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师幼推动效应初探
2020-01-02张晓燕
张晓燕
在同一种状态下,教师的预测与幼儿实际行动之间的落差会产生一种推动力,这种推动力在不同的时间、环境、空间中会产生不同的作用效果。同时,推动力的发起人并不固定,在教师与幼儿之间不断转换。
一、正向推动与逆向推动的互动效应
目前,纯粹以教师主动发起的正向推动的教育形式正在逐渐减弱,由幼儿发起、教师随后介入引导,或纯粹以幼儿发起的逆向推动在活动过程中所占的比重明显上升。
1.内容上凸显动态表征。
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由于以幼儿发起的逆向推动的比重逐渐增加,教学内容在很大程度上不再是可以完全准备、预设以及文本化的,而是跟随幼儿的脚步,依据幼儿的兴趣进行下一步的计划。如在大班开展关于“蜗牛”的主题活动,教师为幼儿提供一些蜗牛的实物、图书、录像等,供他们观察、了解蜗牛的生活环境、饮食习惯等。然而,在活动中教师发现,幼儿对有壳动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原本设计的关于蜗牛的一系列教学内容就缩减了,而关于有壳动物的教学内容不断丰富起来。这对教师而言难度大大提高,教师要在关注幼儿的需求、兴趣点的基础上,结合幼儿的经验和教学内容等重新架构目标。所以,教师要时刻处于准备状态,保持动态变化的心态,在预设和生成中与幼儿共同进步和发展。
2.形式上体现即时生成。
对于幼儿兴趣和需求的关注是对幼儿的尊重,也有助于幼儿发展。在区域活动中,一开始可能会出现幼儿对于活动预估的偏差,如任务少人多或人少任务多而完不成的现象,或是突然改变计划、另觅组织的现象,这就需要教师采用即时生成的方式调整活动。如小班的建构区游戏中,幼儿计划建造一条马路,在使用不同材料“铺路”的过程中,一名幼儿将“垒高”的技能引入,另两名幼儿立刻对这项技能产生很大的兴趣,教师就与这三名幼儿采用即时生成的方式,充分使用该技能将活动开展下去。即时生成的活动方式很受幼儿的欢迎,保护了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让幼儿时刻感受到被关注、被尊重,从而形成一个正强化循环,真正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人。
二、传递推动与靶向推动的叠加效应
有时师幼之间的相互作用会更为直接,包括面对面的靶向推动以及通过同伴而产生的传递推动。这两种推动方式的叠加能使教师的教育作用更加有效和持久。
1.传递作用更显性。
感受过“多米诺”骨牌效应就能够了解,推动力的传递是十分显著的,这样的效应在区域活动中的师幼关系上同样适用。教师与幼儿之间的推动可以扩展为幼儿与幼儿之间的推动。如在美工区,中班幼儿利用近似色进行点彩活动,教师向一个小组内的成员简要介绍了此项技能,让他们了解近似色以及点彩的步骤和顺序,活动非常顺利。第二次区域活动时,教师发现有两名幼儿将昨天讲授的内容一五一十地传递给了新来这个区的幼儿,就像老师一样,甚至对某些关键点的讲解更加到位。这样的活动无论是在情感沟通、技术传递还是成果呈现上,都达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同时,这样的传递让幼儿在自然的交流分享中获得自我认知、自我价值,体验了成就感。
2.靶向指标更明确。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可以采用面向个体和兼顾小组相结合的方式与幼儿进行互动,以个体带动小组,以小组感染个体,从而产生高效价值。如在大班表演区,幼儿选择《三只小猪》的绘本故事开展活动,进行角色扮演。在这一活动中,幼儿对于要做的具体事情无法有条理地进行罗列,教师就需要采用问题式的互动方式帮助幼儿理清思路,这种根据具体目标而采用的靶向互动十分有效。同样,小组中的个体也能够影响和推动整个小组向前发展,实现个人和团体的双赢局面。我们经常会看到,在一个小组中有一个特别优秀的幼儿统领整个小组向着既定的目标前进,他能够影响并引导周围的伙伴共同完成目标,同时也获得了自我成长。
三、直接推动与间接推动的弥散效应
在区域活动中,幼儿的行为是自然的、未经修饰的,所以,通过观察、侧面了解、分析等方式,教师就能准确识别幼儿的行为,科学地判断行为背后的原因和教育价值,通过一定的教育技术和手段实施后续的策略保障。
1.记录推动反思。
在区域活动中,记录表是一个很好的载体。教师可以准备3 种记录表:进区登记表、使用材料记录表、幼儿自由记录表,从不同层面记录和观察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表现。具体做法为:幼儿进入一个区域之后,首先在进区登记表上记录,教师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可以了解幼儿在各区的活动情况,必要时进行平衡干预;幼儿选择材料后,教师在使用材料记录表上做登记,有助于了解幼儿的兴趣取向,为后续材料的提供做参考;幼儿自由记录表是让幼儿用绘画的方式记录游戏内容,教师通过记录表了解幼儿的兴趣点和发展现状。
2.行为推动调整。
在对幼儿进行观察了解后,再确定如何投放材料,切实从幼儿的需求出发,调整教师的行为,为幼儿的可持续学习做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