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言规范化与期刊方言保护问题初探

2020-01-02◎顾

文化产业 2020年30期
关键词:曲艺语言文字方言

◎顾 俊

(苏州杂志社 江苏 苏州 215006)

随着社会文明进度加快,语言文字作为人类思维的外壳,信息沟通的桥梁,愈加趋向于统一和规范。这不仅是对信息传递准确与效率的要求,也是人类合作和文化积累的必由之路。

一、语言文字规范化与方言文化保护的矛盾

对于出版从业人员,做到语言文字规范化更是编辑工作之首务。汉语的语言文字规范有可遵从的法规、标准和要求,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管理办法》《通用规范汉字表》等等,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学科范畴,也有相应的语言文字规范具体实施要求细则。出版物是否符合语言文字规范,这也是国家新闻出版主管部门对出版单位审查考核的主要内容之一。

中国地域辽阔,在不以北方话为主的方言地区,语言的规范统一与方言的保留保护问题,以及因之产生的矛盾就显得尤为突出。特别是社科类期刊,涉及到很多地域个性文化,在编辑过程中体会更加深刻。

以笔者所在的期刊社为例,编辑出版《苏州杂志》双月刊。1988年由著名作家陆文夫创刊,当时就提出办刊十二字方针:“当代意识、地方特色、文化风貌”。苏州地处长三角地区,是吴地文化的发祥地,中国主要的吴方言地区之一。《苏州杂志》强调地方特色,因此在30多年的办刊过程中,语言文字规范化与方言保护的问题是经常要面对的,中间有矛盾,有困扰,但在多年编辑实践中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在此与方家交流探讨。

众所周知,汉语的语言规范以及现今的要求和标准规范,都是基于普通话,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而在江南地区,如《苏州杂志》的传播影响对象,很多是以吴方言(苏州话)为母语。普通话和吴方言的差异不仅体现在字、词、音、义的表达上,不同语法、语境中传递出来的情感和意思也大不相同。因此,方言的表达一旦形成文字,又要符合普遍的汉语语言文字规范,这个转换过程中,如果编辑没有宏观的把控和相应的知识储备,贸然处理就可能发生信息丢失和错漏,导致传递不全面、不准确甚至出现讹传的问题。

二、地方文化期刊保护方言文化责无旁贷

地方文化期刊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学术性刊物,定位并非专业性的理论研究和学术交流,多以传播通俗文化为主,因此读者对象面广量大,在普通大众中的影响更多表现为娱乐怡情、知识普及、宣传教化等等。

由于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作者和读者或多或少有地域倾向性的特点。这和人类饮食结构偏好类似。文化的取向同样是因人而异、因地制宜。习惯用方言写作,在历史上并不鲜见。语言学家赵景深曾做过考察,他说:“在小说方面,有用扬州话来写的清邹必显的《飞跎子传》,有用上海话来写的清韩子云的《海上花列传》,有用苏州话来写的张春帆的《九尾龟》,有用山东话来写的明笑笑生的《金瓶梅》和元罗贯中的《水浒》……”[1]

因此,地方文化期刊作为地域文化传播的载体,也是文学艺术作品发表的平台,更有责任保护和传承地方特色文化,发掘和弘扬其丰富性内涵。这对于中华文明的延续,区域历史文化的研究和积淀意义重大。

三、《苏州杂志》在保护方言文化方面的探索

(一)在选稿策划上重视对方言文化保护的宣传

由于普通话的推广和普及,许多地区出现了方言衰变和流失的现象。以苏州为例,它现已成为江苏省最大的移民城市,外来人口占到苏州总人口的80%,很多年轻人听不懂苏州话,更不会说苏州话。方言的流失,直接表现为地域文化的衰落。

历史上出现过很多用苏州方言创作的文艺作品,如小说、戏剧、评弹、宣卷、滩簧等,这些作品流传广泛,是我们了解江南历史,研究吴地文化不可多得的宝库。方言写作有其独特的文学艺术感染力,正如文学家俞平伯在顾颉刚编的《吴歌甲集》序中所言:“我觉得最便利的工具,毕竟是母舌。这是牙牙学语后和小兄弟、小朋友们抢夺泥人竹马的话。唯有它,和我们最亲切稔熟,于我们无纤毫的隔膜,能显示我们的性情面目。”[2]

《苏州杂志》在编刊时有意识地加强方言文化宣传力度,尊重文艺发展规律,在文本上适度保留方言写作,并进行相关的研究和推广,策划了一些特色栏目和重头文章,并不时邀请苏州籍作家解读方言,通过对苏州话常用字词的解读辨析,在文本中寻根溯源,挖掘吴文化的深层内涵。

(二)充分尊重本土作者的用语习惯

1986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简明吴方言词典》中收录了吴方言词语五千余条,收录词语的原则有三:一是与普通话不同的词语;二是明清以来文学作品中的吴方言词语;三是口语中常用的吴方言词语。类似的工具书还有多种,这为我们对吴方言的文本编辑处理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在吴方言流传地区,有一些特殊用语习惯,它们长期形成并相对固定,形成文字之后还是能看到口语痕迹,但是并不影响表情达意。比如清代韩子云的小说《海上花列传》,虽然是用上海话写的,但是北方人也能看懂,并不影响传播。近期上海作家金宇澄的长篇小说《繁花》,他在叙述情节时用普通话,涉及人物对话用上海方言,这种文字处理手法有个最大好处,就是保留了地方特色,小说的地理时代背景呼之欲出,与读者没有隔阂感。《繁花》因之问鼎茅盾文学奖。

地方刊物编辑在对稿件的文字处理上,同样充分尊重作者的口语表达习惯。有些字和词是地方独有的,我们认为在不产生歧义,不影响传播的情况下,尊重个性表达,适度允许使用方言用语,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地域文化丰富性的一种保护。当然这里有个尺度问题,编辑必须做充分的衡量判断,并做相关的技术处理,如必要的注解和删改等。

(三)加大对地方曲艺文化的传播力度

地方曲艺是方言文化的重要载体,苏州曲艺种类繁多,如评弹、苏剧、昆剧等,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它们作为语言艺术的代表,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它们的传承方式以口传心授为主,有师承体系,但是在信息时代,生活方式激变的背景下,做好文本留存,为后世留下可供研究的文字档案,也是地方文化期刊应该承担的历史责任。

《苏州杂志》多年来重视地方曲艺文化的研究和挖掘,开设特色栏目“文丛艺林”,刊发地方曲艺作品、艺术家访谈等,并及时关注地方曲艺发展动向,宣传文化热点,推出很多特稿,积累了很多曲艺研究素材,也培养了几代读者对于地方曲艺文化的兴趣。传承和弘扬优秀地方曲艺文化,就是对方言文化最好的保护。

四、结语

语言文字规范化和方言文化保护的问题,长期存在并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放眼全国,类似《苏州杂志》的地方文化期刊不下百种,作为刊物编辑,在遵从语言规范化的同时,如何保护好方言文化,值得深入思考和探讨。

猜你喜欢

曲艺语言文字方言
方严的方言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语言文字运用专项练习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方言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曲艺泉城》
曲艺名城张家港 曲苑魅力扬四方
哪些方言有利于经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