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城市书房”发展现状调查研究
2020-01-02高佳佳
高佳佳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公共文化服务承担着传承和创新文化的功能,为提升文化自信、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城市的历史文化奠定了城市发展的基调,是其本身独有的特殊优势。2016年,河南省出台了《河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全民阅读的决定》[1],在这个政策的指引下,为了方便公众直接获取文化产品,满足市民的阅读需求,洛阳市建立了以城市书房为导向的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大力推进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一、“城市书房”概念
“城市书房”并不是由国外传入,国外尚且没有“城市书房”,它是浙江省温州市政府向市民征集来的词语[2],目前国内没有具体的定义。总结其他城市的成功案例,从建设主体的角度来看,“城市书房”是图书馆服务的延伸,以传统图书馆管理经验为基础,采用先进设备实现一体化自助服务。它是公共图书馆的一种有益补充,最大特点是24小时无人值守且全年无休,是传统公共图书馆创新发展的结果。
二、洛阳市“城市书房”阶段性成果
(一)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洛阳市政府通过网络、媒体等途径向市民征集“城市书房”的名称,并根据城市特色,将“城市书房”统一命名为“河洛书苑”。每座书房悬挂统一名称标识,形成品牌效应,打造“书香洛阳”的城市名片。在书房的选址上,“城市书房”打破传统图书馆重规模建设的选址模式,依据“市民出行15分钟即可找到最近的城市书房”理念,将其设置于靠近市民生活的区域,如商场、公园、学校周边等人员流动性较大的场所,按照每个行政区8至11座“城市书房”的规划合理建设,在喧闹的城市中开辟一处安静之地陶冶身心,并引进先进设备实现一体化自助借阅。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
“城市书房”积极与河南科技大学、洛阳理工学院等高等院校合作,将每月23日定为活动日,邀请专家学者走进“城市书房”,与读者面对面交流。此外,馆内积极开展“弘扬优秀家风、打造书香家庭”“经典诗词诵读”等活动,使青少年之间分享阅读的乐趣,极大激发了青少年的阅读兴趣,同时吸引越来越多的市民在闲暇之时走进“城市书房”,体验阅读的乐趣。自2017年开放以来,“城市书房”不断开展各种活动,拉近了与市民之间的距离,“全民阅读”的风气逐渐形成。“书香洛阳”和“15分钟阅读文化圈”的文化模式在丰富人们精神文化世界的同时,悄悄地改变着洛阳人的生活。
(三)服务人性化
为了满足上班族对阅读的需求,“城市书房”打破传统图书馆固定的8小时工作时间,每天至少开放12小时,节假日不休息。此外,每逢寒暑假,会尽可能延长服务时间,满足学生读书学习的需求。在室内设计中,以舒适、温馨、安静的设计理念为主,所有书房统一配备空调、饮水机、老花镜等便民设施,在为市民提供贴心服务的同时,满足了读者的基本需求。
(四)多方合作共建
洛阳市政府依据《2018年“全民阅读”活动和“书香洛阳”建设提升工作主要任务责任分解的通知》[3],由市政府牵头,与各级政府、学校、社区等部门协调合作,调动社会各项资源,以直接投入资金、设备、提供场地等方式,推动城区内“城市书房”的建设。它的建立既能满足周边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又能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给合作双方带来双赢的局面。
三、洛阳“城市书房”存在的问题
(一)规划布局较少涉及农村地区
截至2019年9月5日,洛阳市已建成“城市书房”161家,其中城市区90座,而县(市)区仅有71座[4],“城市书房”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着严重的县乡不平衡问题。笔者观察发现,市区北部的县(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整体要比西部、西南部高,这可能是由于北部地区教育发展水平较高,且靠近市区,依托市区经济的辐射作用,使得本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较好,而西部、西南部地区山区较多且离市区较远,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人们对文化服务需求意识不高,导致公共文化服务较为落后。
(二)供需不平衡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主体主要是政府,这就导致了供给的一元主导化现象,即公共文化服务的种类、方式等都是由政府直接决定并统一规划完成,并没有通过调研了解市民的需求,也没有给予市民反映需求的渠道,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市民实际需求之间出现“错位”现象。此外,“城市书房”的选址大多是在人口密集地区,这限制了其建设规模,场馆建设受限制导致馆内藏书数量较少、种类不全,不能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同时,场馆建设规模受到限制,会导致周末和节假日出现一座难求的现象,易造成馆内管理混乱,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
(三)人才队伍单薄
“城市书房”归属洛阳市图书馆管理,组织机构上仍采取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这种方式使得成员之间的沟通大都是单向的,信息传递较慢,管理模式较为刻板,组织灵活性较差。此外,图书馆职员多数为工作经验丰富的老职员,这些职员学历较低,思想保守陈旧,接受新事物能力有限。在吸引人才方面,图书馆的薪资与其他事业单位相比处于较低水平,择业者出于薪资考虑,很少会选择图书馆,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图书馆未来的发展。
四、完善洛阳市“城市书房”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合理规划整体布局
政府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者,应从整体出发,依据城市经济水平、历史文化等特征,进行科学规划,即制定短期、中期、长期规划目标,在整体上引导洛阳市“城市书房”的发展。在选址过程中,“城市书房”应遵循服务均等化的服务原则,转变传统观念,打破固有思维模式,重视农村地区居民的需求,对书房的规划布局进行整体考量。通过实地调研,建立标准化的选址体系,让“城市书房”的选址有章可循,符合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好完善“15分钟阅读圈”建设。
(二)实现供给与需求相匹配
打破传统观念上“供给轻服务、重物质”的守旧思想和工作人员的“官本位”思想,不断提升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和职业素养,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和满足感。深入市民中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市民的实际需求,依据需求有针对地、合理地提供文化及文化产品服务。构建多元需求表达途径,如听证会、座谈会等,拓宽市民需求表达的途径。积极推进电子政务的发展,在方便民意反映渠道的同时,便于政府更直观地了解居民的需求偏好,从而有针对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三)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长远发展,离不开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要尽快完善人才的选拔、培养和管理机制,形成优秀人才成长的良性机制,通过一系列激励措施,调动其创造性和积极性,使其能全身心投入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加大对优秀人才的引进、补贴和扶持力度,提高其待遇,使他们能自觉为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作贡献。此外,要定期对人才进行培训,创新培训的方式和内容,以提高他们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