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清代戏文故事文物赏析
2020-01-02王丽苹谢忠簿吴祖凯
◎王丽苹 谢忠簿 吴祖凯 李 扬
(温州博物馆 浙江 温州 325014)
温州作为南戏故里,戏曲一直繁荣盛行,到清代进入鼎盛时期。庙台、社坛祭祀、宴席、会馆、船台、戏彩堂都少不了雇请戏班演出助兴。清劳大舆《瓯江志》记载:“温州向多娼家,今已篾有。所可恨者,其俗最好演戏,或于街市,或于寺庙庵观,妇女如云,搭台纵观,终日不倦。”戏曲因雅俗共赏、老少皆宜,已成为当时主要的娱乐形式。戏曲故事的情节、对白和人物形象深入人心,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符号。随着戏曲的繁荣,人们使用大量的戏曲元素装饰庙宇、宗祠、古民居、生活用具用品,为温州留存了大量清代戏文故事文物。
一、清三国戏文故事文物
三国故事在中国戏曲的各个时期都是其重要题材来源。特别是到清代,三国戏的内容与儒家提倡的“忠孝节义”思想相契合,得到统治者倡导,几乎把《三国演义》的主要人物和精彩情节都改编成戏曲,搬上舞台。在众多戏曲图案中,三国戏曲图案使用范围最广,在建筑、家具、生活用具、陈设摆件、文房用具上都有使用,向人们宣扬忠孝节义思想。因此保留下大量的三国戏文故事文物。在这些三国戏曲图案中又以《连环计》《甘露寺招亲》《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战长沙》等内容为多。其中《连环计》演绎了司徒王允施连环计,将貂蝉先许吕布再嫁董卓,离间其关系的故事。明传奇《连环计》一直是温州高腔与昆剧常演剧目。现温州瓯剧团还留存着清代温州乱弹“连环计”剧本。因此保留下来许多《连环计》戏文故事木雕花板。有的刻画董卓看上貂蝉后吕布愤怒场景。有的刻画貂蝉与吕布在凤仪亭相会场景。
二、清《秋胡戏妻》戏文故事文物
《秋胡戏妻》的故事源自汉代刘向的《烈女传》,是早期南戏中重要的戏文之一。遗憾的是《秋胡戏妻》的南戏文本已失佚。到元中后期,石君宝将其改编为《鲁大夫秋胡戏妻》。这个剧本改动较多,如结局变成采桑女迫于婆婆说情并以死相挟,勉强相从,与秋胡重归于好,符合当时“圆满结局”的潮流,受到人们的喜爱。人们大量选取《秋胡戏妻》中采桑女(实为秋胡妻子)拒绝秋胡黄金引诱的场景来装饰床、果盒、柜子等嫁妆器物和民居,是为了教诲青年女子要守节,以维持家庭、家族的安定。
三、清《西厢记》戏文故事文物
西厢记戏曲图案在温州使用较多,在碗、盘、罐、瓶、壶、床、柜、首饰、被子等各式器物中都有出现,常刻画《园中相会》《长亭送别》《崔莺莺夜探张生》等场景。 《西厢记》是才子佳人戏曲作品中的经典之作,具备了才子佳人小说最基本的元素:男女主角才貌双全、男主角考取功名、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团圆结局。它得到社会各阶层的喜爱。文人接受其典雅抒情的优美风格。普通民众欣赏其曲词的通俗本色之美。它满足了普通百姓、文人等不同阶层的审美趣味,满足民众功成名就、婚姻美满的心理需求,因此风靡明清两代。温州民众也都热捧《西厢记》,喜欢用《西厢记》戏曲图案来装饰各类器物。
四、清《白兔记》木雕花板
《白兔记》是元代“五大南戏”之一,为永嘉书会才人所作。剧中的李三娘善良、坚强、备受精神和肉体折磨而坚贞不屈,符合社会对妇女的美德要求。因此《白兔记》一直非常流行。明末清初,昆山腔与各路高腔纷纷搬演《白兔记》,且形成竞演的局面,使众多地方剧种留下了大量的抄本或刻本。《白兔记》至今仍在温州永昆、瓯剧等剧种中演出。《白兔记》中的《三娘汲水遇子》《诉猎》为常演剧目。这两出戏使刘承佑找到生母,促使刘智远与三娘团聚,满足人们对糟糠之妻不下堂的期望,有激励妇女之意,符合宗族社会“守节”的理念。因此常用《三娘汲水遇子》《诉猎》戏曲图案来装饰供桌和厅堂门。
五、清《刘文龙菱花镜·洗马桥生祭》木雕花板
《刘文龙菱花镜》列入明徐渭《南词叙录》的“宋元旧篇”中,为温州人所作,但剧本已佚。温州长期演出《刘文龙菱花镜》及其改本,至今还保存完整的刘文龙与萧氏爱情故事。在《张棡日记》中记载:民国三十年九月三十日载瑞安某昆班曾演出此剧曰:“下午挈诸孙赴夏祠看戏,正本演柳文龙随王昭君和番……柳父母念宋义媳寡,劝其改嫁。妻矢志保节,将投水自尽,幸柳已从外国归,寓宿古庙,得亡仆托梦,始悉其故。”其中《洗马桥生祭》场景最能表现萧氏对爱情的坚贞不渝,所以这出场景也常被人们用来装饰家具和厅堂门,宣扬妇女守节思想。
六、清彩头戏文物
彩头戏又称讨彩戏、打八仙,分“大八仙”和“小八仙”,主要有“蟠桃会”“跳魁星”“跳财神”等五项演出程序和内容,演出形式皆为神仙聚会、亦唱亦舞。它是在正剧演出前先演的吉祥小戏,是温州戏曲演出的一个重要习俗,主要借神仙聚会的热闹场面来烘托节令气氛,祈求消灾辟邪、求财纳福、五谷丰登、人丁兴旺。在清代,温州戏曲演出中彩头戏非常盛行。清《永嘉风俗竹枝词》中记载:“才跳高官又八仙,朝朝彩戏闹堂前”。人们根据需求选取“小八仙”“跳加官”“跳财神”等题材来装饰古民居、宗祠和家具用具,保留下许多彩头戏瓦当、木雕花板等文物。“跳加官”“跳财神”题材的花板中还使用活泼可爱的儿童形象来演绎,以求多子多孙、荣华富贵。这些文物刻画的戏台地面常见龟背纹、铜钱纹等纹饰。龟背纹寓意长寿。铜钱纹寓意财富。如此巧妙的组合既使戏台刻画更生动,又融入祈福的目的,一举两得。
七、结语
从这些戏文故事文物中我们可以看出,清代戏文故事文物上的戏曲场景形成固定版式,以戏台栏杆和台面来意指戏曲舞台,有的还雕刻出阁楼和观众观看场景。到清末,因经济衰退,它们不再雕刻栏杆,仅用台面来意指戏曲舞台。它们以忠孝节义主题为主,体现了儒家思想和清代温州宗族倡导“宦业”和“守节”的理念。大量才子佳人题材戏文故事文物的出现,为我们展现了人们祈求婚姻美满、夫荣妻贵的社会心理。彩头戏文物以实物见证了清代戏曲演出习俗,是清代戏曲演出繁盛的最好佐证。而《三娘汲水遇子》《刘文龙菱花镜·洗马桥生祭》等戏文故事文物佐证了南戏在清代并没有完全消失。它的一些剧本、表演形式以各种形式在温州留存下来。这些戏文故事文物蕴含着戏曲文化、民俗风情、宗族文化、社会心理等深厚内涵,是清代温州历史风貌和民间生活的“活化石”,是一部生动的历史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