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创能力培养与高校管理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改革思路
——以山东华宇工学院为例

2020-01-02闵凡萍

文教资料 2020年20期
关键词:双创校企协同

闵凡萍

(山东华宇工学院,山东 德州253034)

开展具有开拓性与原创性的创新创业活动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战略支撑,针对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成为推动新时代国家创新发展、深化教育改革的应有之义。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培养成为高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创新创业作为基于技术、产品、品牌、服务、商业模式、管理、组织、市场和渠道创新的特殊活动,能力培养需要协同政府、学校和企业各方主体力量勠力同心、协同育人。校企协同育人,聚焦双创能力核心目标,深化参与各方主体之间的协同层次,对推动高等教育向纵深方向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山东华宇工学院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坚持走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之路,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育人模式等方面成效显著。学校针对管理类专业积极开展产教融合,思考管理类专业对接学校办学特色和区域产业的校企合作模式,在经济管理学院开展校企合作育人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为更深入细致地了解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和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问题,本文基于双创能力培养现状的协同育人视角,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针对管理类专业学生和社会、企业等开展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深入了解当前我校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与校企协同育人现状,并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针对学生的双创能力培养开展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提出对策建议。

一、前期调查问卷设计及实施情况

针对双创能力情况的问卷调查面向山东华宇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全体学生和与之相联系的企业,通过线上QQ群、微信群、钉钉交流群和线下等方式,按照全面调查与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采用便利抽样和配额抽样抽取样本1000人次。调查问卷根据调查对象不同,分为针对管理类专业学生的问卷、针对社会企业满意度反映情况及针对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情况三类。

其中针对管理类专业学生双创能力、社会满意度及校企协同育人情况的调查问卷内容主要从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创新创业能力表现及评价和校企协同育人模式评价情况等方面入手。抽样选取的学生专业类别主要有财务管理专业、物流工程专业、商务英语专业、工业工程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所占比例分别为26%、21%、16%、7%、25%、5%。

在发放的1000份调查问卷中,共回收993份,有效回收率为99.3%,借助SPSS和Excel软件对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用聚类分析法分析被调查者专业背景、创新创业意识情况和创新创业能力状况等;用因子分析法分析影响管理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与协同育人的关联因素;用相关分析法分析影响学生双创能力要素与社会企业需求的内在关系,构建针对学生的双创能力协同培养的统一规划流程和框架设计,形成管理专业学生协同育人模式改革方案思路建议,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双创人才。

二、校企协同育人创新创业教育情况现状

根据调查问卷的数据收集,借助SPSS和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聚类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和相关分析法进行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校企协同育人未深入涉及创新创业教育,教育理念认知不足,机制不健全。

创新创业教育的原创性与开拓性决定了多元主体参与的必要性,需要关注多元化育人主体的共同利益诉求,搭建完善的协同育人机制实践平台。但是目前校企协同育人仍流于形式,校企协同育人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内容并未融入其中,对双创教育理念认知不足。

例如,通过问卷分析可以看出,被调查者对校企协同育人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知之甚少,仅有15%的学生表述“非常了解”,38%对此表示“一般”,近五成的学生表示“不了解”,说明校企协同模式未深入涉及创新创业教育,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抽象,知晓度不高。

2.管理类专业校企合作层次低、合作关系松散,合作模式缺乏深度。

应用型高校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才能真正达到协同育人产教融合的教育效果,目前一些企业缺乏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和利益吸引点,不能将培养人才融入企业价值链,主要依靠校企社会关系维系,校企协同育人缺乏有效的合作模式。育人方式限于企业为学生提供企业参观机会及实习机会,合作层次较低,合作关系短期松散,导致校企合作的产教融合缺乏规范性,浮于表面。

通过问卷分析可以看出,被调查企业和被调查对象对校企协同育人的形式和内容表示不满,仅有12%的学生表述“满意”,39%对此表示“一般”,近五成的学生表示“不满意”,说明校企协同模式缺乏深度,合作层次低、合作关系松散。

3.管理类专业学生对双创教育认同感不高,创新意识淡薄,创新创业能力不足。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建设教育强国,深化教育改革和培养创新人才的迫切要求,具有新时代的育人属性,是培养高端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和必经之路。但是目前管理类专业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同感并不高,创新意识比较淡薄,创新创业能力和表现明显不足。

例如,当被调查对象被问及“您认为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是否有必要”时,仅有11%的学生反馈为“有必要”,20%的学生认为“无所谓”,近七成学生反馈为“没必要”。当被调查对象被问及“您有创新创业项目或经历吗”时,仅有9%的学生反馈为“有”,91%的学生认为“没有”。说明目前管理类专业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认知度和认同感不高,创新创业意识淡薄,创新创业能力不足。

4.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教师职教能力弱,职业敏感度低。

高质量的创新创业教育必然需要高素质的创新创业师资力量。双创教育不仅需要融入传统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社会责任感,而且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思维,并与专业教育联系提高实践创业技能,需要一流专业教师深度挖掘学生的创新开拓思维,积极引导学生创新创业。但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一线教师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均不足,教师的职教能力弱,职业敏感度和行业结合度低,缺乏执教竞争力。

例如,当被调查对象被问及“您认为学校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如何”时,仅有5%的学生反馈为“很高”,16%的学生认为“一般”,近八成学生反馈为“较差”。当被调查对象被问及“您对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水平满意吗”时,仅有8%的学生反馈为“满意”,92%的学生认为“不满意”。说明目前管理类专业学生对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水平认同感不高,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的创新创业意识和执教能力不足。

5.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考核形式单一,课程体系不完善,教学效果差。

创新创业教育的特性要求教育主体的多元性,多方主体共同参与,共同培养学生在技术、专业、渠道、管理、服务、思维和模式等某一点融入创新思维,双创教育需要多方主体参与,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学习和实践。目前我校课程建设缺乏多方参与主体,课程培养目标和授课形式脱节,课程体系不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开设不足,教学形式和考核方式缺乏科学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兴趣和参与热情,教学水平不高,教学效果较差。

例如,通过问卷分析可以看出,被调查对象对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考核形式和内容表示不满,仅有8%的学生表述“满意”,31%对此表示“一般”,近六成的学生表示“不满意”。被调查对象被问及“您认为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和授课方式能够显著提高你的双创能力吗”,仅有7%的学生表述“能”,21%对此表示“一般”,近七成的学生表示“不能”。这说明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考核形式单一,课程体系不完善,教学效果不佳。

三、基于学生双创能力培养的协同育人改革思路

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深入发展的背景下,本文根据区域发展趋势,对山东华宇工学院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双创能力培养与协同育人进行统一规划设计,拟形成符合学校实际的协同育人模式改革思路。

1.完善多元主体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的深度融合。

创新创业教育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以专业教育为基石,创新思维培养为指导,将创新精神、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完善多元主体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

深刻发掘管理类各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优化专业教育和实践教学环节,将双创能力素质拓展纳入课程教学体系。根据专业特点融入创新思维方法,实现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的深度融合。

2.积极选优配强“三师一体”创新创业教育导师,加快推进多元主体协同育人。

创新创业活动的原创性和开拓性决定了良好的双创教育必然依托优良的师资团队。顶尖的创新创业师资团队是培养创新创业型高端人才的支撑和保障。高校应针对不同阶段不同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立足创新创业教育角度,集聚双创教育资源和要素,优化激励机制,吸引优秀教师加入协同育人团队,构建“双创教师+专业教师+实践教师”“三师一体”创新创业教育导师团队,加快推进多元主体协同育人师资建设。

3.优化多元主体实践基地,鼓励引导专业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训练。

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双创技能竞赛、开展学生职业发展创业实践活动是推动双创教育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路径。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积极搭建学生多元主体实践基地,拓展学生创新创业渠道。整合优化校内场地、实践教学资源,建立校内低成本全要素开放式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孵化基地,以校园社团文化活动为双创载体,积极开展多种类型创新创业训练。积极寻求利益共同点,引导校外社会组织和各类企业协同构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通过企业实际管理项目引导吸引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参与创新创业训练,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实现培养应用型高端人才的目标。

猜你喜欢

双创校企协同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协同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