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母猪年生产力的主要技术措施
2020-01-02高辉
高 辉
(山东省荣成市俚岛畜牧兽医站,山东 荣成264300)
母猪年生产力是能够直接影响地区养殖场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之一,为了提升母猪的年生产力,工作人员要全面管理母猪养殖的每一个环节,全面优化种猪选择、配种、饲喂、疾病防控等各个环节,构建健全母猪养殖体系,全面提升母猪养殖管理水平,提升母猪的年生产力,为地区养殖场经济效益提升提供有力保障。
1 优选种猪
高质量的种公、种母猪是提升母猪年生产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地区养殖场中,工作人员要结合山东地区的实际情况,引进品种优质、适应力较强的种公猪,同时选择系谱记录中无明显遗传缺陷的种公猪,如隐睾、脐疝等遗传性疾病。若系谱记录中存在这类遗传缺陷记录,其后代会有较大的概率出现同类疾病。在选择种公猪时,工作人员要尽可能选择四肢粗壮、初生体积较大、腮肉较小、臀部丰满的小公猪。在种母猪的选择时,工作人员要选择14个乳头的母猪,以此保证母猪的生育能力能够满足年生产力需求;还要查看母猪的体型特征,避免选择存在瞎乳头的母猪,且保证母猪四肢有力、后背宽大、步伐开阔。此外,工作人员要避免选择产下仔公猪较多的母猪作为种母猪,且控制同胞中的公猪占比小于11%。
2 合理配种
配种是实现母猪年生产力的重要环节之一,若能够保证母猪群胎次结构的合理性,则能够有效实现优化循环,保证种公猪与种母猪之间的比例科学,提升养殖场母猪的年生产力。因此,工作人员要结合养殖场内的母猪、公猪数量情况,定期淘汰成年母猪,及时引进优质的后备母猪,以此实现种猪群胎次结构的优化。举例分析,工作人员可以控制产4胎以上的种母猪数量,保证其数量在猪群总数量的27%~30%,在最大程度上提升养殖场内的母猪年生产力。在配种的过程中,工作人员要关注母猪的生产情况,若后备母猪在上午出现呆立的情况,则在当天下午与第2天上午配种;若经产母猪上午出现呆立的情况,则在第2天上午与下午各配种1次,严格遵循“老配早”“小配晚”的原则。
3 精心饲喂
要想提升养殖场母猪的年生产力,工作人员要加强母猪的饲喂管理。一方面,在后备母猪的饲喂管理中,工作人员要结合母猪的体重情况,合理调整饲喂方式,比如:体重<70 kg的母猪,利用自由采食的方式饲喂,投放粗蛋白质12.9 kg;体重70 kg的母猪,要适当减少喂食,保证母猪的消化能力超过饲喂食物量,且每日投喂食物比重在其体重的2.5%~3%。90 kg的母猪,可利用公猪诱使母猪发情,在母猪发情两次之后可配种;在母猪发情期,工作人员要控制饲料中的粗蛋白质含量超过16%。另一方面,在配种后母猪的饲喂管理中,工作人员要适当饲喂低蛋白质饲料,控制粗蛋白质含量大于13%,同时在母猪饲料中加入维生素A与维生素D,从而提升母猪生产力。
4 适当增产
要想提升养殖场母猪的年生产力,工作人员要合理运用技巧与方法,适当增加母猪单胎次的产仔数量。一方面,工作人员要科学管理养殖场内的种公猪饲料,通过饲喂管理提升种公猪的精液质量与数量,从而增加母猪的单胎产量。在实际过程中,工作人员要控制粗蛋白质含量超过饲料总量的15%,同时控制钙元素、磷元素含量超过饲料总量的0.6%,提升饲料的营养水平,提高能量转化效率。另一方面,工作人员可以适当提前仔猪的断奶时间。一般情况下,在科学饲喂、仔猪生长良好的情况下,工作人员可以在仔猪21日龄时开始断奶,控制断奶时间在28~35 d,在保证仔猪健康成长的基础上调整母猪胎次结构,提高母猪的年生产力。
5 预防疾病
要想提升养殖场母猪的年生产力,工作人员要全面开展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人员要尽可能坚持养殖场内的自主繁育,避免由于外来猪的引进影响母猪的健康情况,造成死胎、畸形胎等情况;同时在引进外来猪时严格排查猪疾病,对猪蓝耳病、猪细小病毒病、猪瘟、布氏杆菌病等进行排查与检疫,在检疫完成之后隔离饲养,同时注射疫苗,之后才可以进行配种。此外,工作人员要重点关注猪的生存环境,通过科学饲喂、定期清理、高效通风、环境消毒、更换食具等不同的方法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保证通风与采光,控制猪舍中的猪比例,从而提升猪免疫力,提高养殖场内的母猪年生产力。
6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地区生猪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如何提升养殖场经济效益是当前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为了进一步提升养殖经济效益,促进养殖产业发展,工作人员从母猪年生产力入手,致力于提升母猪的年生产力。在实际过程中,工作人员要优选种猪、合理配种、精心饲喂、适当增产、预防疾病,将优化管理贯穿于母猪养殖的全过程,以此实现母猪年生产力的提升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