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视艺术代际接受焦虑与破解的可能性路径

2020-01-02

文化学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亲代子代代际

徐 志

数字化的加速流动,使人类话语体系的更迭能力进一步强化,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不断涌现出新的话语形式并激发出新的文化系统变革。子代与亲代在接受方面的差异正一步步地拉开二者间的距离。双方相对,“不知其所云”。

一、焦虑:“信息沟”引发的代际疏离

信息接受的不对称是“信息沟”横亘在子代和亲代之间主要原因,这也是引发影视艺术代际接受焦虑的导火索。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必然要将代际互动引向远距低效的状况中。焦虑以螺旋式的样态渐次加深,代际间的情感疏离被卷入了不知穷尽的漩涡之中。

(一)话语体系的低重合度:焦虑的发端

子代在逐步深入的社会交往中,旺盛的上升需求促使其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并以此融入所处的社会环境中。为此,子代需要努力拓宽已有的认知边界,尝试积极接受由迭代而形成的新的话语体系。他们往往能够持续性地调整和适应可能出现的变化,直至完全达成其最终目的。相比之下,亲代已经经历了上升过程,对快速融入社会环境这一需求要求得不再迫切,并逐步陷入停滞。亲代固守着已有的话语体系,受其生理与心理等多方面的影响,已经无法及时接受迭代后的话语体系,这就导致双方话语体系重合度降低。

资本运作下的影视艺术市场充满了利益的争斗,市场效益高于社会效益,这无异于使本不明朗的困境火上浇油。在利益主导的环境中,产品的主体目标受众瞄准处于社会中坚力量的子代群体,为迎合其喜好,在话语建构上也将引入迭代后的新体系。长此以往,“信息沟”不断加深,影视艺术不再能够担负起促成家庭互动、沟通代际的桥梁纽带作用,在子代与亲代话语体系重合度本就不高的境况中,双方平等有效互动诉求的达成变得愈发艰难。

(二)新生内容的意义误读:焦虑的加深

新的话语形式衍生出规模庞大的新生内容。这其中,一部分是随着社会发展而新近出现的,是对现有“所知域”的补充;另一部分是话语体系在迭代的过程中经过进化而产生的新的“所指”,即在现有“所知域”的范围内,通过丰富含义等途径,例如“旧词新义”,实现话语体系的更新。需要注意的是,经过迭代,很多话语对应的“所指”与原先的“所指”已经相去甚远,甚至彼此对立。

在现实中,新生内容大多具有一定的时代属性,有的内容受制于迭代迅猛而尚未能够被纳入官方话语体系的影响范围,无法通过亲代主要依赖的传统媒介进行广泛传播并促成接受,转而将传播主力投向以广大子代为接受主体的新媒体渠道[1]。由此,亲代无法达成话语体系的更新,仍旧怀抱着原有的已经被更迭的体系。受市场等外部条件的影响,影视艺术在话语体系建构中,不可避免地需要吸收新生内容,这当中就包含了“所指”改变的状况。亲代在接受过程中,无法领会或“曲解”了其“本意所指”,导致意义误读并加深了接受的焦虑。

(三)情感泛化的极化偏误:焦虑的根源

在家庭关系不断被重视的今天,多样化的新型家庭模式开始流入并受到关注。这类家庭重视子代同亲代的密切沟通并主张以朋辈形式交流相处。但在受传统观念深刻影响的中国,破除保守的家庭观念仍旧要走一条艰难的路。中国式的传统家庭关系多以亲代或子代的某一方为中心,并以其意志为转移。这种情感泛化的极端偏误或许就是导致代际接受焦虑的根源。

新型家庭模式中,子代同亲代的关系处于一种平衡状态,他们重视有效沟通,能够主动分享自己社会交往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彼此间信息交互是有所保障的。与此相对,传统家庭关系的平衡性维持则显得并不容易,双方间的关系处在长久的不对等之中。加之子代随着社会交往的不断深入,其话语体系的更迭和交往行为的拓展会构成巨大的沟通障碍,致使其与亲代无法寻求和达成交流上的和谐,这将促使其排斥甚至拒绝进行有效的沟通,进而导致双方的前路愈加艰难。二者间的关系会被不停地拉扯,本就横亘在他们中间的“信息沟”更加难以弥合,并会有不断加深的趋势。

二、文化反哺:破解“焦虑”的可能性路径

文化反哺的形成根基源于当下这个迅猛发展的文化变迁时代,话语体系的更迭乃至文化系统的变革都在极速推进并反作用于人类的社会交往实践。亲代的认知体系受多方面因素制约,已经无法凭借其自身力量自如地融入当代话语体系和文化系统中。这时,子代的文化反哺便可以大显身手了[2]。

(一)代际沟通的平等有效:文化反哺的前提

实现文化反哺,首先需要破除因情感泛化的极化偏误而导致的代际沟通问题。传统家庭关系中,受家庭地位等因素的影响,沟通的平等性无法得到保证,其中一方受制于此而或将长期压抑,无法得到充分表达。这种压抑经过一定“量”的积累后,将产生“质”的改变,即选择减弱直至停止发声。这种形态下的所谓“沟通”已经丧失其功能意义,有效性更是无从谈起。

文化反哺意味着二者中某一方的权威地位已不复存在,双方需要打破隔阂,努力尝试接纳对方的话语体系。由亲代占据权威地位的“包办”型家庭中,子代的表达往往会被抑制,这将导致他们逐步走向沉默。破解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亲代要真正认识到自身话语地位的衰落,积极鼓励并耐心倾听子代进行的文化传导,积极吸纳新动态新变化。由子代占据权威地位的“溺爱”型家庭中,亲代的表达往往被忽视甚至湮没,子代无法准确获知亲代的真实需求。这时,子代需要更加细致地关注亲代的诉求,掌握他们的处境,给予他们关心和关怀,重视他们的文化需要。借助影视艺术产品的共时体验等形式,子代同亲代可以进行深入的代际沟通,并以此推进文化反哺的实现。

(二)话语体系的桎梏突破:文化反哺的要义

子代同亲代双方的分歧在于二者话语体系的低重合度和由此催生出的意义误读。话语体系的迭代使得子代和亲代拥有全然不同的“所知域”,理解和认知行为的指向并不统一,而这正是文化反哺期望解决的问题。

通过文化反哺,亲代可以借由子代的帮助,补充其因自身条件限制而无法获得的迭代后的新“所知域”,并以此为契机更新已有的文化认知系统,重新建构符合时代特征的话语体系,自如地融入变革后的文化语境中,使双方能够达成统一的认知指向。这时,双方在影视艺术接受过程中因意义误读产生的问题随即被破解,二者能够实现相对一致的意义解读,并就此展开新的认知探讨,形成和谐的代际互动,进而破解代际接受焦虑的问题。

(三)弥合差异的文化协商:文化反哺的归宿

文化反哺的最终目的是推动不同话语体系和认知境况中的子代和亲代双方实现文化协商并达成和解,以弥合因代际接受焦虑而引发的家庭关系创伤。子代同亲代在影视艺术接受上表现的种种相悖之处,主要源于所处文化语境的不同,二者都无法准确把握对方的意义解读,在经历一定量的积累后,转而产生分歧并走向激化。通过文化反哺,“所知域”得到丰富和完善,这为双方构建起文化协商的平台。经过这一过程,二者可以在尚有异义的意义解读上达成共识,并以此为基础增加话语体系的重合度,获得可以共享的“释义词典”,进而逐步弥合横亘在双方中间的“信息沟”[3]。这些都将改善家庭关系,有效推动作为家庭互动介质的影视艺术在代际间的充分流动与接受。只有双方充分理解和领会对方的释义构想,差异才可能被弥合,沟通才能够提质升级并朝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如此,一系列可能引发的问题被有效规避,影视艺术代际接受焦虑的问题得以破解。

三、结语

代际接受焦虑是极速发展的当代社会和全面到来的文化变迁时代共同作用下的产物,是当代人在社会交往时不可规避的一种症候。影视艺术伴随着大众文化的逐步兴起和大众传媒的蓬勃发展得以“飞入寻常百姓家”,它在一定意义上以一种家庭互动介质的形式存在,是促成家庭成员共同行为的“催化剂”。但现实生活中,受客观实际等多重因素制约,子代同亲代无法与社会文化系统变革的进程保持同速并行,双方存在认知能力的时间差。文化反哺试图借助子代在技术水平与接受能力等方面的优势,推动文化协商,缩短直至消除时间差,突破双方话语体系的桎梏,帮助亲代完成广泛的文化吸收,并以此为基础实现双方差异的弥合,以此达成破解“焦虑”的最终目的。

猜你喜欢

亲代子代代际
乡土社会中家庭权力的转移
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这里为什么叫1933?”——铜川“红色基因”代际传承
“望子成龙”不如“望己成龙”
论人权的代际划分
家族企业代际传承中的权力过渡与绩效影响
火力楠优树子代测定与早期选择
24年生马尾松种子园自由授粉子代测定及家系选择
杉木全同胞子代遗传测定与优良种质选择
火力楠子代遗传变异分析及优良家系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