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荆钗记》中的荆钗意象探析

2020-01-02◎张

文化产业 2020年29期
关键词:梁鸿婚姻爱情

◎张 敏

(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 山西 临汾 041000)

荆钗是我国古代女性用荆枝固定发饰的一种髻钗。正如白居易在《秦中吟十首·议亲》中所云:“绿窗贫家女,寂寞二十余。荆钗不直钱,衣上无真珠。”极为寒酸的荆钗,无法与金钗、玉钗等发髻饰品相提并论,以荆钗为饰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生活窘迫女子的无奈之选,因此古人常以“荆钗”借指贫困女性。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荆钗”更是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吴门学究敬先书会才人柯丹丘巧妙地运用荆钗这一意象,创作出了传诵久远,深受民间喜爱的《荆钗记》,至今仍在戏曲舞台上盛演不衰。通览《荆钗记》文本,笔者统计发现,“荆钗”一词共出现43次,贯穿了全剧情节发展的始末。袁行霈曾对意象有过明确的定义:“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1]那么,作者在创作时利用荆钗这一客观物象在《荆钗记》中又传达出怎样的文化内涵和主观情意呢?

一、以荆钗喻爱情

在早期宋元南戏中,经常出现贫寒书生发迹后抛弃糟糠之妻,结亲权贵的负心婚变故事。《荆钗记》一反以往书生负心的剧情常态,塑造了一对坚贞不屈,忠于爱情的夫妻形象。王十朋家境贫寒,以荆钗为聘,迎娶了富家之女钱玉莲,二人之间的爱情油然而生。王十朋赴京科举高中状元之后,言辞拒绝了当朝丞相招亲,心挂家中荆钗布裙之妻。经历了歹人陷害、父母之命等重重波折,最后二人以定情信物荆钗相认,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荆钗即是两人的定情之物,又是两人得以团圆的信物,成为了王十朋与钱玉莲之间“贫相守,富相连,心不变”[2]爱情的见证。

中国戏曲史上出现过不少以髻钗发饰为定情信物,描写男女爱情主题的剧作。如《玉簪记》中大胆思凡的尼姑陈妙常与书生潘必正以玉簪为聘;洪昇笔下的《长生殿》则专写帝王与妃子之间的“钗盒情缘”。但是这些剧作中的定情之物的材质多为金玉宝石所制,奢华珍贵,《荆钗记》则与之不同。被王家当作聘礼的这只荆钗“虽不是金银造”,但却是“昔日汉梁鸿聘孟光”的遗存之物。

梁鸿与孟光的故事见于《续列女传·梁鸿妻》:“鸿与妻深隐,耕耘织作,以供衣食,诵书弹琴,忘富贵之乐……虽杂庸保之中,妻每进食,举案齐眉,不敢正视。”[3]《太平御览》中也有提到“列女传曰:梁鸿妻孟光,荆钗布裙。”[4]东汉时期,孟光三十而未嫁,一心欲寻得梁鸿般博学高尚之才,梁鸿听闻后遂娶孟光为妻,孟光婚后换上荆钗布裙,放弃荣华富贵,而跟随丈夫梁鸿隐居山林,两人过上了安贫乐道的怡然生活。梁鸿孟光因此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恩爱夫妻,为后人所津津乐道。孟光荆钗布裙的形象,展现出了她“不汲汲于荣乐”[3]的志行品德。荆钗寄予了人们对于简单纯朴爱情生活的一种向往,正如《叙怀》诗云“虽然日逐笙歌乐,长羡荆钗与布裙”[5]。

正值碧玉年华,在闺房中闲读《列女传》的钱玉莲,面对如梁鸿与孟光这般举案齐眉,相知相守的夫妻爱情生活又怎么能不欣然向往之。所以当面临王十朋以孟光所遗荆钗为聘和孙汝权以金钗为聘的双重选择时,钱玉莲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荆钗,她内心深处对于幸福爱情的期盼也由此被唤醒。“将来聘奴家,一似孟德耀”[2],道出了她心中对于梁鸿孟光般美满爱情婚姻的期盼。王十朋对于爱情忠贞不渝的态度没有辜负钱玉莲的期盼。当丞相欲招赘为婿时,王十朋明确表明了“糟糠之妻不下堂,贫贱之交不可忘”[2]的态度。夫妻二人的种种行径,皆为守护这场“荆钗情缘”。

荆钗不仅成为王十朋与钱玉莲结为连理,爱情发端的见证,还是当爱情主人公险于艰难困境时,使两人最终相认的凭证,给予了这段爱情一个完满结局。剧作最后一出中,钱安抚以荆钗试探王十朋,才令夫妻二人相见,有情人得以终成眷属。

作为剧中客观存在的荆钗物象,作者寄予了它历史上爱情典故的文化内涵,并将这种爱情精神在王十朋与钱玉莲这对坚贞不渝的恋人身上得以升华。将荆钗中原本所蕴含的梁鸿孟光之间举案齐眉的夫妻之情,在剧作中升华为了王十朋与钱玉莲之间“贫相守,富相连,心不变”[2]的坚贞爱情。

二、以荆钗表达对腐朽婚姻观念的批判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门阀制度,使得婚姻讲求门第之风盛行,婚姻成为了当时提高社会阶级地位的有效途径。这股婚姻讲求门第对等的风气一直延续到唐代中期,随着科举制度逐渐完善,原本身为社会底层的庶族寒人能够通过科举选拔参与国家政治,有力地冲击了门阀制度。

到了王十朋生活的宋代时期,“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6]的婚姻观念逐渐形成。方建新《宋代婚姻论财》一文中分析指出:“不问门户,直求资财”[7]已然成为宋代普遍的社会现象。所求资财不仅指男方聘礼,也包括女方的奁资即嫁妆。在这种社会风气的影响下下,近似金钱交易的“进士富娶”和“女子富嫁”的婚嫁现象层出不穷。通过科举选拔,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状元郎成为了各富豪世家为女婚配的热门对象,争相以金钱为诱饵抢夺状元,稳固自己的政治地位,这就使得宋代社会“榜下捉婿”之风盛行。

《荆钗记》正是利用不值一钱的荆钗来批判“直求资财”的腐朽婚姻观念。当面对家境贫寒王十朋的荆钗之情和富豪子弟孙汝权的金钗之礼,钱玉莲不为名利所动,选择了寒窗之士,学有渊源的王十朋,钱玉莲的选择蕴含了她所向往的举案齐眉的爱情理想。

王十朋在赶赴春闱,发迹之后,同样面临了婚姻命运的又一次选择。一个是余生享尽荣华富贵的丞相招婿,一个是将会导致仕途多舛的荆妻原配,王十朋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坚守荆钗之情,不弃糟糠之妻,拒绝了丞相的“榜下捉婿”。王十朋在面对权贵宰相的“榜下捉婿”时,以忠贞不渝的态度和“糟糠之妻不下堂,贫贱之交不可忘”[2]的严词,对自古以来富贵豪权“富易交,贵易妻,此乃人情也”[2]的丑恶行为进行了无情鞭笞。《荆钗记》正是通过由不值一钱的荆钗而引发的无价真情真爱的描写,对当时社会下“直求资财”的陈腐婚姻观念和豪权强行“榜下捉婿”行径的批判。

三、结语

《荆钗记》将荆钗这一物件设置为穿针引线的梭子一般,贯穿于全剧情节的始末。在《荆钗记》中,荆钗这一物象被作者赋予了昔日梁鸿孟光举案齐眉爱情的美好意蕴,借此歌颂了王十朋与钱玉莲之间的爱情。同时,剧作又保留了历来文学作品以荆钗代指贫寒的传统内涵,从而更加深层次地对宋代社会“直求资财”和“榜下捉婿”的腐朽陈旧婚姻观念进行了否定与批判。

猜你喜欢

梁鸿婚姻爱情
嫁人当嫁梁伯鸾
婚姻是一门沟通课
《甜蜜蜜》:触碰爱情的生存之歌
不谈爱情很幸福
不因人热
婚姻中要“看见”彼此
梁鸿尚节
东汉凤姐如何成功逆袭嫁给“国民老公”
那场猝不及防的婚姻 外一篇
爱情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