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
——天津市老年人大学建校35周年巡礼
2020-01-02
光阴荏苒,世事沧桑。4月6日,在追梦路上栉风沐雨、砥砺前行的天津市老年人大学迎来了建校35周年纪念日。如今,白手起家的老年人大学已经发展成为一所学科齐全、设施完善、管理规范、教学成果显著的老年教育学府,成为天津市老年人心驰神往的精神家园,成为渤海之滨一张靓丽的名片。近几年,中央电视台《时间去哪儿了》《欢乐中国人》两个栏目分别以《韶华不负 青春不老》《花甲老人学芭蕾》为题作了较为深入的报道。2019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张春贤同志到校调研时,给予高度评价:“你们这所学校可以说是全国老年教育、老年大学的一面旗帜。”
白手起家 艰苦创业
万事开头难。建校之初,校部办公室仅有一间8平方米的小屋,两张旧书桌;3位老者操持校务;开设了书画文史4门课程;学员500余人。学校在不同地点租赁了21个办学点“游击”开课,工作人员肩挎书包,手提暖水瓶,每天奔波于各教学点跟班服务。即便如此,学校的开办还是在社会上引发了极大反响。老年朋友奔走相告,踊跃报名,给学校工作造成巨大压力。老年教育的迫切需求和学校的窘境得到市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其后的若干年内,市政府先是出资为学校租下办学场地,又在2001年和2002年连续两年将“修缮并启用市老年人大学”“扩建老年人大学”列入市政府“改善城乡人民生活20件实事”计划,将现校区拨给学校使用。2007年成为全国首先实现校舍面积、学员数量双过万的学校。2011年又投巨资实施了校舍改扩建工程,学校建筑面积扩大到1.5万余平方米。目前,学校设9个系,1个远程教育学院;在岗教师400名;开设370余门课程;有830多个教学班,学员总数突破3万人次。
提高认识 规范壮大
2012年,学校再度明确以“建设国内一流综合性老年大学”“天津市老年教育和科研中心”为发展目标;以培养“有作为、有进步、有快乐”现代老人为育人目标;将校训调整为“乐学、乐教、求新、有为”;将“出特色、上水平、出成果、出人才”定为学校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加快了规范化建设步伐。
学校以教学为中心,建有完整的教学管理制度。在课程设置、教学进度、教材选用等方面均有明确的规范和要求。学校设立了教学督导员,对课堂教学质量进行检查、监督和反馈,不断增强督导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学校积极推动教学方法的改进提高,根据老年学员年龄层次、认知能力改善教学方式,稳步提高教学质量。
注重课程开发。学校设立课程建设基金,根据社会发展和老年人学习需求,做好课程的加减法。既办好传统课程(如书画、音乐、舞蹈等),又与时俱进地开设社会需求大的新课程(如智能手机使用、网银网购网付及理财、儿童保健与护理等)。同时,推动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创建精品课程。现在,每个系均有一门以上的精品课程。
编写校本教材。为解决选用教材适用度差的问题,学校制定教材管理和校本教材编写暂行规定,设立教材建设基金。选定经过教学检验,较为成熟稳定的课程,制定教材编写计划,由教研组组织教师编写适合老年学员特点的教材,目前已完成150余部,形成较为系统全面、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教材系列。
修订教学大纲。于2002年、2018年两度制定、修订了课程教学大纲,2019年结集成册,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是严把入口关,新教师入职需先经过资格审查,试讲;二是入职后需进行岗前培训,作课;三是以老带新,规范教研活动;四是出台教师工作规范“八要八不要”;五是定期开展“名师”和“特殊贡献教师”评选活动,形成良好的尊师重教氛围;六是建立教师人才库。
调整招生政策。学校实行网上招生,基本实现了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同时出台了限制学员选学课程数量的规定,初招只允许报1门,每个学员每年所选课程不得超过4门。与此同时,学校还做出了为享受低保的老年学员减收基本学费的规定,保障了低收入群体的学习权利,多方位扩大了受益面。学校逐步建立学籍管理制度,试行4至6年的学制,促进在校学员周期性流动,让更多老年人分享学校高质量的教育资源。
加强社团建设。学校坚持以校内课堂教学为根本,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将第二课堂的课外活动逐步发展到服务社会、服务社区的社会公益活动中去。以2017年为例,各社团共举办专业研讨会、学术讲座、校外采风等课外活动达175场次,参加人数达6000余人次;到社区、街道、部队、养老院慰问演出12次……充分彰显了我校的教学成果和学员的长者风范。校艺术团表演的芭蕾舞《不老的青春》《畅想红梅》《情系母亲河》三进国家大剧院,以夕阳的炫彩扮靓了广阔的舞台。艺术团受邀走进央视《欢乐中国人》节目,以惊艳的舞姿获得无数观众的赞誉。
坚持科研先导。学校2000年成立理论研究室,并成为中国老年大学协会老年教育理论研究基地之一。学校每年召开理论研讨会,用校本研究成果引领学校科学发展的方向,解决办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研究室多次承担了中国老年大学协会和天津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独著或合作出版专著近10部。创办的《天津老年教育论坛》深受同行好评。
与时俱进 创新发展
时代在前进,学校在发展。学校认真领会《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精神,确定以“调结构,固校本,强两翼,上水平”为“十三五”期间的阶段性目标,以“内涵发展,质量强校”为同期工作思路,实现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发展方式转变;加大力度,深化“一体两翼”(“一体”指以学校本部为主体,“两翼”是以校外教学实践基地和老年远程教育作为腾飞的翅膀)办学格局,发挥资源优势,为天津市老年教育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在“一体两翼”办学格局中,校本部主体建设是重中之重。主体的发展水平从根本上决定着两翼的发展状态和效果。学校以“内涵发展,质量强校”为指导思想,以“教学管理双提高”为目标,加大建设力度。
学校不断加强两翼之一——校外教学实践基地(下称“基地”)的建设,发挥校内学有所成的老年学员的作用,分赴社区和市民学校建立基地,组织教学活动,让更多的老年人就近学习,享受市老年人大学的优质教育资源。目前,160多个基地分布在天津各区的110多个社区,开设课程20多门,受益者达1.8万余人。
学校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对基地的管理。如,挑选出18名优秀学员担任巡视员,对基地做不定期巡视,走访社区、了解情况、听取反映、定期讲评,并通过培养和树立先进典型活动,推动基地的健康发展,利用假期对基地骨干进行培训和指导。
老年远程教育是学校发展的另外一翼,是学校优质教学资源输入社会,普及老年教育的有效途径。自2013年学校远程教育学习网开通以来,已编辑制作了81门、1051集课程,41门在线播放,受益者达百万余人次量。学校分两批申请注册了40个远程收视点,实现了共享共赢。在中国老年大学协会远程教育课件的评比中,44门课程被评为优质课件。学校与天津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合作,在专题栏目播放了所开设的20门课程。学校的老年远程教育初步实现了互联网、无线网和有线网的三网并进。
“一体两翼”办学格局被中国老年大学协会列为全国老年教育重要发展模式之一,受到广泛关注。国家和天津市多家媒体相继报道150多次。
牢记使命 再度关山
学校发展到今天,仅仅是万里长征迈出的第一步。着眼未来发展,学校将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在做强自身的基础上,还要从深入普及老年教育和培养从事基层老龄服务、老年教育的工作人员、教师及管理人员,在解决人力资源短缺等方面发挥优势,有所作为——
一是积极参与市教委“老年教育发展实施方案”中提出的“老年教育联盟”组建,加强与兄弟老年大学和区级老年教育机构的沟通联系;建立上通下达、执行力强的组织构架,成为全市“老年教育共同体”。二是推动“一体两翼”办学格局中“两翼”的完善提升。加强基地建设,设立基地建设基金;修订基地章程,加强规范化管理。引入信息化教学手段,开发网上师生互动平台,建立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复合型基地。加强与天津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合作,提高精品课程的播放量。同时启动“微课程”开发工程,建立手机学习平台。形成校网站、电视台、手机联动的运作方式。三是设立专业。根据基层老龄服务、老年教育的人才需求,尝试设立学制2至3年的专业,明确培养目标,制定教学计划(育人方案),实行按专业招生。四是面向基层社区、村镇、教学实践基地的师资、工作人员、学员骨干的培训常态化。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经过35年坚忍执着的努力,学校在办学模式、管理水平、教学质量、创新发展等方面走在了天津老年教育的前列,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近些年获得了“全国先进老年大学”“全国老龄工作单位先进单位”“全国敬老文明号”“全国老有所为楷模”“全国‘事迹特别突出的优秀成人教育院校’”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