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发展背景下图书编辑应具备的产品思维
2020-01-02吴茜薇
◎吴茜薇
(星球地图出版社 北京 100088)
随着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通信技术、信息技术、流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媒体融合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出版行业的生态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在此背景下,作为图书编辑,要主动接受时代赋予我们的机遇与挑战,借鉴互联网产业中产品思维,提升出版能力,优化编辑出版流程,提高编辑与服务水平,成为一名紧跟并引领时代的复合型文化产业工作者,进一步推进出版行业更好更快发展。
一、编辑思维与产品思维
(一)图书责任编辑与产品经理
在出版业的编辑、出版、发行三大环节中,图书责任编辑职责包括选题策划、内容设计、书稿审读、思想政治倾向把关、完成创收指标等工作,工作要点是调查读者需求、确定作者与写作框架、协调出版流程各个环节。总体来说,责任编辑对图书负有业务责任、政治责任、经济责任三大责任,其工作是出版生产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实现图书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富有创造性的全流程工作。
在产品的研发、制造、营销等环节中,产品经理的职责包括倾听用户需求,负责产品功能的定义、规划和设计,协调相关部门保证团队顺利开展工作等,全权负责产品的最终完成。产品经理工作的三个要点是调查用户需求、选择技术与模式、推动开发。产品经理是每个产品的牵头人与落实者,对产品的问世和后期的服务起着重要作用,目标最终落实到为终端用户服务,负责产品整个生命周期。
图书也是一种产品,这件产品的掌舵者就是责任编辑。综上,可以发现,图书责任编辑与产品经理在工作对象、工作职责、工作要点上有很高的相似度。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看待产品的思维[1]。
(二)编辑思维与产品思维
编辑思维以作者为中心,工作重心侧重关于对图书内容的“编辑、加工”环节,目标是提升图书的整体质量。前期,对图书的宣传营销过度依赖于作者知名度和影响力,图书卖点多在作者;在选题策划阶段虽然会对市场进行调研,但由于种种限制对市场和读者的了解并不充分,编辑与读者之间可以说存在一道无形的鸿沟。后期,由于出版社内部信息壁垒,编辑得到的市场反馈不足,进一步加深了编辑与读者之间的鸿沟。编辑不能真正了解读者的需求与心声,从下一步的选题策划开始又进入以上循环[2]。产品思维从工作流程上来说是一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将解决问题的方案产品化的综合思维。它通过用户思维和数据思维去发现问题,通过本质思维去分析问题,通过效率思维和迭代思维去解决问题,通过标准化方法将解决问题的方案产品化。
可以说,用户思维、数据思维、本质思维、效率思维、迭代思维、标准化,是产品经理工作中避不开的关键词。其中,用户思维即“以用户为中心”,以为了用户获益为起点,针对客户的各种个性化、细分化需求,提供各种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是最重要的一种产品思维方式;数据思维是用数据的原理、方法和技术来解决现实场景的问题的一种思维逻辑,所做出的判断、结论、决策都基于数据,对数据敏感,而且善于应用数据;本质思维本质是指事物根本的属性、特质,是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关键,本质思维是一种寻根究底、找出问题根本原因的思维;效率思维着重商业的发展方向,即向着更高效率的方向发展,以取得卓越成效为目标而有意识地将效率作风贯穿在思维活动;迭代思维源自计算机软件领域的“迭代”一词,是一种不断用变量的旧值递推新值的过程,已经由一种算法逐步升级发展为一种方法、理念和思维模式;标准化指的是通过归纳提炼、总结共性,最终落地为产品、产品功能、服务或标准作业程序的方式,利用自动化、规模化解决同一类问题。
二、图书编辑转变思维的必要性
(一)市场环境的变革需要图书编辑转变思维
自2003年中央大力推动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产业加快发展以来,我国出版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工作拉开序幕。自此之后,由于新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环境、趋势的变化,数字出版开始迅速发展。尤其是近年来,作为新兴出版业代表的数字出版持续发力,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产值持续增长。2006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产值是213亿元,2008年增长到530.64亿元,2010年达到1052亿元,2015年迅速达到4404亿元,2018年继续迅速增长达到8331亿元,这些数据显示,我国的数字出版在10多年的时间内产值增加了约38倍。数据不仅显示了数字出版产业的迅速发展,也从侧面展现了文化市场环境、趋势的变化以及出版形态的不断创新、变革。在新兴出版业的冲击下,立足传统出版,促进媒体融合发展已是大势所趋。面对外部政策环境的变化,作为图书编辑,在媒体融合发展的道路上,转变思维方式势在必行。
(二)政策引导与企业变革促使图书编辑转变思维
2014年,中央印发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要“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2015年,出版业迎来了“媒体融合元年”[2]。各出版企业积极响应政策号召,顺势而为,对内开始从组织结构、工作流程、技术手段等方面开拓创新,对外多方位融合媒体发展新平台,促进现代出版的发展。面对出版社企业顺应时代、主动求变的局面,作为图书编辑,在媒体融合发展的道路上,转变思维方式迫在眉睫。
(三)图书编辑思维的局限性迫使转变
虽然我国图书编辑队伍整体素质较高,但在媒体融合发展的新形势下,图书编辑缺乏产品思维,主要有以下几个表现。
一是用户需求意识缺乏。长期以来,图书编辑的时间和精力多花在作者与稿件上,对读者的真实需求与阅读的感受了解不足,对产品的认识往往是“我认为”的思维定式,容易陷入“孤芳自赏”境地。
二是产品服务意识匮乏。由于纸媒的局限性,图书编辑往往具有“出版即结束”的传统观念,缺乏对读者潜在服务需求的关注,同时,对产品的深度开发和迭代潜力也往往视而不见。
三是运用新技术能力不足。图书编辑往往学历较高,知识涉猎较广,但对新兴的数字化产品实现技术并不熟悉,这也造成了对出版形式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不足。另外,产品思维需要利用技术落地,而图书编辑在掌握相关数据方面的技术的缺乏也使其陷入有想法也无法实现的困扰[1]。
三、媒体融合背景下图书编辑要具备产品思维
(一)加强用户思维——挖掘读者需求
在媒体融合发展背景下,技术与信息的迅速革新使得越来越多的读者进入各种信息平台,为读者深度参与图书的策划、编制、出版等过程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图书编辑应灵活运用多种平台,如微信(公众号、订阅号、视频号等)、微博、社群等互联网平台,加强与读者之间的紧密沟通、联系并获得其意见,打破惯性思维局限,主动了解市场需求和读者的阅读心理预期,对读者意见进行深入分析,充分了解读者的需求、心声,增强本质思维,帮助读者发现并深入挖掘其真实需求,及时分析读者的需求,做好读者与作者之间的桥梁,使图书内容更符合市场和读者预期。
(二)强化营销思维——让决策和营销更精准
图书编辑应加强与营销部门的沟通,切实掌握市场动向与卖点,强化数据思维,及时完成各种数据信息的整合、加工、分析,让数据说话,准确定位图书的读者群体,将读者群体进行细分,明确图书需要解决读者群体的哪些痛点、痒点、爽点,为图书策划做好铺垫。在图书创作、编辑加工阶段,继续关注市场动向,加强多种平台宣传,提升图书热度。图书面世之后,加强线上、线下各渠道对接,准确定位图书关键词与标签,并根据各渠道的反馈信息做好数据分析,及时调整关键词与标签,实现精准营销。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线上、线下活动,让读者能够真正参与到图书的内容讨论中来,充分挖掘读者的同情感、参与感、体验感等多种感官。图书编辑需要经营、维护读者,利用平台的相关数据,采用适合的方法在相关平台持续营造热点、话题,利用发放福利的方式吸引、凝聚读者。
(三)增强服务意识——平台对接,拓展服务内容
在媒体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图书出版应继续重视“内容为王”,图书编辑要打破“出版即结束”的传统观念,采用新的服务方式实现产品价值的丰富与延伸,在线上、线下平台对接读者需求,供给优质内容,并为读者提供增值服务,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购买图书以及相关服务,并着力在同读者的良性互动中建立有效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随着越来越多的读者习惯使用电子设备阅读图书,应加强纸质图书对接数字媒体,采用知识付费形式延伸产品价值,同时加强相关服务。线上平台的重要价值还在于为读者提供更加个性化、高质量、高效率的服务。对于优质的图书资源,可以进行项目整合或与相关平台合作,实现纸质图书、数字阅读产品、文创产品、影视娱乐产品等的联动开发[3],以实现读者的个性化需求。图书编辑还应树立产品迭代思维,对图书的产品价值进行进一步的开发,使其价值得到充分挖掘,从而为读者提供更多的服务[4]。
四、结语
媒体融合发展时代的到来,出版行业面对崭新的政策环境与市场环境;图书编辑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在这场洪流中激流勇进,需要广大图书编辑不断思考、尝试与探索。图书编辑要从思维上吸纳、借鉴产品思维的优势,加强用户思维,强化数据思维、营销思维,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图书与服务水平,提升出版能力。在编辑出版流程的重塑过程中,图书编辑应顺势而为、借势而起、造势而进、乘势而上,成为新时代出版行业需要的人才,为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推动出版业更好更快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