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2020-01-02葛百权渠敬华马兆别江苏省连云港市人大常委会农经委
葛百权 渠敬华 马兆别/江苏省连云港市人大常委会农经委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如何打好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接续战”,直接关系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笔者分析连云港市两大战略衔接的难点,建议针对主要矛盾的变化,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
两大战略衔接的难度
“脱贫攻坚”实现“脱真贫、真脱贫”是指相对程度而言,在脱贫攻坚实践中要做到“脱真贫、真脱贫”较为困难。当前连云港市脱贫攻坚在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的情况下取得显著成效,然而对于经济薄弱地区和低收入人口来说这种方式的扶贫,是外在的、被动的,难以常态化,一旦外在扶贫力量撤出,能否长期摆脱贫困并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大难题。如部分农户存在返贫的风险,一些经济薄弱村经营性收入18 万元可持续性还不强。
经济薄弱地区产业发展存在诸多困难。经济薄弱地区的产业以传统的种植、养殖及农产品加工为主,特别是西部岗岭地区,土壤等自然条件恶劣或交通不便,是区域性贫困的根源。当前经济薄弱地区扶贫产业在科学化、集约化、市场化诸方面都存在较多的制约因素,产业扶贫成效还不强。一些经济薄弱村按照“公司+村”“机关+村”等模式创办村集体经济,但是经营性收入较低。依靠外界注入帮扶资金达到18 万元,并不现实,也难持久。经济薄弱地区没有强力产业支撑,要实现“真脱贫”有困难,走向乡村振兴之路较为不易。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整体不够高。在脱贫攻坚阶段,各级政府和部门投入大量的扶贫资金,用于农村安全饮水、输变电、村村通公路、土地整治等工程,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基础条件,提升了公共服务水平。但这些措施是基于脱贫标准来建设的,还不能满足乡村振兴对基础设施的要求。例如,经济薄弱村虽然建好村级公路,但宽仅有3 ~3.5 米,只能容纳一辆车通行,增加了交通安全隐患。虽然每户都通了电,但多数乡村只支持照明供电,而不是工业所需供电,制约着农业农村产业发展。
两大战略衔接的举措
聚焦扶贫提升,在思想观念上做到有机衔接。脱贫攻坚中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很宝贵,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应当借鉴。思想观念上,进一步强化精准理念,在乡村振兴中充分体现文化、资源、基础等方面差异,产业发展要精准定位,乡村建设要因地制宜,资金投入要项目精确,农村管理要精细发力。工作思路上,把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将帮扶重心转移到非经济薄弱地区的低收入人口、相对贫困人口和产业落后地区,着力解决好边缘低收入人口的生活困难问题。
防止福利陷阱,在顶层设计上做到有机衔接。把握绝对与相对困难的联系与区别,明确乡村振兴发展方向和政策导向,使政策体现针对性、有效性、长期性。脱贫摘帽后,对相关扶贫政策和帮扶措施进行清理,该保持的保持,该调整的调整。科学编制乡村振兴规划,规划是统筹推进的“线”和“纲”,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用规划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协调行动。把脱贫攻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阶段性任务,纳入乡村振兴规划,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生态环保规划“四规合一”,保持规划的一致性、连续性和可行性。在产业发展、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修复治理等方面优先向相对贫困地区倾斜,促进各地区均衡发展。
瞄准城乡均等,在基本公共服务上做到有机衔接。围绕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提升全市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体现共享性、平等性。加大落后地区基础设施补短板力度,推进乡村农田、公路、供水、供电、网络等基础设施提挡升级。开展示范县、示范区、示范乡镇美丽农村建设试点,逐步改善农民住房条件和生产生活条件。加大对相对贫困地区教育、医疗、卫生、体育和公共文化、社会保障等经费的倾斜力度,抓好村级综合服务中心“软件”提升。坚持问题导向,民谚云:“物资文明看厨房,精神文明看茅房”,要下决心抓好改水改厕和垃圾清理、污水治理。
立足产业振兴,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上做到有机衔接。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应立足城乡融合发展,加大产业扶持力度,以城带乡,加快形成本市特色产业优势。如主导产业提质、特色产业扩面,大力发展休闲体验、旅游观光、养生养老等新业态。打造一批社会知名度高、市场竞争力强的特色片区品牌,发挥品牌价值对农民增收的乘数效用。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城乡良性互动,开展农产品初加工示范基地建设,因地制宜推进粗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加工等协调发展。支持城市工商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农户提供技术培训、市场营销、品牌建设、生产融资等服务,提升农户专业化生产水平。
突出党建引领,在乡村治理上做到有机衔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都离不开党组织的坚强引领,必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继续向相对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使村党支部书记成为经济发展的“领头雁”。锲而不舍整治“四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严实的工作作风提升工作实效。创新基层治理方式,加强乡村德治法治和自治。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持续推动移风易俗,遏制红白喜事大操大办、厚葬薄养等陈规陋习。在促进部分农村人口向城市分流和另一部分农村人口集中居住的同时,着力解决土地的细碎化问题。加快落实乡村人才振兴计划,积极推进“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促进智力向农村汇聚,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大显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