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颜色词“绿”词语演变分析

2020-01-02张琳丽

文化学刊 2020年12期
关键词:上古词义颜色

张琳丽

颜色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绿”字这个现代常用的颜色词,自上古时期出现。

一、上古时期

(1)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为其己!(《诗经·邺风·绿衣》)

第二,与水有关,指水清澈而泛着碧色。东汉刘熙在《释名》中说:“绿,浏也。荆泉之水于上视之,浏然绿色此似之也。”

第三,自战国开始,“绿”就广泛与植物类搭配,描述植物叶子居多。

(2)绿叶兮素枝,芳菲菲兮袭予。(屈原《楚辞·少司命》)

(3)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古诗十九首·之九》)

第四,汉代有绿耳一词,亦作“绿駬”,古骏马名,传说为周穆王八骏之一。指一种青黄色的马[2]。

(4)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骅骝绿骥,天下之俊马也。(刘向《新序·杂事五》)

由此可见,上古时期“绿”已经作为颜色词使用,较多用于植物与织物的搭配,也有对水的颜色及马的品种表述[3]。此阶段绿色为一种青黄色。《毛传》云:“绿,间色;黄,正色。”绿色是混合色,不够纯粹,在古代是一种较为低贱的颜色;而黄色是原色,比较纯粹,高贵。

二、中古时期

第一,这一时期“绿”的搭配范围扩大,可以与许多动物进行搭配。

描述鸟的颜色:

(5)绿翼红毛,素缨翠鬣。(刘峻《东阳金华山栖志》)

(6)乱袖交竿管儿舞,吴音绿鸟学言语。(李贺《荣华乐》)

保留了上古时期马的品种的含义:

(7)将使紫燕骈衡,绿蛇卫毂。(《全宋文·卷三十六》)

“绿蛇”是古代传说中一种骏马的名字[4]。

第二,沿袭了前朝与水相关的用法,可以用于修饰水波及水潭,并扩大到对各种山水景色的描述。

(8)至於碧岩无雾,绿水不风。(陶宏景《水仙赋》)

(9)旭日衔青嶂,睛云洗绿潭。(《寒山诗》)

第三,这一阶段最常用的就是与植物的搭配,与树叶及各种植物都广泛搭配,如柳、苔、杨、蒲、蔓等[5]。

(10)何处我思君,天台绿萝月。(李白《赠王判官,时余归隐,居庐山屏风叠》)

第四,与人的生活相关。这一时期“绿”已经被广泛用于日常生活,衣物、琴艺、书信、酒等都可以与“绿”搭配。前朝与丝帛的搭配继续使用,并扩大了使用范围,可用于纱帘帐幔及珠宝玉石[6]。

(11)绿香绣帐何时歇,青云无光宫水咽。(李贺《李夫人歌》)

(12)窗扉多是绿琉璃。(刘歆《西京杂记》)

与琴艺相关:

(13)伯牙之琴,嗟绿绮之长废。(萧绎《金楼子》)

(14)独抱绿绮琴,夜行青山间。(李白《游泰山六首·其六》)

“绿绮”是指通体黑色、隐隐泛着幽绿色的桐木古琴。它最初是汉代文人司马相如的古琴,属于传世名琴,后来也作古琴的通称。

与书信相关:

(15)玉版金镂之实,丹文绿牒之华。(刘勰《文心雕龙》)

与酒相关:

(16)千杯绿酒何辞醉,一面红妆恼杀人。(李白《赠段七娘》)

中古时期“绿”字的搭配十分丰富,它不仅用于植物以及自然风景的颜色描述,还广泛用于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词义范围也扩大了许多,不只是上古的青黄色,还包含许多种绿色,如墨绿、翠绿、碧绿等。由于绿色在上古、中古都大范围地用于植物的描述,植物多为春时发芽生长,呈绿色,所以绿色也代表春天。唐诗中大量咏春的诗句为绿带上了生机盎然的感情色彩[7]。

但绿色作为“间色”的传统依旧沿袭,白居易《忆微之诗》:“分手各抛沧海畔,折腰俱老绿衫中。”在唐朝时,穿绿衫是身份低贱卑微的象征[8]。戴绿帽子本来指等级低贱,唐代官员把戴绿头巾作为私刑,用以惩戒犯错的下属官吏。

三、近古时期

这一时期的“绿”继承了前一时期的丰富意义,也产生了一些新的感情意义。

第一,虽然“绿”充满了春天气息,可是也有文人借用绿来表达感伤清冷的情感,如南宋词人李清照《如梦令》中“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采用问答的形式,委婉地流露出自己对春天即将逝去的伤感。“绿肥红瘦”显得无限哀婉,妙在非常含蓄。这句词中的“绿”指的是绿叶。

第二,元代大量双音节词开始出现,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绿色类别的颜色词:

(17)草绿。鹦哥绿。黑绿。南松。北松。官绿。鸭绿。鸭青。油绿。(《老乞大新释》)

可见这一阶段的绿色颜色词以双音节词为主。

第三,绿色开始广泛运用于衣物,很多富贵人家的女子都开始穿红戴绿,无论丝绸还是绒质都有绿色,装饰鬓发也使用绿色[9]。

(18)披一副绿绒穿、红锦套嵌连环锁子甲。(罗贯中《五代秘史》)

(19)一个乌纱白发,一个绿鬓红妆。(抱瓮老人《今古奇观》)

这一时代也有许多将军穿“金甲绿袍”,威风凛凛。

第四,绿(lù)林一词在小说中频繁出现。西汉末,新市人王匡、王凤等在绿林山中聚集七八千人,王莽天凤四年(17)起事,号下江兵。后来以绿林泛指结伙聚集山林之间反抗政府或抢劫财物的有组织集团。

(20)小弟在江湖上绿林丛中走了十数年,闻得贤兄仗义疏财、济困扶危的大名,只恨缘分浅薄,不能拜识尊颜。(施耐庵《水浒传》)

第五,绿豆这一作物被大量食用。很多文学作品中都出现绿豆的影子。

(21)精精致致的两碟小菜,两碗熟菜,鲜红绿豆水饭,雪白的面饼,两双乌木箸,两口子对坐了享用。(西周生《醒世姻缘传》)

第六,元明的制度规定低贱职业的戴绿帽子。元代典章条例明文规定凡娼妓之家,其家长亲属男子均要戴绿头巾,俗称戴绿帽子。明朝规定伶人要戴绿头巾、穿绿衣。《中国娼妓史》写道:“(元以后)人以龟头为绿色,遂目着绿头巾为龟头,……后人又呼妻女卖淫的人为戴绿头巾,或叫戴绿帽子。”自中古时期绿色作为低贱的颜色这种文化,引申出这一贬义色彩的词义。

(22)不管甚么丈夫的门风,与他挣一顶“绿头巾”的封赠。(西周生《醒世姻缘传》)

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绿”产生的新词义多带有感情色彩,在不同语境下带有不同的褒贬色彩[10],而且这一时期绿色类的双音节词大量产生,词义也越发丰富。

四、现代时期

《汉语大词典》(第七版)对“绿”的释义为:形容词,像草和树叶茂盛时的颜色,由蓝和黄混合而成。从“绿”所组成的常用词中能看出绿色的新词义。

第一,由于绿色是草和树叶茂盛的颜色,所以“绿”也指代草。如“绿洲”一词,指沙漠中有水、草的地方[11],这里“绿”就指代草。又如“绿化”一词,是指种植树木花草,使环境优美卫生,这里“绿”指代树木花草。

(23)《小街》是在打、砸、抢的年代里的一小片绿洲。(陆绍阳《中国当代电影史》)

第二,在注重环保的今天,绿色也指符合环保要求,无公害的、无污染的。由这个意义创造出来了一系列相关词语,如绿色标志、绿色食品、绿色生活、绿色消费等。

(24)我们希望通过共同努力,使越来越多的人懂得善待地球,使越来越多的人追求一份绿色生活。(新华社)

第三,“绿”也有方便快捷的意义,如“绿色通道”,就是指医疗、交通运输等部门设置的手续简便、安全快捷的通道,泛指简便、安全、快捷的途径或渠道。

(25)北京西站开设“绿色通道”(《人民日报》)

以上这三个词义都是带有褒义色彩的,提起绿色,就想到草木茂盛,“绿”是生机活力的代表,给人积极向上之感,所以才发展出环保、安全、简便等含义。

第四,颜色词在现代已经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颜色丰富的时代,各种颜色都被用于服装饰品、家具装饰、日常物件等,由此也产生了许多新兴颜色词[12]。绿色类别的新兴颜色词就有动感绿、清新绿、轻盈绿、风尚绿、田园绿、玛瑙绿、苹果绿、薄荷绿等一系列词语。许多电子产品对颜色的描述都会采用这种三音节词语,比较形象。

第五,“绿”的贬义意义仍被沿用。现代称人妻子有外遇为戴绿头巾,也说绿帽子。“绿帽子”一词成为常用的网络词语。在这一含义中,“绿”也有动词的用法,常用格式为“某人绿了某人”或“某人被绿了”;而且,使用对象也不仅局限于男人,对于女人,其丈夫出轨,也可称被“绿”。

五、结语

王国维说,造词之始,“有取诸其物之形者,有取诸其物之色者,有取诸其物之声者,有取诸性习者,有取诸功用者,有取诸相似之他物者”。伴随社会的进步,人们思想认识不断提高,对一个词的意义进行不断地补充和扩展,这就是词义的扩大。“绿”作为一个颜色词,词义是不断发展的。在表达颜色方面,词义扩大,由上古时期的青黄色发展到现在,产生了一系列绿色类别的词。“绿”表示草木茂盛,引申出环保、生机、便捷等意义[13]。这些引申义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产生了许多相关的合成词,也使绿色具有明显的褒义色彩。自唐代产生的“绿”的贬义用法,元代发展出代指妻子出轨之意,在网络时代得到发展,衍生出了动词用法,广泛用于网络环境中。

词义的变化受社会发展的影响。科技的发展、新兴事物的产生带来颜色词的丰富。文化发展和社会心理、意识形态也使颜色词带上了丰富的感情色彩。这多重因素的影响,带来了颜色词的丰富发展。

猜你喜欢

上古词义颜色
《山海经》与上古海洋学知识
“诛”的词义演变及其在古籍中的释义
如何学习掌握古代汉语词义*——何九盈先生《古汉语词义丛谈》评介
上古
西夏语“头项”词义考
任时光荏苒——营上古寨
根据认知语义学浅谈英语单词记忆法
历史感谢发现 上古炎帝陵碑重见天日
特殊颜色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