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性引导学生的课外阅读

2020-01-02陈士林

江苏教育 2020年25期
关键词:导语课标理性

陈士林

统编语文教材构建了“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将课外阅读课程化、教材化,旨在落实课程标准提出的“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的明确要求。教材的变化和定位,亟须对课外阅读的目的、内容、指导、评价等做理性指导。

1.依据课标,理性认识“为何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提出:第一学段(1~2 年级)应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第一目标,这提示我们不要把读书作为硬性任务“摊派”给学生,应是兴趣使然。美国传奇教师雷夫说:“我要我的学生爱上阅读,阅读不是一门科目,它是生活的基石,是所有和世界接轨的人乐此不疲的一项活动。”因此,培养阅读的兴趣,让阅读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成为学生生活的基石,以至在长期阅读过程中逐步积累,潜移默化而“读书明理,读书启智,读书做人”。

2.依托教材,理性选择“读什么”。

一是教材保底。统编语文教材构建了精读、略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体系,真正将课外阅读纳入课程,在1~12 册教材中以“我爱阅读”“和大人一起阅读”“快乐读书吧”等形式呈现。阅读内容包含了儿童故事、童话、寓言、民间传说、中外名著、科普读物等,这些精心遴选的古今中外名家名篇,是供学生阅读的保底书目,语文阅读由此向课外延伸。

二是适当拓展。课标为小学毕业生阅读给出了量化指标:“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 万字。”教材中指定的阅读量与此要求还有一些差距,教师应适时抓住学生阅读的兴奋点,及时推荐一些与“快乐读书吧”相关的作品,拓展学生阅读面,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和习惯。

三是个性选择。一方面,引导学生拓宽阅读面。既要读文学书,也要读科学书,还应读一些历史人物故事、自然、地理常识及关于人类自身发展的书,均衡阅读,提升阅读品位。另一方面,要保护学生阅读的“个性喜好”,培养学生独特的阅读兴趣。

3.用好教材,理性指导“怎样读”。

一是利用教材,激发阅读期待。教材中“快乐读书吧”的导读是对学生内在阅读需要的激发和召唤,阅读教材、关注导语是最切实可行的指导策略。3~6 年级每册教材中的“快乐读书吧”,无论是前面的引言,还是“你读过吗”“相信你可以读更多”等板块,都设计了悬念性导语。带学生阅读这些导语,会让其情不自禁地产生阅读冲动,形成阅读自觉。

二是借助教材,提示阅读方法。“快乐读书吧”中“你读过吗”板块,在宏观上对阅读相关作品的方法、策略作了一些精准而简明的提示。教师应引导学生读懂以上提示,明白读小说关键要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并关注故事情节,在阅读中学会阅读方法。

三是依据教材,上好阅读指导课。在读前推介课上,教师可以借助“快乐读书吧”对作品中的故事、人物、情节等设置悬念,阅读“你读过吗”中的精彩片段,观看与作品相关的影视片段等形式,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和欲望,并帮助学生制订阅读计划。在读中推进课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重点解决“快乐读书吧”中“你读过吗”板块,组织学生交流阅读进度,分享阅读方法,提出阅读中的疑惑,实现深度阅读。在读后展示课上,教师可以在期末重点围绕“相信你可以读更多”中的要求组织交流、展示,让学生从展示、分享中获得阅读的成就感。

4.落实课标,理性评价“读得怎样”。

课标对1~9 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提出总的评价要求是:“应根据各学段的要求,通过小组和班级交流、学习成果展示等方式,了解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面,进而考察其阅读的兴趣、习惯、品位、方法和能力。”在小学阶段,评价应定位在“了解阅读量和阅读面,考察其阅读的兴趣、习惯”上。

其一,评是否“来过”。阅读有读过、读懂、读透三个不同的渐进层次。小学生对世界观和人生观的认知有限,“读过”了,认识了一些人,知道了一些事,有些模糊体验即可,不求“含英咀华”,只要“浮光掠影”。其二,评是否成为“需要”。阅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评价要着眼长远,重点关注阅读兴趣、习惯的养成,让阅读成为学生受益一生的生活方式。其三,实施“个性”评价,尊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差异。

猜你喜欢

导语课标理性
“双减”的路向反思与理性审视
导语
依托课标 夯实基础 精准备考
阳光
高中生物新旧课标比较——以实验版课标和2017版课标为例
如何写读后感
人人都能成为死理性派
2016年全国课标卷透视与2017年备考展示
“转化策略”在课标卷选考题中的应用途径探析
改革牛和创新牛都必须在理性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