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舞台剧《花鼓王》中的舞蹈元素

2020-01-02王卓琳

文化产业 2020年17期
关键词:花鼓文化

◎王卓琳

(山东大学〔威海〕 山东 威海 264200)

山西的花鼓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唐朝的贞观年间就有了翼城花鼓,翼城花鼓又称“逗花鼓”“闹花鼓”。其产生至今已经成为翼城人民的歌舞名片,是人们庆丰收、祭先祖先时的例行表演。1999年,翼城花鼓曾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国庆50周年大型活动中大展风采;2006年,翼城花鼓被成功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翼城县以“中国花鼓之乡”的新身份进入到人们的视野中。然而,因对其代表作及相关研究文献极少,曾广泛流传的翼城花鼓正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一、舞剧中运用的花鼓元素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9周年、弘扬太行精神、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山西大学商务学院音乐舞蹈系以花鼓为舞蹈元素编排了《花鼓王》。它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在太行山上,两代花鼓传承人与敌军斗智斗勇,巧用花鼓抗击日寇的故事。全剧紧扣“花鼓”二字,从“计”“授”“赛”“劫”“情”五个角度展开,明暗双线相互交错、影响。这边杨老汉和儿子“铁蛋儿”俩因“花鼓”传承问题争吵不断,两代人对于花鼓有着不一样的理解与认识;那边“铁蛋儿”依傍太行山,一路拥护八路军。利用花鼓赛为军筹备运送军粮做出极大贡献,历经万难,在老鼓王去世后扛起了传承花鼓文化的大任,作品极具山西特色风土人情。舞剧因其篇幅较长,规模较大的特点,可以较好地描绘当时的场景,具有直观性、带入性,在供人们精神享受的同时作为载体,也为翼城花鼓的传承提供了平台。舞剧《花鼓王》,选取山西特色的民间乐曲做背景,使内心细腻的感情不断放大,便于观众从以下几方面直观的了解花鼓文化。

翼城花鼓在表演形式上有三种。分别为行走表演(多为庙会等大型活动的游行活动)、舞台表演和广场表演。广场表演作为翼城花鼓的主要表演形式之一,又分为群体表演、群鼓表演、高跷表演。《花鼓王》将舞台表演与广场表演相结合。节奏急促,动作飞快,在打鼓中变换队形,环环紧扣,层次鲜明极具编排性观赏性。晋南人民的生活图卷缓缓展开,热闹非凡。

舞蹈体态上,翼城花鼓的总体体态下盘沉稳、扎实,上肢灵动、精巧。上半身动作灵活,幅度大。随着音乐节奏的起伏而变化,灵巧俏皮。为保证动作不飘,作为花鼓的根,整个重心应下沉需要重心下沉,多呈大八子步半蹲。上下身配合刚柔并济,沉着稳健。当演员们变换队形是常采用蹲大开大合的方式,他们步履矫健,体现出晋南人民的热情豪放。

艺术风格方面,翼城花鼓的风格十分鲜明。具有北方农耕民族厚重沉稳,热情豪放的特点。动作粗狂,节奏欢快,情绪热烈。花鼓形式分为四种:高鼓、中鼓、低鼓及多鼓。其中多鼓形式是翼城花鼓最突出的特征。民间艺人技艺越高,身上鼓的数量便越多。《花鼓王》将其引入结合。既不失现代舞台艺术的规范高雅,又保留了民间传统力量。花鼓由单一的腰鼓不断叠加,一层层翻新,最后舞段多达7个鼓,可见难度之高。

除了单纯的舞蹈元素,编剧还将其与生活场景相结合。在传统村落中,最神圣的地方莫过于每个家族的社堂。《花鼓王》选取最平常又最有分量的祠堂,做为人们的精神代表将祭鼓、取鼓等场景搬上舞台。利用穿插的舞台变现手法,更加强了观众对这于种精神文化的认同感。

二、翼城花鼓的形态流变及传承

(一)形态流变

翼城花鼓的形态流变可分为两种:民间艺术向剧场形态的转换、原生态艺术的文化再造。

1.民间艺术向剧场形态的转换

教学创作中诞生的舞台剧《花鼓王》对原始随性的翼城花鼓做了一定的调整与规范。在利用民间舞蹈原始素材的同时,对其表演形式进行艺术加工。民间的花鼓文化与花鼓形式多为边走边跳。往返于各个村落狭窄而弯曲的通道,很少有空旷而完整的空地可以使队形完整呈现。如今搬上舞台的花鼓要适应场地等变化就需要把握民族民间特定的审美和总体风格,攻克民间艺术的弊病,提炼出适宜舞台欣赏的,新的艺术表演模式。

2.日常活动的艺术提炼与再造

原始的民间活动在艺术化的加工、再造过程中,其形态也随着时间不断前进。由原生走向原创,经此不断升华提炼,进行二度创造。翼城花鼓在社区生活中极为普遍,无需进过刻板严格的规范性训练。作为民间舞蹈和业余舞蹈,它们所提供的是一系列取自于日常生活中,容易做出的动作反复展现形成有记忆的代表性动作,使人们在运用肢体表达过程中体现人民淳朴热情的性格特点。经过长时间的流传,这些普通的日常动作也赋予了其特殊的舞蹈含义。

(二)传承

翼城花鼓代代相传,非遗传承人们倾尽心力,在传承过程中结合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不断创作。其中杨作梁老先生独创了《三鼓朝阳》,其造型形象生动,动作惊险动人,被人们称为“花鼓杂技”。他从事花鼓表演至今50年,表演的花鼓还被摄入电影《红花遍地开》中。都说手艺活一般不外传,可杨作梁老先生却积极带徒传艺,被县“花鼓教研基地”聘为老师,为该县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花鼓艺人。很多传承人免费教学,收入室弟子,定期去学校教授花鼓。除了传承人们的不懈努力,翼城县通过多方协调为保护非遗文化结合现代社会发展开创新模式,取得初步成效。

学校开设相关课程.因为受地域文化等限制,花鼓文化有受众较少的特性,为更好落实地区性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学校实施花鼓“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系统工程,并成立少儿花鼓艺术团,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翼城花鼓校本课程。

组建花鼓团体.教育部门高度重视,将非遗作为文化教育的重要环节,组建了震撼人心的千人花鼓表演队伍。除此之外,各校学生以班级为小队,以年级为大队进行系统的专业化训练。

举办相关活动。2019年,第三届“翼城花鼓”大赛在翼城成功举办,94支参赛队伍中,来自各中小学校的队伍占到多数,成为传承花鼓文化的主力军。

翼城花鼓的国际化。翼城的百家花鼓队不但在中国范围內深受人们的喜爱,更是走出家门远赴美国、意大利、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进行文化交流,深彻落实“引进来”“走出去”思想,对促进山西文化与世界文化融入、交流产生了积极影响。

三、探索翼城花鼓的价值意义

花鼓是我国的一种民间歌舞,各地花鼓的风格、曲调都不尽相同。翼城花鼓源远流长,极具地方特色。作为一种击鼓与舞蹈天然结合的独特传统艺术,千百年,鼓舞声声,响彻在晋南大地。近年来,敲打了几千年的晋南花鼓经过几十代人传承发展,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庆祝方式。从老至少不限行业、不限身份、不限时间、不限地点随心而动。作为中国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文化底蕴,有历史研究价值。花鼓世代流传,经久不衰,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出晋南人民朴实豪爽的性格与人们深厚的黄土情。舞剧《花鼓王》对于翼城花鼓的探索,为后人了解古代翼城的社会变迁提供了一个具有典型性、广泛性的作品,同时它对文化产业、民间民俗等领域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猜你喜欢

花鼓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秦楚文化交融的结晶:商洛花鼓
姚锦新与《花鼓及其他中国歌曲》
探访“东方芭蕾”颍上花鼓灯“老带新”接力传承
谁远谁近?
王企仁:创新不断的花鼓传承人
花鼓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