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来的“三角”关系
2020-01-02陈香
一、突如其来的“三角”关系
王琳(化名),家中独生女,17 岁,高中一年级学生,身高1.60米左右。性格比较内向,乖巧懂事,成绩中上等,酷爱看书。王琳从小没遇到过挫折,家庭教育以母亲为主。她一直是父母心中的乖女儿、老师眼中的好学生。
一周前,班级里一名男生承认喜欢王琳,另一名喜欢该男生的女生心生嫉妒,在QQ 空间诽谤、羞辱王琳,还鼓动好友转发。王琳否认与男生有特殊关系,觉得受到了侮辱,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感到愤怒、烦躁,上课时注意力不能集中。最近一段时间,她晚上一直做噩梦,惊醒后痛哭。王琳没有告诉家人此事,害怕被责骂,主动寻求心理咨询。
二、认知行为视野下的“三角”关系
1.原因分析。
生物学方面:王琳无重大疾病史及精神疾病家族史。社会学方面:王琳童年期家庭教育较好,无明显的创伤事件。高中阶段学习任务重,突然与同学发生情感纠纷,因为没有类似的经历,她在处理突发负性人际关系方面缺乏应对技巧。心理学方面:王琳在人际交往的认知方面存在不合理信念,认为“我对别人很友善,她为什么要伤害我?”“她这么说我,我怎么去见人?我完了!”她有一定的“完美主义”倾向,为了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委屈求全,内心产生冲突后负性认知爆发,导致情绪、行为失控,明显影响社交和学习。
2.认知疗法。
认知疗法的创始人贝克认为:来访者的“负性自动想法”是一些个人化观念,由于特定刺激诱发特定负性自动想法,从而导致特定的不良情绪反应。在本案例中,可以采用认知疗法帮助王琳识别人际交往中的“负性自动想法”,并对她进行认知重建,最终改善她的人际交往行为和抑郁、焦虑、愤怒等情绪。
三、咨询过程
第一次咨询:建立良好咨访关系。
一个周日下午,王琳走进咨询室:“老师,帮帮我!”眼泪潸然而下。我扶她坐下,用柔和的语气和温暖的目光传递关怀,用倾听、共情等技术让她尽情诉说。我观察到王琳自知力完整,情感、认知与行为协调一致,情绪很低落、焦虑。
第二次咨询:纠正信念修通阶段。
王琳把大量时间花在学习上,缺少与同学之间的互动交流,面对不友好的人际冲突不知所措。她的原有信念是“先完成学业再谈感情”“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我对别人好,人家也应该对我好”“有人污辱我,我受不了,我没脸见人了”。我引导王琳思考,每个人都在关系中成长,在挫折中强大,同学关系是促进成长的催化剂,要学会积极应对。我建议她与对方当面对话,据理力争捍卫自己的声誉,让对方认错。如果对方蛮不讲理,则可采用正念“全盘接受”的方法:自己确实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是由他人的错误造成的,没有必要因为他人的错误惩罚自己。同时针对以上的建议进行模拟行为演示,帮助王琳克服恐惧心理。
王琳常用赠送礼物的方式讨好他人,她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赞扬和尊重,在意他人的评价,经常做委屈自己让对方开心的事。我引导王琳重新认识自我,首先反思自己得不到别人尊重的原因,是否损害他人利益,是否侵犯他人尊严,是否平等交往。其次要大胆向校园言语霸凌说“不”,不能忍气吞声受人欺负。要从自身出发,做一个有主见的人,诚实守信、宽以待人。
第三次咨询:巩固深化教育阶段。
通过社交技能训练提高王琳的人际交往能力,引导她学会使用放松训练、合理宣泄等科学的方法调适不良的情绪体验;学习正念理论,改变能改变的,接受无法改变的;认识到人生中充满苦难和挫折,学会接受它们并当作锻炼的机会。
给王琳布置家庭作业:(1)询问同学自己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如何;(2)通过面对面或书信交流的形式向同学澄清事实。
四、咨询效果
王琳:“以前我很在意别人的感受,经常忽略自己的内心需求。现在我能鼓起勇气做自己,不再一味迁就他人。那个女同学嫉妒我,说话尖酸刻薄,让我感觉丢脸。在我鼓起勇气与她交流事实真相后,她的态度变得好多了。我开始学着与人沟通,不再靠内心活动去猜测他人。以后再遇到类似问题,我会解决得更好,我会变得更坚强。”家人说她最近脸上有笑容了,能按时起居生活,主动与周围人打招呼。老师说她和班级同学的关系比以前和谐多了,不再害羞退缩。同学说以前她只专注在学习上,现在课余时间开始主动找同学聊天,她的朋友变多了。
咨询基本达到预期目标,王琳改变了原有的不合理信念,不但解决了应激创伤,而且学到了处理问题的方法,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学会了如何调整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