1+1.5”模式,即前一年为基础课程学习,包括本专业理论知识及国情类、国际理解教育类、网络技术等课程,并辅以第二、第三课堂教学,充实教学内容;下一年半为按教学对象所在不同区域语种国别、幼小中大层级,或外国人与华侨,或通用汉语与专门用途汉语语等划分进行分班课程学习。一方面,深入具体国家,开展语言文化知识探索,增强学生文化认知能力与环境适应能力,了解该国汉语学习概况及教学特点,根据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和文化背景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学习者克服语言文化差异引起的学习困难并在不同文化氛围下有效开展教学。另一方面,随着汉语逐步从“成人外语”走向“基础教育外语”,面对汉语学习者低龄化等趋势,学生应根据汉语学习者的层级及知识文化背景划分,掌握不同层次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及外语教学理论与方法等。此外,从应用型语言教学的角度,按照汉语用途分流教学。除分班教学外,可以选修课或网络平台选课,即补充课程的形式,实现汉语国际教育精确化。前两学期基础性课程侧重积累基础性知识与开阔国际化视野;后三学期集中开设分流性、职业化课程,注重区域、层级与类型分流教学,提高专业理论和应用能力;分散开设中华才艺、商务汉语、旅游汉语等多类选修课程,从语言、文学、文化等角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开设国际汉语教师证书辅导课程,着重提高学生职业技能与综合素养。第三年教学实践,中方院校以开展国际交流项目、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海外就读)或开设孔子学院等形式在海外合作大学/机构建立海外实习基地;或与国内企业、培训机构等建立国内实习基地,学生可参与教学、在线教学和教学管理等相关工作。最后半年在总结提升、完成本科学业、考取国际汉语教师证书的同时,学生为国内外就业、深造留学或参加国家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等做好充足准备。就业方向可不局限于汉语教学,也可包括相关培训、教育管理、教材开发、翻译、外事管理等。

五、结语

进入新时代,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面临如何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如何推动汉语国际传播、如何支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的机遇与挑战。高校应深刻总结专业存在的问题,围绕国家倡议需求,在教育理念与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制度与评价三个方面,推动教育教学改革,贯彻新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提升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办学水平,增加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发展潜质,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助力汉语言文化传播。

猜你喜欢

应用型汉语专业
学汉语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追剧宅女教汉语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