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复调理论视角下马克·吐温小说《亚当夏娃日记》中的叙事研究

2020-01-02

文化学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夏娃亚当吐温

王 娟

马克·吐温是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在4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他共写了十多部长篇小说,几十部短篇小说,作品以幽默、讽刺而著称。其中,他的晚年作品《亚当夏娃日记》以其独特的日记体风格及幽默、充满温情、细致的笔触描绘了人类第一对夫妻亚当和夏娃对自然、生命、爱情的探索,展现出作者心中那片优美和谐、充满爱的伊甸园。这部作品与他的其他作品如《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等相比较鲜为人知,因此国内外对这部作品评论较少,以往评论多集中于分析夏娃的生态女性主义[1]、分析马克·吐温的宗教观[2]、对小说中插图的艺术研究[3]等。在这部作品中,马克·吐温没有采用作者权威式的传统叙事方式写小说,而是运用了独特的叙事艺术——复调理论构建小说。

复调理论是苏联学者巴赫金在研究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基础上创设的概念,借用音乐学术语“复调”来说明小说中的“多声部”现象,概括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诗学特征,以区别单旋律的已定型的欧洲小说模式。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详细系统地阐述了复调小说理论。复调小说是指“多声部性”“全面对话”的小说,具有以下特征:主人公是表现自己观念的独立主体,人物独立的思想观念是艺术描写的主要成分,小说的全面对话性,共时性的横向艺术描写。这些特征形成复调小说真正的独特性。本文运用巴赫金的复调理论分析马克·吐温在小说《亚当夏娃日记》中的叙事艺术,探索作者采用复调叙事理论来写小说的目的及意义,探索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和观点。

一、作者与主人公的关系

巴赫金强调在复调小说中作者与主人公的关系是相互独立、平等的关系。主人公不仅是作家观察世界的客体,也是具有独立自我意识的主体。主人公之间,主人公与作者之间是平等的对话关系[4]。一方面,主人公的意识独立于作者之外,有极大的自由,可以根据所处的生活环境进行思考,按自己的想法去生活,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因此形成了主人公的“独立性、内在的自由和未完成性”[5]。另一方面,由于作者处于主人公的“外位”,即作者能够从外围了解主人公自己都不可能了解的生活事件,因此能将有关主人公的所有事件综合起来,根据自己的艺术构思和审美理想,选择最适当的写作方法及技巧去描写主人公的思想意识,对人物进行性格塑造,实现主人公作为人物主体的完整性。

在马克·吐温的《亚当夏娃日记》中,作者马克·吐温、主人公亚当和夏娃三者相互之间是既相对独立又完全平等的对话关系。

一方面,作者与主人公之间是相对独立的。在小说的叙事结构安排上,小说由亚当日记和夏娃日记平行构成,亚当在日记中记录了亚当眼中的夏娃及世界,而夏娃在日记中记录了夏娃眼中的亚当及世界,两个主人公根据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对对方的言行进行描写,并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记录了自己的思想意识,形成了主人公的“开放性、独立性、未完成性”[6]。由于亚当与夏娃性格不同,亚当日记篇数多但每篇篇幅短;而夏娃日记篇数少但每篇篇幅长,并且修辞手法丰富生动,这便形成两种不相融合的声音。读者能够充分感受到似乎两个性格迥异的主人公是真实存在的,他们亲笔记录着真实的生活,完全感受不到作者权威对主人公的控制和影响,这正是复调小说中作者力图达到的“作者权威缺失”效果,主人公不是作者的传声筒,而是普罗米修斯创造的自由人。

另一方面,作者与主人公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全面对话关系,这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首先,小说的叙事结构体现着作者、亚当、夏娃三者之间平等的互动关系。作者将小说叙事顺序依次安排为30篇亚当日记、9篇夏娃日记、1篇亚当日记补录、2篇夏娃日记、1篇亚当日记。小说以环抱及嵌入的形式来安排亚当夏娃日记,让他们的日记形成相互对话形式,作者有意将亚当日记作为小说开头和结尾,中间环抱着夏娃日记,并在夏娃日记中嵌入一篇亚当日记,示意为亚当在夏娃心中处于中心位置,这样就形成了环抱式的对话结构。作者以这样的叙事结构与两个主人公进行交互式的对话。亚当对夏娃的态度从反感、排斥到接纳、包容,而在夏娃内心深处总有亚当的位置,他们进行着充分的对话交流,达到真正的相互理解,最终实现了两性之间平等、相亲相爱的亲密和谐关系。

其次,基于外位性思想,作者、亚当、夏娃三者在叙事内容上互动对话,以构建人物主体的完整性。外位性是指“作为主体的‘我’能够看到他人无法看到的、有关他人的外在方面。同样,他人也能够看到‘我’无法看到的有关‘我’的外在方面,任何人都无法认识完整意义上的自我。完整的自我是由‘我’自身以及他人眼中之‘我’共同组成的”[7]。在小说中,亚当心目中的自己和夏娃眼中的亚当才是完整的亚当,而夏娃心目中的自己和亚当眼中的夏娃共同构建出完整意义上的夏娃。因此,作者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情节发展与叙事内容,让有些事件呈共时性,而有些事件是呈互补性。夏娃日记中记录了她探索世界及追求爱情过程中的自我意识,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夏娃是一位聪明勇敢的女性及贤惠的妻子,但作为人类的第一位母亲,她又是如何抚育孩子的呢?这个问题在夏娃日记中没有记录,但在亚当日记中可以得到回答:“她把它抱在怀里,一抱就是半夜,她轻轻拍打那鱼(孩子)的背,嘴里发出柔和的声音来安抚它,表露出的悲伤和关切真是无微不至。”[8]在亚当的眼中,夏娃是一位母爱满满的母亲。将夏娃对自身的认识以及亚当眼中的夏娃综合起来就构成了完整的夏娃,得到了夏娃的完整性——一位聪明勇敢的贤妻良母。由于作者处于主人公的外位,能够察觉到主人公所无法察觉的事,如夏娃如何养育该隐,只有亚当在日记中详细记载,而夏娃如何发现火,只有夏娃进行记载,以这样的形式参与主人公的对话,构建出主人公作为人物主体的完整性。

再次,作者还可以以插笔的形式参与主人公的对话。在小说中,作者将亚当日记补录嵌入夏娃日记中,亚当记录了夏娃与大自然的动物、植物亲密相处,到处都能发现大自然的美。在她的感染下,亚当也能发现夏娃的美。作者在此借亚当的笔描写了夏娃的外貌、行为举止,表达男性对女性美的欣赏和赞美。这篇亚当日记补录的写作风格与亚当之前的日记完全不同,不再是之前简短的篇幅、单调的词语,而是辞藻丰富、语言规范、优美流畅,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让读者感到亚当充满了生活热情、学会爱和被爱,体现了亚当对夏娃的爱。作者的隐而不露,抒发己见,让读者感受到他对女性的尊重、赞扬。因此,作者、亚当、夏娃三者之间呈现出既独立又平等的对话关系及相互作用。

二、亚当和夏娃的意识

在复调小说中,作者不再对人物进行客观性特征的描写,没有传统的工笔肖像描写及社会环境描写,而主要展现那些具有同等价值的不同主人公的独立意识,因此独立的思想观念成了艺术描写的主要成分[9]。主人公的意识成为主体意识,而作家的意识变为客体意识,这种意识的双向对流使读者在读小说的时候明显感到主人公的主体意识大大增强,好像是主人公在叙述自己的故事。而这些主人公大都是些“思想式”的人物,作为观察世界的主体,他们思考并回答着“现实世界对他们是什么”[10]的问题。在《亚当夏娃日记》中,亚当和夏娃的叙事声音形成了两个声部的对话以推进小说情节的发展。作者让主人公亚当、夏娃有独立的自我意识,叙述人物自己内心的声音,将主人公真实的内心世界展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跟随着亚当夏娃独立的意识一起探索世界、认知世界,感受他们爱情的酸甜苦辣。

(一)亚当对世界及爱的认知

当亚当刚开始认知世界时,他是以一个实用主义者的思维去感知及探索世界,世界对他而言就在于有用性。他对大自然的美景及身边美丽的事物丝毫不感兴趣,将时间花在计算园内财产等具有实际价值的事务上。对于给动物命名这件事不关心,一是觉得没有必要取名,是“费力不讨好”[11]的事,二是不想在这些无太大意义的事情上花心思。当他不太赞同夏娃取好的名字时,也不想为这种事烦恼,因为“对我毫无好处”[12]。他勤勤恳恳地建造小屋来避雨,因为这是有关生存、具有实用价值的事情。但从亚当和夏娃成家以后,他开始懂得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对不具备生活实用性的事物有了很大的好奇心。他对他的第一个儿子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分析,想对它进行实验。当它躺着的时候,他认为它是鱼;当它能爬的时候,他认定它是袋鼠;当它能走的时候,他认为它是一只熊;之后,他知道了它不是“它”,而是“他”,是他的儿子。亚当记录的思想意识体现了他对世界、对人的认知过程,回答了世界对亚当是什么的问题。

亚当对于夏娃的认知也经历了一个变化的、动态的过程。首先,“它”是披着长发的新造物,总是抢在亚当前给事物取名,爱唠叨、爱哭,“水从它那用来观看事物的两个小孔流了出来”[13]。当知道她的名字叫“夏娃”时,“它”成了“她”。当他想方设法躲避她时,她总能找到他,他总逃不开、甩不掉她。但随着两人的相处,他开始懂得欣赏夏娃的美,觉得她是最好的伴侣,即使失去了伊甸园,他们的生活也过得幸福快乐。他对星期日的认知也发生了变化。开始时,他总觉得星期日是最无聊、最累的一天,他总用最简短的话记录着:“这一天总算打发过去。”[14]但自从有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后,他开始喜欢星期日,他看着夏娃逗孩子,“让那鱼(孩子)在身上翻滚,用傻里傻气的声音去取悦它,假装着要咬它的爪子,把那鱼逗得发笑”[15],沉醉在这样温馨的家庭生活画面中。“以往的星期日无聊得难以打发,可现在却盼望着星期日快来。”[16]夏娃去世后,亚当在她坟前悲伤地思念着她:“她出现在哪儿,哪儿就是伊甸园。”[17]

在亚当和夏娃生活在一起后,亚当的世界观和爱情观发生了质的变化。他从一个对无关之事冷漠之、对麻烦之事逃避之、主动与别人划清生活界线、不知道泪水为何物、只在乎实用性的造物变成了懂得爱、懂得生活、懂得星期日意义的有情感的男人。

(二)夏娃对世界及爱的认知

夏娃刚来到世上时,她觉得她是一个实验品,不知道被创造出来的意义,于是她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开始探索世界。她观察着星星的美,为了追逐星星,不惜走很远的路。她对给动物命名充满了灵感,“我一眼看见某一动物,就知道它该叫什么”[18]。她把水中自己的倒影认为是一个好闺蜜,向她倾诉着她的喜怒哀乐。她发现了火,一方面她觉得火是有用的,“烤过的苹果比生苹果更有味道”[19];另一方面,她感到了火具有令人“畏惧”[20]的力量。她以动物为友,靠着老虎睡觉,骑在老虎、豹子、大象上远行并欣赏风景。为探索新事物以及想明白其中的道理,她整夜未眠,一旦发现真相,就感到兴奋不已。最终夏娃明白了,她的使命就是“为了寻求这个神奇世界上的一切秘密,而且幸福快乐地生活”[21]。

她在爱情中体验着不同的感觉。当她发现另一个实验品(亚当)时,她开始跟随着他并且不停地跟他说话,并用“我们”表达她的友好。当她给渡渡鸟取名、觉得他对自己表现出钦佩时,她感到如此幸福,开始体验到“爱”的感觉。当她被亚当推出他新造的小屋、在雨中站了一夜时,她感到孤独伤心难过,她开始体验“悲哀”的感觉。看到亚当在瀑布上漂流时,她害怕亚当有危险,她感受着“畏惧”的感觉。在失去伊甸园后,她梳理着她爱亚当的原因,不是因为他爱唱歌、聪明、体贴、勤奋、有教养,而是因为他是她的男人。这种爱“绝非是靠推理和统计就能解释清楚的,难以解释,而且没必要解释”[22]。夏娃是一位跟随着自己心意、大胆追求爱情、生活在大自然中、富有灵性的女性。

在小说中,有独立意识、爱思考、爱探索的主人公亚当和夏娃的自我意识成为主体意识,他们深入地思考并详细地记录了在对世界、对爱情等问题进行探索过程中的自我意识,形成了两性平等交流、互相尊重的对话关系。由于主人公亚当和夏娃是观察世界的主体,现实世界成了他们自我意识的成分,这便由传统小说中的主人公“他是谁”的问题,变成复调小说中世界对主人公是什么的问题。主人公周围现实的一切成为他对自身反射的客体,自我意识的对象。由于男性与女性的差异,亚当和夏娃对世界的认知及探索方式是不同的,但是都经历着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体现着复调小说的辩证性与事物发展的规律性。作者马克·吐温在小说中没有像传统小说那样发展情节、描写人物形象,而是以平等视角展现亚当和夏娃的独立意识,通过强烈地展现人物自我意识,极有力地表现了他们的个性特征,塑造了人物性格,创新了小说的描写对象和叙事内容。

三、共时性的横向艺术描写

复调小说中的横向艺术描写是指小说中的一切都存在于同一空间,相互作用,作者把各种矛盾对立的思想集中于同一平面上来描写,而不作纵向顺序的思考和排列,具有共时性特征[23]。

在小说中,两个地位平等的主人公亚当、夏娃的自我意识及他们各自的世界通过“共时性”横向地结合在统一的事件中,但相互间的声音不发生融合。亚当夏娃在日记中所记载的大部分事件是按共时性特点呈现的。如夏娃给渡渡鸟取名的事,夏娃写道:“看到渡渡鸟时,他认为那是野猫——从他的目光我就知道他准这么想。我的语气极其自然、平和,毫不咄咄逼人,我说:‘唔,依我看,没准那是渡渡鸟!’虽然我想他也许有点儿生气,因为我竟然知道,而他一无所知。尽管如此,他对我仍很钦佩。”[24]而亚当写道:“简单是自以为是和愚笨。渡渡鸟!正像我不像渡渡鸟一样,它未必就是渡渡鸟。”[25]作者没按纵向的时间顺序安排事件,没有交代事情发生的原因后果,而是将主人公的自我意识置于横剖面上,以呈现这一瞬间横剖面上纷繁多样的主人公的自我意识,以体现主体意识矛盾性。两个主人公的声音是相互矛盾、不相融合的,揭示着他们意识中对立的两面,夏娃的自信及谦虚,亚当的不服及谦让。又如夏娃看池塘中自己倒影的事,亚当认为“她经常对着水塘照自己,昨天她正照着时掉进去了。她险些被淹死在水中,说那滋味真不好受”[26]。而实事上夏娃把倒影当作自己的好闺蜜,对她倾诉自己的喜怒哀乐,“她是我的安慰,我的避难所——她对我之所以重要就在于此”[27]。亚当对夏娃怪异行为的不解及夏娃渴望友情的心声形成了这一横截面上的两个平等但相互矛盾的声音。

作者使用戏剧对比的形式将主人公对同一事件的不同观察结果及思想意识组织在同一个瞬间,让亚当夏娃的意识呈多元化及同时并存的特点,不再是传统叙事的单声部独唱,让读者可以全方位地听到共时的多声部演唱,并形成了一种对话关系,如音乐中的“对位法”,表现为“不同声音各自不同地唱着同一个题目”[28]。因此横向艺术描写是一种创新的小说艺术时空视觉,体现小说艺术时空关系上的新变化,是众多个性鲜明、平等独立的声音交流和争鸣的舞台,使小说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引发读者的共鸣及思考。

四、结语

本文运用巴赫金的复调理论来分析马克·吐温小说《亚当夏娃日记》中的叙事艺术。研究发现,《亚当夏娃日记》是一部典型的复调小说,具有亚当和夏娃的双声部声音,并将“全面对话性”的特点贯穿小说的各个方面。首先,主人公是表现自己观念的独立主体,作者马克·吐温、主人公亚当和夏娃三者相互之间是既相对独立又完全平等的全面对话关系,从而作者安排了平等对称的叙事结构。其次,人物独立的思想观念是艺术描写的主要成分,小说的主旨在于展现亚当和夏娃的独立意识,以他们在对世界、爱情的探索过程中的思想意识作为描写对象及叙事内容,平行、交错地叙述着自己的情感、喜好与体验,形成了两性平等交流、互相尊重的对话形式。最后,小说中运用共时性的横向艺术展现了两个主人公在同一事件中个性鲜明、平等独立的对话声音,形成一种全新的小说叙事时空关系。作者马克·吐温采用独特的复调叙事结构是为了将亚当和夏娃置于平等的地位,歌颂男女平等的爱情,赞扬女性的智慧及独立的个性。主人公的自我意识的强调、横截面式的艺术描写以及作者与主人公的平等关系,形成了复调小说真正的独特性,因此复调艺术对小说的结构、人物塑造、情节推进及叙事语言有最基本的作用;在描写人物意识方面,复调小说比作者权威式的传统小说在一定程度上更具优势及魅力。

猜你喜欢

夏娃亚当吐温
马克·吐温:辣你没商量
愧疚
马克·吐温的孩童时代
亚当·卡罗拉的十大珍藏
四眼
语言层次
亚当·斯密道德理论的核心是什么?——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题解
维密天使助阵夏娃的诱惑“蜕变”大秀
《败仗秘史》与马克·吐温的反战诉求
开车时别发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