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网络文化角度看网络文学中的死亡
2020-01-02杨紫钰
◎杨紫钰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46)
随着网络文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影响的人群越来越下沉,作为网络文化主力军之一的网络文学被收进越扎越紧的口袋里。其中,对于部分“死亡”情节的限制是最明显和争议最大的现象。不久前,规模较大的网络文学网站“晋江文学城”的公告中,出现了“请各位作者严格自查作品中是否存在宣扬自杀(包括但不限于直白的描写自杀情节等)”的内容。诞生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中国网络文学,也发展出了拥有网络文化特色的死亡叙写。如果从网络文化为切入点进行探究,则不难发现网络文学中的死亡情节具有的特点,以及出现所谓“限制死亡”现象的原因。
一、从网络文化主客体角度
虽然随着网络的普及,年龄已经不再是网民身份的判定标准,但是不可否认,当今主流网络文化的主体和客体仍然是青年群体。处于精神迅速发育阶段的他们,既对自己的年龄层次与限制有着清醒的认知,甚至会将此作为自嘲和所谓“玩梗”的切入点,又在潜意识中表现出强烈的无视和突破这种限制的欲望。投射到网络文学中,就会出现处于较为极端的环境下的死亡情节。
在许多网络文学作品中,都出现过由于“责任”“道义”或是“苍生”而造成的死亡。在作者设置的极端情境即两难情境下,作品中的主角或者正派人物往往会做出更符合大多数人利益的、更贴合大众普遍认同的较高道德标准的选择。这类的死亡描写,通常与恢宏、壮观的大场面同时出现,着重刻画选择前的艰难、选择时的坚定和接受选择结果时的坦然,着力用细腻的心理活动和景物、人物衬托来达成美感、悲剧感。
以上种种特点,反映出青年群体在接受了长期的“无能”标签指责之后,爆发出的想要突破刻板印象,承担责任、得到认可的心理。而由于死亡带有痛苦与终结性,所以通过死亡情节展现出的情感往往是纯粹的、决绝的、不留余地的。大部分青年作家的网络文学作品中,也确实鲜有主角带着无限的憾恨与留恋走向死亡的情节,向死者要么在牺牲自己拯救苍生的幸福感中死去,要么是完成了重要的使命、保护了所爱之人、维护了自己的价值观而没有遗憾地死去。这反过来呼应了青年群体在表达与沉默的矛盾中挣扎的心理现状——在表达欲望如此之强烈的情况下,却只能忍耐到最后以死亡为出口的时刻。
二、从网络文化的传播方式角度
智能手机普及之后,网络文学迎来了爆炸式的发展。在手机上阅读网络文学作品,成为许多人的爱好甚至生活习惯。比较明显地,手机阅读具有碎片化、及时性和消遣性的特征。而主要通过手机阅读这一载体与人们见面的网络文学作品,也发展出了适应它的特性。
首先,对主角怀有恶意的反派角色们,通常会以“大快人心”的方式死去。单纯与主角构成竞争关系,有自己的家产、事业等的“对手”,其死亡描写大多发生在激烈的战斗场面中,死亡还会赢得主角的一些怜惜或是敬佩。而用心险恶、诡计多端,多次加害于主角的角色,其死亡多半是“飞来横祸”的类型。这样的特点可以使人们在承受了巨大的生活压力之后,在精神层面上得到一定的释放,在生活的缝隙中得到一次喘息的机会。偏爱这种类型死亡描写的文章,之所以可以被粗略地划归为“大女主爽文”或者“大男主爽文”,就是因为主角杀伐果断的性格和使所有恶都得到严惩的行为让读者体验到了心理上的舒畅。
其次,所有人物的死亡都有突发性与预谋性并存的特征。这个人物也许在上一章节中还飞扬跋扈,行事十分恣意妄为,但在这一章节中就一命呜呼,从主角的世界中彻底消散。但是,所有人物的死亡都有迹可循;网文作者没有胆量用毫无征兆的死亡来挑战自己的读者喜爱度和口碑。由于边写边发表的特殊写作模式和网络时代作者与读者零距离互动的可能,读者意愿对网络文学作品中的情节走向和人物刻画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读者一旦发现预料之外的人物死亡,极有可能结束自己对此文章的阅读,也就是作者们不愿意看到的“弃文”。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网文作者一般会在保证角色死亡预谋性的基础上再完成突发性的艺术感。
最后,类似大学中一门课程期末考试结束即结束此课程学习的模式,网络文学作品中的死亡情节也呈现出了这样的特点。反派、敌人依次出现,除了最终的“大Boss”需要贯穿全文以外,先出现的先死亡,后出现的后死亡。已经死亡的角色,会随着文章的章节更新而被读者渐渐遗忘,呈现为一种线性的消散。
三、从网络文化的影响角度
虽然许多网文作者都会在自己作品的介绍中写好各种各样的可能存在的“雷点”和标签,意在提醒不喜欢这些点的读者不要看,但是这不代表百分之百的、固若金汤的负能量屏蔽。我们没有办法确定屏幕前的读者处于什么年龄层次、拥有什么样的精神和心理健康状况,读者自认为的“我可以接受这样的情节”是不是真实的“可以完全接受”。并且,一旦接触,影响就会产生。“可以完全接受”的人,又能在多大程度上感受并区分开这篇文章带给自己的正影响与负影响,又如何预料自己接受负影响之后产生的变化呢?
网络文学,拥有巨大的影响力。以网络文学作品《择天记》为例,该小说连载至2018年,已经点击量破亿,获得342万总推荐和509万收藏。那么,像这类大IP中出现的死亡情节,就会对读者产生一定程度的心理导向。因此,网络文学中的死亡情节,一般带有玄幻、传奇的非真实属性,避免因可操作性过强的死亡描写而对现实社会造成危害。关于颇有争议的自杀情节,网文中的叙写大多聚焦在自杀主人公的心理描写上,强调人物性格和遭遇,推动情节发展;基本上不存在人物为了自杀而自杀,在小说中未产生推动情节或者渲染主题的作用的情况,明显流露出自杀快感的也少之又少。
所以,从网络文化的影响角度来看,网络文学中的死亡情节是具有较弱的现实性和可操作性的。
传统文学中,死亡情节只需要为作品本身服务,读者的解读、感受与反馈是下一个阶段的事情,对创作中的作者没有太大的影响。而网络文学的功能之一即服务读者、适应读者,其死亡情节的安排是需要将读者的感受和对读者可能产生的影响放在第一位考虑的。这就要求,在网络文化主体出现异化倾向的当今文化环境下,网络文学的创作者们既要保持与读者的紧密联系,满足读者的合理需求,又能保持一定的创作独立性和价值观正确,有序地对网络文学中的死亡情节进行扬弃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