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我们这样办老年大学

2020-01-02包海燕

老年教育(老年大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专家基地服务

□包海燕 杜 林

1986年,专为老年朋友开办的山城老年大学,在重庆市渝中半岛诞生。34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关怀支持下,学校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现有校本部、泰安和名仕城3处校区,校舍面积1万余平方米,常年开设12类专业,211个班级,年在校学员1.5万人次。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学校秉承“创美好教育,享美好生活;育银龄英才,助银发奉献”的办学理念,用高远的精神文化、厚重的校园文化、丰富的课堂文化和严谨的管理文化,把学校打造成老年朋友乐学乐为、余热闪光的沃土。先后荣获“全国示范老年大学”“全国敬老文明号”“全国远程教育示范区”“重庆市文明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被誉为“如家的校园”“不一样的老年大学”。

不一样的师资队伍

办好老年大学,必须有一支素质高、有活力、较稳定的师资队伍。目前,多种原因造成老年大学师资队伍流动性大、结构失衡。学校采取系列措施,致力于培育“不一样的师资队伍”,促进了老年大学持续、健康发展。

一、不拘一格选人才。我们整合市区各级各类学校的优质教师资源,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储备库,随时随需聘请他们到校兼课。此外,我们广纳社会贤才、能工巧匠,只要有专业特长、实践经验,经过严格考核、符合任职条件,即聘为专兼职教师。

学校打造的“重庆市专家服务基地”也为选聘老年教育教师开辟了新渠道。基地联结着辖区高校、科研单位、培训机构等,专家云集、人才齐备,为老年大学优质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稳定队伍出新举。为稳定教师队伍,学校创新了教师成长保障机制:

思想引领,政治培养。学校加强意识形态教育,努力提升教职工的思想觉悟水平,着力培养积极上进、靠拢组织的教职工入党。目前有“85后”中共党员2名、“90后”中共党员1名,发展对象1名,入党积极分子2名。

多元激励,凝聚人心。有效的激励可以激发教职工的进取精神和奉献热情,为此,学校采取多元化激励手段。除每年开展校级荣誉表彰外,还积极推荐佼佼者参加多个级别的“评优”。近年来,有多名教师荣获“区级优秀教师、优秀共青团员”等荣誉称号,青年教师的智能手机课程荣获全市六大特色创新课程。

由于体制原因,学校聘用制和事业编制教师并存。为缓解体制内外待遇差异带来的矛盾,我们对教师实行同工同酬的薪酬制度。平等的待遇不仅保障了青年教师的生活需要,也激发了他们强烈的归属感和工作积极性。

促进专业成长,引领职业发展。长期以来,老年教育职称评审序列缺失,从事老年教育的中青年教师职业成长受限。通过多年努力,经重庆市职称改革办公室批准,全市老年教育学校教师中级、副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先后成立,均挂靠在我校,由我校进行日常管理,负责受理全市老年教育学校(机构)教师各级职称的申报评审工作。这一实践填补了国家教育职称评审序列的空白,从事老年教育的教师职业发展通道被打通,他们与中小学校、高校教师一样获得了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的机会,促进了老年教育教师职业化、专业化发展。

三、年轻化激发活力。为让老年大学更富朝气和活力,学校招聘普通高校、海外艺术院校、西部志愿者等素质高、专业精、能力强的本科生、研究生到校任教;创建了大学生实践基地,吸引有志从事老年教育的大学生到校开展就业实习、留校任教,教师队伍日益年轻化。目前,全校“85后”教师占80%以上,研究生学历达40%。学校还鼓励青年教师走上管理岗位,以年轻人的新思想、新担当来实现老年大学的新作为。学校现有2名“90后”青年教师担任学校领导职务,多名青年教师担任中层干部。年轻人的蓬勃朝气给老年大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不一样的教学课程

课程是老年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学员报班情况、出勤率是办学成效的明显标志。我校环境优美、师资优秀,更有极富吸引力的“不一样的教学课程”。

一、以需开课显成效。学校遵循以需定教原则,课程开设注重与时俱进。经深入调研,决定在适时更新传统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开发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新课程,开办了智能手机、手机摄影、电脑绘画、色空鼓、烘焙等特色课程,提升了老年学员的生活品位。

为满足不同层次学员的需要,学校设置了分层分级的课程体系,开设了普通、中级、提高、研修班(考试入学)等,真正做到了“民有所需,我有所应”。

二、精心打造出品质。“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当代中国人普遍追求生活精细。适应这一需求,我校进行了课程教学新的改革尝试:

首先是开设精品班,精准提升老年学员的技能素养。自2014年起,学校利用寒暑假开设了器乐、声乐、舞蹈等精品班,强化学员技能技巧训练,使不少学员接近专业水平;举办茶艺、插花、烘焙、素描、水粉等精品班,提升学员生活品质。

其次是以不一样的教学理念,建设优质优品高效课堂。学校教师秉持“敬业、奉献、担当、创新”精神,以“精细、精心、精致、精巧”为目标实施教学。学校每周固定时间开展教研活动,用“四精”对照评议;定期举办教学公开展示活动,近年来,多次承办市级示范课活动,每次均有数十位专家、教师前来听课、评课。其中,市级钢琴、声乐示范课,色空鼓公开课,得到专家、教师的高度评价,一致认为,教师备课精细、上课精心、内容精致、设计精巧,具有科学性、示范性和引领性。

三、智慧校园启新篇。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远程学习、移动学习不仅是一种新的教育模式,更能突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弘扬教育个性。学校深化5G智慧校园建设,逐步实行管理、教学、督查、安保“智慧化”,成为全国首批、重庆市首家老年大学5G智慧校园建设学校,实现了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优化,开启了区域老年教育的网络新时代。

学校开辟远程教学平台,建设线上课程超市,现有线上课程门类10余个,教学视频10余万集,丰富多彩的在线课程深受学员欢迎。微信公众号的“山城学堂”搭建空中课堂,接入全国“网上老年大学”,帮助学员“随时随地随需”学习,时时处处人人的终身学习愿景得以实现,老年人的受教育权益得到保障。

依托远程教学平台,学校还在全市率先开启“老年大学远程教育+社区教学”新模式,大力推进社区老年教育智慧化,缓解老年教育资源的供需矛盾。其中声乐、普通话、绘画等智慧化课程已成为学制班级,和学校班级同开同管理,每学期受益学员达2000余人次。其中归元寺社区教学点,2019年11月被评为全国老年远程教育优秀学习点。

不一样的专家服务基地

渝中区从2014年开启专家服务基地创建工作,2019年获准成为重庆市第三批专家服务基地,设在我校。我们以“追求品质,建设不一样的专家服务基地”为目标,突出特色、创新有为,六年践行、成效显著。

一、聚才建库,增强实力。充分利用学校人才荟萃、联系广泛的优势,广纳术业有专攻、社会口碑好、思想品德端正、符合国家《专家服务基地管理办法》要求的社会贤才,基地汇聚了一大批各级各类专家,建立了含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一级演员、高校教授、研究员、特级教师、中西名医、书画器乐名家等在内的“专家资源库”,为贡献社会聚智添力。

本着“专家服务,服务专家”的理念,基地特别注重既为专家提供社会需求信息,引导专家服务,又助力专家的学习考察,提升专家服务水平。

二、应时所需,开展服务。根据基层工作需要及专家资源库的资源优势,开展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专家服务活动。组织基地专家和专业教师,开办“梦想课堂”,帮助辖区爱好音乐、舞蹈的流动儿童圆艺术学习之梦;遴选专家服务基地的研究员、特级教师指导区教委开展“青少年共育规律研究”;组织离退休老干部、老专家走进社区、学校,开展科普宣讲、义诊义演、结对帮扶等活动,讲述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好声音。一场场专家服务活动带动了技术、智力、信息等要素向基层流动,及时满足了基层需要。

三、突出特色,创新拓展。利用专家服务基地建在我校的优势,助力区域老年教育再上新台阶。

采取“一对一,一对N”方式,专家引领老年教育教师新秀不断成长;邀请有关专家组成重庆市老年教育机构教师中级、副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开展职评工作,稳定和发展老年教育工作者队伍。

特聘行业专家到校开设古琴、茶艺、插花、烘焙等特色课程,实行“传授技艺”与“培养情怀”结合,培育“高格老人”。如古琴班,执教专家把古琴弹奏与经典古诗文吟诵结合起来,深受欢迎。

帮助身体好、精力充沛、有技能的学员,继续参与社会事业,服务社会。经过学校的精心培育,不少学员在有关单位和社区建设上发挥了突出作用。如,舞蹈班、声乐班学员,积极参与社区演出,辅导居民提升文艺修养;书画班、摄影班学员,用画笔、相机创作了大量歌颂新中国成立7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重庆直辖20周年的作品,为建设“美丽山城,魅力渝中”发挥余热。

2020年,学校将按照国家要求、社会需求、事业追求,继续发力奔跑,推进“学校品牌化,课程精品化,教师专业化,服务最优化”建设,并结合“专家服务基地”工作推进,建立名师工作室、名师课堂,扩大专家服务领域,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让“不一样的学校”更具特色,更有活力,奉献更大。

猜你喜欢

专家基地服务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致谢审稿专家
我的基地我的连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请叫我专家
采掘服务个股表现
专家面对面
读者反馈 订阅服务
服务与咨询
专家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