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土地与农民的吟唱,社会与历史的长歌
——赛珍珠《大地》三部曲史诗性文化评析

2020-01-02明禹杉

文教资料 2020年20期
关键词:王龙赛珍珠代沟

明禹杉

(营口理工学院 外语部,辽宁 营口115014)

赛珍珠是一位以叙写中国土地与农民题材小说——《大地》三部曲,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女作家。纵观她的一百多万字,以叙述描写中国土地与农民的生活、中国社会变迁与历史演进历程为主要内容的小说,仿佛将人们一下子带到了“三部曲”中描写的中国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时光里。透过她用融汇中西文化之美,饱含中国语言特点创作的小说,我们看到了中国大地上上演的“土地与农民生死相依的生命史诗;社会变迁与历史演进相依相协的社会史诗;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形成的文化史诗”;听到了那个特殊年代“土地与农民的吟唱,社会与历史的长歌”。这部著作的成就正如诺贝尔评委会对她的获奖评语一样,是“对中国农民生活进行了丰富与真实的史诗般描述,且在传记方面有杰出贡献的作品”[1]。

一、土地与农民的史诗性叙述描写

如果说地球是宇宙创造的奇迹的话,那么土地就是地球创造的奇迹,因为有了土地资源的滋养,世界上才有了生生不息的人类。自古以来,不论东方还是西方,在祖先的原始意识中,土地都是人们获得生存的第一物质财富。因此,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不论是引发古今中外的战争缘由,还是文学作品中记载的神话传说,最终的根源都能在土地中找到蛛丝马迹。在以农耕文明著称于世的中国,历代农民都将土地视为生养之母,把土地当成自己的命根子,土地对中国农民来说有着生死攸关的重要意义,作者对此进行了史诗性叙事描写。

1.对中国土地富饶、美丽的史诗性语言描写。

所谓史诗性描写,一般而言,主要是指文学创造者以足堪“史诗”之称的笔法,用有限的文字叙写具有深广历史内涵题材的作品,这种作品既具“诗情”,更兼“史性”,是社会生活教科书式的描写方法。使用这种描写手法的作品不仅内容丰富,所涉社会事件复杂宏大,历史时空跨度大,而且能够让读者阅后产生“人物形象大于思维”的深层哲学思考。如前所述,中华民族历来以农耕文明著称于世,顾名思义,没有土地就没有农耕,因此无论描写农民还是描写农村,首先都要遇到土地问题。在赛珍珠的笔下,中国的土地不仅富饶、美丽,而且与中国农民一样诚实可靠、善良可爱,充满奉献精神,不管遭遇怎样的洪涝和干旱等灾害,只要灾害结束,就像一个忠诚的仆人一样待在原地,等候主人的召唤,准备为主人奉献需要的物品。例如在叙写王龙买到老地主黄家土地时的描述:“那是一小长块地,在环绕城墙的护城河旁边,浓黑的黏土平展展地延伸开来。”[2](51)同样在描写王龙欣赏从黄家买来的土地上种植的稻子时的文字是:那块地“湿润肥沃,稻子长在那块地上,就像野草一样,不让它长它也长”[2](53)。读到这种对土地的史诗性描写的语言文字,中国土地的富饶与美丽已经跃然纸上,这里的土地仿佛就是一位呼之欲出的最美新娘。

2.对中国农民正直,善良品格的史诗性描写。

在《大地》中,赛珍珠运用绘画式的白描手法,成功地塑造了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农村中以王龙为代表的一系列典型农民人物形象。例如王龙父亲天然的传统农民的正直与实在;王龙早期的吃苦能干;阿兰的勤劳节俭;梨花的善良,等等。通过这一系列人物形象,让读者看到中国农民“正直、勤劳、吃苦、善良”的传统品格和实干精神。王龙出生在穷苦人家,在成为地主之前,他勤劳肯干,是乡村中特别吃苦耐劳的代表。虽然成为地主之后,他在很多方面重蹈地主阶级戏妓纳妾等腐化之路,但他在成为地主之前的勤劳和吃苦精神是值得肯定的。阿兰的身上有着古代中国妇女的勤劳和忍让,是典型中国式“贤妻良母”的代表,因为在阿兰的身上印记着中国劳动妇女“吃苦耐劳、慈爱善良”的美德。王龙父亲是老一代农民的代表,在他的认知里,农民就是种地的,农民的生活不能像地主和富人那样奢侈腐化,那样缺德。所以,当他看到王龙娶了荷花作妾时,他不顾儿子的解释和劝阻,大声叫喊:“家里来了妓女啦。”以此表示对儿子学习地主生活的极力反对,如此种种,构成了一幅中国农民正直、勤劳、善良品格的史诗性风景图。

3.中国土地与中国农民生死相依的生活史诗性描写。

在王龙和阿兰的心底里,尊土地为父母,爱土地如生命,敬土地为神灵。夫妻二人的前半生辛勤劳作,尽管有时遭遇洪水或干旱等天灾,却都能以坚韧的毅力守护土地,以不怕苦、能吃苦的顽强精神勇于承担苦难,坚强生活。虽然他们的心里没有人定胜天的概念,也不会有革命的理想,但是相信只要按时播种、按时除草,只要好好侍弄土地,就会有粮食收获,全家人就有活命的根基。因为他们始终认为有土地就有未来,土地就是他们的命。阿兰更是善良、勤劳、节俭农民典型中的典型,怀孕时还和王龙一样在土地里劳作。当王龙成为地主戏妓纳妾背叛了她的时候,她也没有忘记自己对土地的守护,没有放弃劳作,没有忘记勤俭,没有放弃自己操持全家的家务,等等。因此,很多国外读者将阿兰称为劳动人民的“世界母亲”。总之,在赛珍珠饱含情感的描写下,中国农民的勤劳禀赋、奋斗精神都表现得十分突出,深刻揭示了中国农民与土地生死相依的情感和奋斗历程,实现了对中国农民与土地生死相依生活的史诗性描写。

二、中国社会变迁与历史演进相依相协的史诗性叙事描写

三部曲的写作是按照历时顺序交织成文本的变奏曲。因为“史诗性”描写其实是指向于总体性的,即它在关注个体命运的同时具有宏观视野,个人命运反映出的是社会变迁与历史的演变,三部曲反映的这种史诗性叙事描写非常精当,引人深思。

1.中国社会变迁的史诗性叙事与描写。

小说作为近现代史诗与古典文学中的史诗是不同的,它的主角由决战疆场的英雄转变为社会生活中的普通民众。普通民众的生活必然受到历史时代演变和社会变迁的影响与左右,因为他们的生活本身有无法被规约的芜杂与能动性,因此两者在实践中其实经常处于不自觉的互动状态。大地三部曲对中国社会变迁的史诗性叙事描写正是这种互动状态下社会与历史运行的复杂性和丰富性的真实写照。在大地三部曲中,生活在不同社会历史背景下的王龙一家祖孙四代人的不同命运轨迹就是这方面的最好诠释。根据作品描写的信息推测,王龙和他的子孙们应该是经历了“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军阀混战”“农民运动”等社会事件与历史变迁过程的亲历者。因为他们的年纪长幼不同,所经历上述过程的时间不同,生活的实际境遇不同,所以在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行为、观念和愿望都是不同的。所以,读者在作品中看到的是:保守与传统的祖辈——王龙的父亲;勤劳与变异的父辈——王龙;弃农与恶劳的子辈——王龙的三个儿子;革命与科学的孙辈——王龙的孙子们。因为穷困,王龙父亲的生活方式是最“安分守己”的,是最保守与传统的农民。王龙经历的是“尊土与敬老相伴、勤劳与致富相向、成为地主与学习地主相随的生活境遇”,王龙的三个儿子分别在“辛亥革命”前后出生,在儿子们长大懂事时他们已经成了“地主的儿子”,所以他的大儿子成为完全依赖土地收租的“新式地主”;他的二儿子成了放高利贷的商人;更离谱的是他指望接班管理土地的三儿子竟然成了军阀;值得欣喜的是他的孙子王孟选择了革命,它的另一个孙子王源选择学习农业科学,回到王龙以命相许的土地,成为新型农民,让读者从这种史诗性叙事描写中看到旧中国全景式社会变迁的微缩版。

2.社会变迁中对中国农民奋斗与抗争精神的史诗性描写。如果说勤劳和节俭是中国农民最本质的底色的话,农民的奋斗和抗争精神是在辛亥革命之后广泛兴起的社会变迁的产物,也是历史演进的必然结果。赛珍珠在三部曲中对农民的奋斗和抗争精神也是饱蘸笔墨的。例如当全村遇到大规模蝗虫灾害时,为了整治蝗虫,王龙对村人们大喊:“为了我们的土地,我们一定要跟这些从天空来的敌人干一仗!”[2](215)当县官贪污了百姓们修河堤的钱款,大水冲毁了百姓的庄稼时,愤怒的百姓联合起来冲进县官的家讨说法,百姓联合反抗的力量迫使县官跳河自杀。再如王龙家逃荒在城里经历过的无数穷苦人闯进富人家分抢财物事件,同毛泽东同志1927年发表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所论述的农民运动有一定的相似性与时间吻合性,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三部曲中对中国农民奋斗与抗争精神的史诗性描写是别有深意的。

3.社会变迁中对中国农民讲诚信、重情义精神的史诗性描写。

讲诚信、重情义是中国农民的传统品格,也是农耕文明特有的文化基因,在大地三部曲中关于这方面的史诗性叙述描写震撼人心,让读者在掩巻沉思中感悟到中国农民讲诚信的可靠与重情义的可敬可赞。例如,农民老秦本是王龙的邻居,在大旱灾中老秦把自己家仅有的一点点红豆分给了王龙两小把,保住了王龙一家人的命,对此王龙铭记在心。当王龙逃荒回来时就把自己的种子分给老秦,后来又把老秦安排到自己家住,供应老秦吃穿住,而且不让他干重活。老秦死了他难过得趴在身上失声痛哭,然后买了很好的棺椁,将老秦安葬在离自家墓地最近的地方,让儿子们为其披麻戴孝,并且嘱咐儿子们他自己死后要埋在老秦墓的上边。因为在王龙的心中,老秦与他的情义不是用金钱能买来的,因为老秦不仅已经成为他的亲戚,而且是他与土地相连接的情感纽带与灵魂伴侣。

三、社会变迁与历史进程相结合的史诗性文化赏析

赛珍珠作为一个在美国出生,在中国长大,接受中国教育,被称为有“孔子帝国”文化背景,在中国生活了近40年的“世界公民”,相信在写作大地三部曲时,她可能会在两个国家、两种文化里有别人难以理解的鉴赏力和独特情怀。正是这种东西方文化交融互鉴的特点,成就了她以跨文化的视野,东西方文化美美与共的写作手法完成了三部曲的鸿篇巨制,在为诺奖文坛增添了一颗明珠的同时,也向世界打开了一个了解中国人形象的窗口,开创了中西文化融合交汇视野下社会变迁与历史进程相结合的史诗性文化创作之旅。

1.西方人用东方思维与语言写就的世界性文学作品。

社会变迁与历史进程相结合的实践是史诗性文化的基础和前提。虽然在三部曲中没有通过明显的时间描写表明时代性,但能够通过书中的一系列人物与事件,感受到王龙一家四代乃至全中国经历的近一个世纪的时间变换与社会历史变迁,让读者从文字中看到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世界与人类、国家与社会、社会与个人各方之间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种种关系与纠葛的社会人间百态,聆听到宇宙与万物交响的文学之歌。从作品中看到,赛珍珠站在人类共性的高度进行小说创作,因为她知道,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是承认文化的多元性,并站在文化平等的基石上,以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在交流与对话中求同存异、共生共融的姿态进行三部曲的创作。正如她所言:“我不喜欢那些把中国人写得奇异而荒诞的著作,而我最大愿望就是要使这个民族在我的书中如同他们自己原来一样真实正确地出现。”[3]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正经历着剧烈的变革,西方世界充满傲慢与偏见,中国人被贴上了麻木与愚昧的标签,赛珍珠笔下的人物却是血肉丰满的,她至少让世界看到了更多真相,而且她也没有误读中国。事实上,在阅读三部曲的整个过程中,能够明显感受到作者对中国这片土地深沉的热爱,甚至她的章回体式的白描写作手法充满了中国的痕迹,将其称为“是西方人用东方思维写就的世界性文学”是当之无愧的。

2.对“代沟”现象的描写成为三部曲联结东西方史诗性文化的桥梁和纽带。

所谓“代沟”指两代人之间在思想、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生活态度及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对立和冲突。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虽然“代沟”并不与人类结伴而生,但“代沟”现象客观存在,“代沟”的存在与时代的变更、社会的变迁密切相关,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赛珍珠正是紧紧抓住了“代沟”这个人类社会中亘古不变的话题,以“代沟”做桥梁和纽带,通过对“代沟”现象的描写,巧妙地把中国青年人(王源)与外国青年人(玛丽)的心灵共鸣点激活,通过玛丽之口对中国人民与中国文化进行了正确解读和褒奖,并且对美国的历史和民族特征进行了简介,使读者看到“代沟”不仅在中国人中存在,在外国人中也同样存在。因为“代沟”不只是一种长辈与晚辈之间在价值观等方面意识行为冲突现象,而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哲学,亦是联结东西方史诗性文化的桥梁和纽带。

3.作品中隐喻着“国之交,民相亲,心相通”的东西方文化“美美与共”史诗性文明真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文化是使世界人民相通相亲便捷而长久的途径,在三部曲《分家》中这种由文化牵引的国家之间人民相亲相通的事例非常感人。这种文化牵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王源在外国读书时“发现祖国历代圣贤所说的一些箴言警句都已被译成了外文,还发现一旦读东方艺术的书,他在这知识的海洋面前惊愕万分”[4](155);二是为王盛歌词谱曲的外国女歌手对盛说的话,“亲爱的,我想把你介绍给人们,你知道,你的诗是新颖的。你这个人本身也是新颖的。我爱东方——这音乐相当美妙”。三是王源老师女儿玛丽与源一起讨论晁错的《论贵粟疏》的情景。玛丽对源说:“我想,我与你的祖国总是有种亲密的关系,我读过关于你的国家的书,我跟你谈谈我所知道的关于晁错写的文章好吗?——他写了一篇关于农业的散文,我读过这篇文章的译文,还记得一些。”[4](191)每当看到这些,读者都会感叹赛珍珠在写作中得心应手地游走于东西方语言文化的能力,赞扬其对东西方文化“美美与共”史诗性文明真谛的娴熟了解与真情书写。正如美国原总统尼克松所言:“她是一座沟通东西方文明的人桥。”[5]她诺贝尔奖受奖演说的题目就叫《中国小说》。她在授奖仪式上的演说中充满感情地说:“我属于美国,但恰恰是中国小说而不是美国小说决定了我在写作上的成就。我最早的小说知识,关于怎样叙述故事和怎样写故事,都是在中国学到的。今天不承认这点,在我来说就是忘恩负义。”

猜你喜欢

王龙赛珍珠代沟
赛珍珠:我在镇江有个家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赛珍珠研究所简介
赛珍珠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21世纪中国赛珍珠研究述评
聆听爱的声音,让代沟化为无形
西夏文《十轮经》考论
单飞
代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