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左传》中谋士形象及其价值探析

2020-01-02徐一丹

文化产业 2020年9期
关键词:庄公谋士论战

◎徐一丹

(东北石油大学人文科学学院 黑龙江 大庆 163000)

纵观千古,历朝历代君王的身边都不可无名臣谋士辅佐。春秋战国期间社会动乱、战争频繁,谋士的作用在此时更显突出。此时的战争不只是国与国的抗争,更是各国谋士实力的较量。以《左传》为例,其中刻画的名臣谋士形象举不胜举,无论是举足轻重的名臣还是隐逸高洁的谋士,都尽力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用其才智与谋略尽心尽力地辅佐君王。本文将着重从《左传》中的《郑伯克段于鄢》《蹇叔哭师》《烛之武退秦师》《曹刿论战》,分别探析颍考叔、蹇叔、烛之武、曹刿的谋士形象及其价值影响。

一、《左传》中的庙堂之臣

身为一国之臣,臣子必当以辅佐君王治理天下为己任,爱国、忠君、体恤百姓。百姓疾苦,臣子当为民请命、安抚民心;君王忧思,臣子便当为君王排忧解难、建言献策;国家危难,臣子更应义无反顾勇当先锋,为国抛头颅洒热血。真正做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一)从《郑伯克段于鄢》看颍考叔

《左传》第一篇就是《郑伯克段于鄢》,主要记述了春秋前期,小霸郑庄公平定家族内乱之事。郑国庄公之弟共叔段,联合其母姜氏欲夺权篡位,而庄公却听任弟弟母亲的所作所为,使得共叔段与母亲越陷越深,最后“五月辛丑,太叔出奔共。”(《左传·隐公元年》)“置姜氏于城颖,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左传·隐公元年》)本文着重论述的就是反对“庄公置母于颍”这一不孝做法而主动献策的谋士——颍考叔。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为人正直、孝顺又甚是机敏。听说庄公驱赶母亲姜氏于颍地,认为姜氏虽为母却不行为母之事,但庄公作为儿子不能不孝,作为国君更不能违背伦理将母亲驱逐,便进献于公。庄公赐之食,颍考叔却食舍肉,公问其故便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左传·隐公元年》)随后又反问庄公“敢为何谓也?”(《左传·隐公元年》)庄公遂“语之故,告之悔。”颍考叔便为庄公想出了“阙地及泉,隧而相见”的解决方案。颍考叔为什么这样说、这样做呢?原因有二:其一是主观原因,颍考叔知道庄公对于驱赶姜氏的做法感到懊悔却又碍于君王身份无法收回成命。如若是臣子直接提出收回成命,便相当于直截了当的批评国君,是挑战一国之君的权威。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公然指责君主的过失不仅无法为国君排忧解难反而会适得其反,招来杀身之祸。因此颍考叔通过“食舍肉”这一行为刺激庄公,触及其思母情绪,使庄公亲口“语之故,告之悔”达到了既可以为庄公排忧解难,又保证了自身安全的效果。其二是客观原因,国君下达的成命不可收回,君子一言且驷马难追,更何况堂堂一国之君?因此颍考叔想出了这一既不违背庄公“不及黄泉,无相见也”的誓言,又可以成全庄公与姜氏母子之情的办法——“黄泉相见”。采取这一办法与母亲隧中相见的庄公不禁感叹“大隧之外,其乐也融融”(《左传·隐公元年》),使母子如初。通过本篇对颍考叔为庄公献策的分析,可以看出颍考叔不只是孝顺正直的君子,更是一位有谋略忠国君的好臣子。

(二)从《蹇叔哭师》看蹇叔

《蹇叔哭师》是《左传》中著名的《秦晋崤之战》的一部分,作于僖公三十二年。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公元前627年秦穆公发兵攻打郑国前夕,凭借自身丰富的政治、战争经验和人生阅历,对秦、晋、郑的三方情况进行详细具体的分析,并将此次战争的潜在危险一一道于君王,多次哭谏劝阻的忠良之臣——蹇叔。

蹇叔虽为官多年却一直淡泊名利不趋炎附势,与世无争又一心为国。蹇叔丰富的政治经验及自身的论战能力使得他在知晓秦穆公夜访的目的之时能够清楚的分析秦、晋、郑三国形式而对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继而指出“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又言“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左传·僖公三十二年》)。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秦穆公即当局者,纵使蹇叔清楚列举了不应作战的原因、指出作战必败的结果,不撞得头破血流、不全军覆没秦穆公便不会相信。因此一意孤行的秦穆公随即便“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左传·僖公三十二年》),秦穆公发兵已经说明蹇叔的劝谏无用,决心已定,任谁也无法阻止此次出师。但忠直耿介的蹇叔却一心为国冒死哭谏“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直言此次出师结果,希望能以此阻止灾难发生却因此遭到了诅咒、辱骂。作为臣子,在秦穆公夜访之时,蹇叔便已尽到臣子之责,于军队之前冒死哭谏已是超出了本职而仅仅出于对秦国的一片忠心。而哭子行为就是他对随军队出师的即将牺牲的儿子,对即将灭亡的秦国所做的最后一次挣扎。直接指明“晋人御师必于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地;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即使这样忠心的谏言也未能使秦穆公回头。蹇叔的论战与哭谏展现的不只是为君臣子的智与忠,更能见其勇。论战见其深谋远虑、显其智;劝谏见其战略眼光、显其忠;哭师见其忠正果敢、显其勇;而哭子见其情深意切、尽显慈父悲戚。得此忠智之臣,夫复何求?

二、《左传》中的乡野谋士

自古以来,才略过人的名士不胜枚举。但除了这些居庙堂之位而忧君的名臣,还有那些未入朝堂或未得重用却仍心系国家危亡、关心百姓疾苦的爱国忠君的义士。这些爱国义士虽与世无争、淡泊名利,但于国家危难之际,仍能临危受命以“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一片赤诚之心挺身而出,发挥其才能,救国于水火之中。

(一)从《烛之武退秦师》中看烛之武

《烛之武退秦师》作于僖公三十二年,记述了秦晋联军欲攻打郑国,临危受命只身去见秦穆公,于强秦面前不卑不亢最终说服秦国退兵的爱国义士——烛之武。

烛之武是个智勇双全的爱国义士,虽位卑却未敢忘忧国。秦晋联军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为由欲攻打郑国。郑国危难之际,佚之狐劝谏:“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左传·僖公三十二年》)由此引出烛之武这一人物。对于多年未被赏识,烛之武心中不免会有怨愤,因此烛之武才会说“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可即使心有不满,国难当头之时烛之武也并没有因为之前的成见而坐视不理,而是只身一人勇退强秦。烛之武并不只是空有一腔孤勇,支撑这份勇气的是烛之武的智慧。面对强秦,烛之武先言“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暗示秦国攻打郑国对秦国并没有好处;再以“邻之厚,君之薄也”来提醒秦穆公,协助晋攻打郑只会壮大晋国而弱化秦国;又以“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从侧面暗示秦穆公退兵郑国的好处;最后以秦穆公亲身经历来证实“夫晋,何厌之有”,使秦伯说、与郑盟,退师郑国。烛之武虽为郑国却闭口不提郑国利益,而是以秦国立场分析退师郑国对秦国的利益,通过旁敲侧击使秦国退师郑国。烛之武虽是一介小小的养马官,怀才不遇对君主有着不满甚至怨愤,但国难当头仍能挺身而出,坚决维护国家利益,可见其是个有勇有谋的爱国义士。

(二)从《曹刿论战》看曹刿

《曹刿论战》作于庄公十年,记述的是著名的齐鲁长勺之战,本篇详于曹刿的论战过程。以曹刿战前三问、作战时的二“未可”,二“可矣”叙述展开。

曹刿有勇有谋略,与其乡人不相为谋,而有远见。虽不是朝臣,为了国家战争能够取得胜利,便请见庄公。从战前准备、战中追击两方面与庄公论战。见公即问:“何以战?”启发庄公从神明、贵族、民心三方面作答,最后以民心所向作为作战的政治前提,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左传·庄公十年》)从而为庄公作战做好政治准备。于正式作战进攻时提出进攻时机——齐人三鼓后击退敌人。庄公欲乘胜追击前却被曹刿打断,“下视其辙,登轼而望”(《左传·庄公十年》)后方“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庄公问其故,曹刿并没有故作姿态,也未求封赏,而是一一解释,使其明白为国为君要顺应民心、带兵作战切忌急躁冒进。曹刿不仅协助庄公打赢长勺之战,更是使庄公学会为君之道。曹刿虽出身乡野,却有卓越的论战能力,了解作战的政治需要——民心所向;明白作战时机——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更有着不同乡人与肉食者的家国观念——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由此可见曹刿的谋略胆识与悠悠爱国之情。

三、《左传》中的“谋士精神”及其价值

无论是像颍考叔、蹇叔那样的名臣谋士,还是像烛之武、曹刿一样的爱国义士都是国家不可或缺的宝贵人才。所谓“国不可一日无谋臣”,历代历朝皆如此。古代谋士所形成的“谋士精神”,蕴含着高尚的道德品质及人格修养价值。

古代谋士具有超凡的智慧谋略和胆识、为人正直,谋士们对君王忠直耿介、一心为君为国的浩然之气对后人有很大影响。颍考叔的献言,警醒后世要守孝悌、孝顺父母,不可不孝;蹇叔的多次哭谏,是忠国忠君之典范;烛之武的临危受命与曹刿的进谏,昭示世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于危难之际不可推卸为民为众之责任。孔子认为“不学诗无以言”,而笔者认为“不读《左传》无以行”。

《左传》中记录的大小战争不计其数,臣子辅佐国君保家卫国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更可贵的是那些本可悠闲度日、与世无争的智士高人,在君主困顿、国家危亡之时能够以一颗赤诚之心挺身而出;不为荣华名利、不计较个人得失荣辱,一心为国为民之生死存亡,而将个人生死得失置之度外。古代谋士的忠孝义勇,也体现出一定的民族大义与民族气节,对后世影响深远。

四、结语

左丘明在《左传》中塑造了众多人物,特点鲜明、性格丰满,又以礼之规范评判笔下人物。对于暴虐昏庸、贪婪荒淫之辈毫不留情的批判,对赞扬忠良耿介之士亦不加保留的赞扬称颂。作者并不是单纯描写人物,而是与战争或是王室斗争等结合展现人物特征,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尤其是对于文中的谋士,作者着大量笔墨进行刻画,无论是名臣还是乡野谋士,作者都一视同仁,使《左传》在“为学”的价值以外更多了“为世”的意义。

猜你喜欢

庄公谋士论战
觉醒年代的一次公开论战
秘诀胜齐国
三国谋士贾诩:“跳槽”是个技术活儿
扣子里的智慧
曹刿论战
邓小平与中苏论战
再论战后初期台湾经济发展特点
成语巧连线
掘地见母
我教《曹刿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