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华经典音乐化问题的思考
2020-01-02◎王静
◎王 静
(青岛恒星科技学院 山东 青岛 266000)
教育部和国家语委于2018年9月发布《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实施方案》,要求坚持基础建设与创新发展并重,重视对中华经典的研究阐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丰富中华经典的内容和传播方式。《方案》在第九项重点任务中提到的“中华经典音乐化”以及“开发创作”中华经典音乐化作品,都是首次出现。本文陈述对这两个概念、命题的理解以及相关思考。
一、中华经典音乐化
所谓音乐化,是一种运用音乐要素和音乐手段所作的艺术加工,其对象是非音乐作品。因此中华经典音乐化,就是运用音乐手段对经典做艺术加工。教育部国家语委提出的开发创作中华经典音乐化作品的任务,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历史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彰显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一直秉持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追求。
早在春秋晚期,孔子倡导和践行“诗教”,亲自在数千首民间诗歌中筛选、整合出三百零五篇诗歌精品,并且“弦歌之”。孔子率领其弟子完成了一件浩大又伟大的文化工程:诗歌音乐化。从孔子开始,西周时期盛行的诵唱诗歌活动从王室庙堂、贵族文化圈逐渐扩大,推广到杏林乃至全天下。音乐化的《诗三百》成为诗教的教材,成为借助音乐手段强化诗教的重要途径。
汉唐以后,乐府诗、古风诗、杂诗、格律诗,无不与音乐密切结合,无诗不吟,无诗不唱;音乐化既是诗歌创作的过程,也是诗歌艺术化再现的过程。宋代词创作盛行,词是辞曲相融、文学与音乐相融的艺术品,而且凝固、规范的格律成为词文学创作的音律范式。宋以后,沿袭前代的诗乐分离,词乐也逐渐走上了分离之路;但诗词的音乐化并没有消亡,最常见的就是吟诵。文人在交际场、学子在学堂诵读吟诵经典蔚然成风。吟诵多为即兴无伴奏,文人雅士则会操琴吟诵乃至吟唱,不论何种形式,吟诵都是最容易普及的经典音乐化形式。层次高的经典音乐化如民间平话、评弹、板书、木偶戏、皮影戏、子弟书、太平歌词等曲艺表演艺人,都是把表演中所有的有韵文辞做音乐化加工,或用固定曲调吟唱,或创作新的曲式演唱。汉地佛教的唱经、道教的经文吟唱更是响彻寺庙、道观。而职业歌手乐手、职业音乐作者则把大量诗歌谱曲演唱,给中华乐坛留下了众多旋律优雅、节奏鲜明、情感丰富、气势雄浑的咏唱作品。
尽管自近代推行新式学校制度以来,经典音乐化(主要是经典诗文吟诵)被推出了语文课堂,但是这个传统并没有消亡。在新的历史时期,运用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典音乐化应运而新生。
二、关于当代中华经典音乐化作品的开发创作
针对中华经典音乐化作品的开发,主要是对古已有之流传至今、形式固定的吟诵吟唱作品的发掘、搜集、整理和选择利用。目前,中华经典音乐化作品开发与创作有两条路径、一个趋势。两条路径是诗词赋吟诵和吟唱歌唱,一个趋势则是吟诵向吟唱和歌唱过渡。
首都师范大学是教育部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学校建立中华古诗文吟诵和创作传承基地的专业团队,搜集了数以千计的经典吟诵作品。国内很多学养高深的行家,如天津叶嘉莹、南京陈少松、台湾王伟勇等,将其学习继承的传统吟诵调作为教学资源传授给年轻一代。知名的诗词赋吟诵研究者和推广者,都在运用传统吟诵调吟诵经典。如陈少松的唐调、叶嘉莹的京调、王伟勇的闽南调。由于所唱词曲创作成分不多,本文认为他们的吟诵展示或表演,宜归入“开发”范畴。
有些研究者的经典吟诵,例如中国海洋大学周继圣、首都师范大学徐建顺,使用普通话但不依照传统流派吟诵调的经典吟诵,则有明显的创作特征。周继圣在学习前辈吟诵调的基础上,根据普通话声韵特点,综合各家归纳的吟诵规则,提炼出如下吟诵规则:“依节顿挫,依字行腔,依义塑声,依情抑扬,入声短促,四声舒长。”尤其是为解决普通话吟诵无法再现古诗中的入声音色韵味等问题,周继圣提出“国语四声+吴语入声”的诵唱字音的方法,即凡是必须强调的入声音节,就用苏州话的入声发音法,其他则全部用标准普通话发音。在此基础上,周继圣与广州张晓穗及笔者合作,将其数十首吟诵音频记录成曲谱并加工成声乐化吟唱曲谱。徐建顺则在老式吟诵调的基础上做了声乐化加工,例如在他主张的吟诵规则里提出“对称模进”,显然是引入了声乐化手段;他的某些经典吟诵示范也有鲜明的声乐特征。以上两位的经典音乐化实践及其作品,应归入创作范畴。
目前看来,传统吟诵还没有推广到广大民众之中,中小学里现在也是人气逐渐下降。原因主要有三:其一,语文教学大纲里没有古诗吟诵的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因此语文教师不愿“超纲”而教。其二,传统的古诗吟诵教学效果不佳。很多教师不熟悉古诗吟诵,指导学生学练不得法,学生的吟诵质量很低。很多教师反映,与其教学生吟诵不见效果,还不如只教朗诵;有些教师则反映,凡吟诵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朗诵教学都可以实现。其三,学生可以接受传统吟诵,但并不由衷喜爱。
事实上,人们的兴趣点在音乐化的经典诗词作品上。以少儿为例,喜马拉雅FM网站上发表的、由金婷婷谱曲的少儿古诗,吸引了全国少儿及家长们去聆听、模仿。而近几年由CCTV经典咏流传节目推出的经典传唱人咏唱以及类似谷建芬原创的古诗歌曲,姜嘉锵、于文华等歌唱家原唱的古诗吟唱、古诗歌曲之类的高质量高品位又有时代感的声乐化作品,更是引起全国受众的极大兴趣,并且引领了经典音乐化的潮流。鉴于此,很多吟诵行家都在有意识地引入声乐手段,促进吟诵向吟唱、歌唱过渡。很多音乐工作者都纷纷加入创作中华经典声乐化作品的行列。本文作者也参与创作了大量的声乐化古诗吟唱曲,并将其作为大学声乐课程和海外华文学校的网络课教材,很受欢迎。实践证明:高质量高品位时代感强的经典音乐化作品才是大众的最爱。
三、结语
经典诗词音乐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的传承形式,在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上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在当代正以新的风貌发挥积极的作用。无论是传承传统吟诵、开发创作新式吟诵吟唱,还是其他形式的经典声乐化,都是中华经典作品开发创作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国民需要高质量、高品位、时代感强、并适宜传唱的中华经典音乐化作品。当代文学艺术教育工作者应继续为经典诗词音乐化作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