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社会主义文艺的人民性

2020-01-02姚雯雯

文教资料 2020年27期
关键词:伟大事业人民性文艺

姚雯雯

(宁波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宁波315211)

文艺繁荣的关键,在于把握人民性的内涵。人民性的问题,涉及文艺的根本问题。“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1](43),这一强有力的论断明确了文艺的人民指归。在文艺推动伟大梦想实现的新时代,继续探讨文艺的人民性,澄清相关问题,对发挥文艺的精神力量、促进文化自信深入人心,具有重大意义。

一、保持人民性是文艺常青的内在要求

以满足人民好美文化需求、增加文化认同感为最终目标的人民文艺,因反映最广大劳动人民的心声和宣扬时代精神被赋予了人民性。社会主义文艺之所以能秉持人民性原则,就因为它尊重人民创造的社会历史,也在于它“正确反映党领导人民的奋斗史、创业史、改革开放史”[2](4)。在新的战略时期,文艺不能弱化、模糊或者摒弃人民性的根本原则。由此看来,社会主义文艺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伟业的重要环节,保持人民性是文艺常青的内在要求。

第一,保持人民性诠释了文艺变迁的历史逻辑。人民性是文艺必须一以贯之的真理,“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规定了人民性原则在文艺发展中的首要位置,蕴藏着尊重社会历史主体的艺术魅力。人民的首创精神是历史兴替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是文艺发展的内生动力,意味着文艺与人民是树根之情、鱼水之缘。倘若谋求文艺的长足发展,就必然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使文艺作品真实地再现人民群众的生活百态。因此,文艺只能由人民群众定义,这就需要坚持文艺的人民立场。坚定文艺的人民性,要明确“谁创造了文艺”的历史问题。毛泽东认为人民是文艺舞台上的主人公,习近平论证了人民与文艺是源与流的内在关系。经社会发展印证,文艺创作如果丧失人民精神或者人民性,就会在时代潮流中湮没。可见,人民性诠释了社会主义文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历史意义,蕴含着“人民是文艺创造者”的历史逻辑。

第二,保持人民性合乎“以人民为中心”的方法论逻辑。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表明世界文明的缔造者始终是劳动群众,顺应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实现文艺繁荣的根本前提。在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中,社会主义文艺历来以人民伟业为讴歌对象、以人民幸福为最终指向,意味着不同历史时期的文艺都具有浓郁的历史性,这一显著特征预示着文艺必须树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中国共产党领导文艺工作者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遵循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本精神,坚持从最广大人民群众出发,以客观的态度叙述历史,以真切的情感体察民心,以诚挚的热望寄托未来。正是由于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方法论逻辑,文艺才能反映出最广大人民的心声,才能避免出现文艺脱离人民群众的乱象。社会主义文艺蕴含着以人民为中心的方法论逻辑,保持人民性是文艺发展的根本所在。

第三,保持人民性蕴含着实现伟大复兴梦想的时代逻辑。任何时代的文艺,都凝聚着知识分子的理想。然而,“乌托邦”式的文艺会带来梦想的幻灭。有人认为,梦想幻灭的根源在于知识分子群体理想化的精神世界与社会整体现实主义的风格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理想只能是现实的某种反映”[3](383),倘若文艺工作者忽视创造现实社会的人民,那么文艺作品仅能满足不切实际的个人幻想。真正优秀的文艺作品区别于天马行空的幻想,能够“心系人民,书写时代”。进入新时代以来,文艺工作者的个人梦想逐渐与中华民族的梦想交汇在一起,通过文学艺术再现“追梦人”实现梦想的全过程,突破以往狭窄的文艺视野,将个人创作融于时代潮流,创造更宏观的文化气象。在实现伟大复兴的征途中,社会主义文艺只有保持人民性,才能使文艺工作者有更多的认同感,才能在时代的召唤中开出文艺繁荣之花。

二、关于文艺人民性的若干问题及回应

社会主义文艺自始至终坚定人民性,无论世情党情国情如何变化,依然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4](16)。在中国发展史上,文艺经典“井喷式”的涌现和“退潮式”的衰微历历在目,文艺发展过程中的每一阶段都曾面临各种分歧、误解和考验。关于文艺的人民性问题的争论,尤以词语概念与价值立场之争最为突出。

第一,文艺绝不能回避阶级性争议。在历史语境下,人民这一范畴包含着阶级斗争的意识形态性质,人民的文艺必然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新时代,文艺发展面临着更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矛盾、挑战和斗争,不讲意识形态的文艺是不存在的。如果将文艺的人民性和文艺的阶级性割裂开来,就必然丧失文艺继续斗争的能力。有人认为,社会发展的重心已经发生转移,“文艺的阶级斗争工具论”思想理应受到鞭挞。还有人假借人民的名义进行文艺创作,却将矛头指向人民群众,显然有违文艺的根本原则。毛泽东认为,为了更好地发展文艺,“需要展开一个无产阶级对非无产阶级的思想斗争”[5](875)。只有区分不同阶级的文艺思想才能保有文艺的阶级性、归复文艺的人民范畴。由此推论,在弘扬复兴梦想之时,强调人民的文艺,就是重视文艺的阶级性,就是要发挥文艺继续斗争的能力,必须坚定人民立场,抵制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攻讦,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文艺具有持续斗争的能力,发扬文艺斗争精神。

第二,坚持“文艺的人民性”和“文艺的党性”。社会主义文艺的党性原则继承和发展了无产阶级文艺的党性原则,完全区别于资产阶级的改良党、改革党的党性要求,充分表达无产阶级解放的诉求和最广大人民群众谋求发展的愿望。文艺的人民性指明了文艺服务的对象,明确了人民的意志和愿望是文艺创作的主要内容。党性和人民性是社会主义文艺的两个元素,也是社会主义文艺在不同逻辑层面的规定。前者,反映文艺的政党意志,反映党所代表的根本利益;后者,反映文艺的立场,反映文艺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中国共产党“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6](126),意味着文艺的党性与人民性是辩证的、一致的。因此,在对待文艺归属的问题上,要摆正党和人民的位置。

第三,“人民主体性”绝不意味着集体与个人的割裂。一段时期,充满抽象人性论的文艺作品为一些人追捧,给人一种错觉:文艺创作的自由化、个性化,意味着可以摒弃文艺集体主义的创作原则。周恩来认为文艺工作者应当保持集体主义创作精神,因为“个人创作”易于形成个人主义偏向。但是,如何妥善处理文艺集体性和个人性的问题,一直没有明确的答案。“非集体性”的政治思维范式,在表现个性自由的文艺作品中出现;追求极致个性化的思潮试图假借“解放思想”的号召,依附“人道主义”“人本主义”学说,通过标新立异的文化形式取悦大众、占领文化市场。完全割裂了文艺价值中集体和个人的关系,导致“文艺集体优先”和“文艺个人优先”两极分化。进入新时代以来,文艺界逐渐形成“把个人的艺术梦想自觉融入民族伟大梦想”的理念和共识,意味着个人文艺同集体文艺的联系日渐深厚。每一个人都是国家、民族不能割舍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片面划分文艺的价值主体,与割裂人民性的概念毫无二致。文艺繁荣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参与,坚持人民主体性既要站在集体的价值立场,又不能忽视个人创造的文艺价值,文艺的人民性是文艺集体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

三、以人民滋养的文艺反哺人民

“文艺为人民”的理念是中国文艺的基本准则,是近百年来中国文艺繁荣的主要发展航向。在如何保持文艺的人民性的问题上,历代领导人的态度是同一的。毛泽东认为文艺作品应该具有团结群众,使人“同心同德,向前奋斗”的内在魅力。随着时代更迭,毛泽东时期的文艺“化人”阶段开始转向新时代文艺“铸魂”阶段。正是由于不断赋予新的人民性内涵,社会主义文艺才能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而富有生机与活力,为社会主义文艺保持人民性指明方向。

第一,坚持党的领导,肩负领导和繁荣文艺的时代梦想。“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根本保证”[4](27)。文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取得的成就与坚持党的领导是分不开的。在遵循文艺发展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发挥文艺工作者身为时代先觉者的独特优势,是加强党对文艺工作领导的基本要求,也是人民美好文艺生活的需要。文艺的党性,是确保社会主义文艺不偏离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方向,不断创造出脍炙人口的文艺精品,从而成为引领美好生活的时代精神指引。“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4](5)。党是伟大梦想的引领者,也是文艺号角的吹号员。能否在中国梦的实践中引导文艺为人民而作,是时代对文艺的党性的考察。社会主义文艺随着不同时期社会主题的变更而增添新的内涵,往往通过社会主要矛盾的形式表现出来,社会主要矛盾能否顺利解决决定文艺繁荣与否。在文艺亟待发展的新时代,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深刻把握矛盾运动规律,解决好文艺发展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实现人民群众美好文艺生活的新憧憬,才能在新的历史方位中与时代同步伐,实现使人民幸福的文艺梦想。

第二,坚持文化自信,在推进“伟大事业”进程中锻造文艺精神。“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来自于伟大的人民”[7](4)。伟大事业能否完成,关键在于“追梦人”。人民是创造伟大梦想的“梦想家”,是创建伟大事业的“追梦人”,只有在党的领导下肩负起民族复兴的重任,投入亿万人民不懈奋斗的宏伟目标中,才能成就时代伟业。迈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文艺事业是“伟大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判断深入人心,文艺创作更加注重弘扬主旋律,极大地改善国内文艺现状。同时,文艺市场仍然面临着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的权衡取舍,承传弘扬传统与崇尚外来的文艺取向激烈交锋。建设文艺事业和建设伟大事业必须齐头并进,在伟大事业的实践中创造文艺盛况,更加坚定文化自信。文艺是在伟大事业的进程中成长起来的,文艺的繁荣将在伟大事业完成之时实现。党领导人民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离不开文化自信。只谈发展不谈文化,伟大事业的推进必然受阻,文艺发展必然缺乏精神引领。因此,文艺只有根植于人民,才能为成就伟大事业提供顽强的精神毅力。

第三,坚持守正创新,在伟大实践中提升文艺创造力。新时代的中国正经历着最广泛而深刻的伟大社会革命,党和全国人民投入到中国历史上最为壮观和最富特色的实践创新中。社会主义文艺是有关人民群众伟大实践的文艺,在伟大实践中描绘最鲜明的“造梦人”“追梦人”形象。离开创造历史伟业的伟大实践,文艺创作最终只能被时代淘汰。真正的文艺,是在文明进步中创造的。辉煌的世界文明、近代以来的人民斗争史,以及开创新纪元的信息化时代,都呈现于浩浩荡荡的人民实践中,是文艺的创作来源。实现文艺创新,必须脚踏实地深入群众、深入伟大实践。要坚定立场,要勇于突破,继续推进文艺创造工作。习近平认为,当代文艺工作者应当发挥艺术个性创新,记录“追梦的人民”的伟大实践,展现时代风貌,才能彰显社会主义文艺之美,才能“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4](17)。社会主义文艺只有在伟大实践中为时代创作,为人民创作,提升原创力,才能有蓬勃的生命力和历久弥新的精神品质。

猜你喜欢

伟大事业人民性文艺
试论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
把牢信访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
1942,文艺之春
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篇章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文艺范
“四个伟大”:治国理政的大逻辑
立法人民性的四条实现途径
弘扬志愿军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