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例蛋鸡传染性鼻炎的分析诊断和防治方案

2020-01-02

饲料博览 2020年9期
关键词:鼻窦病鸡鼻炎

唐 俊

(江苏省泰兴市黄桥畜牧兽医站,江苏 泰兴225411)

鸡传染性鼻炎是困扰养鸡企业多年的常见疾病之一,具有潜伏期短、传播迅速,发病率高、病程长等特点。病变部位主要集中在头部,表现为鼻腔和鼻窦出现急性卡他性炎症,典型症状为流涕、流泪、喷嚏,颜面部肿胀。秋、冬、春三季多发,呈地方性流行或散发。控制不当蛋鸡常出现生长停滞、产蛋量下降、淘汰率增加,给养鸡企业造成的损失较大。因此,重视和防控蛋鸡传染性鼻炎,对蛋鸡养殖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一例蛋鸡传染性鼻炎病例,结合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对该病的诊断和防治对策展开探讨。

1 鸡传染性鼻炎的基本特点

鸡传染性鼻炎是由副鸡禽杆菌感染所致。该病早在1920年见报,1932年分离到活菌并命名,期间一直称之为副鸡嗜血杆菌,2005年被重新命名为副鸡禽杆菌。舍饲蛋鸡春、秋、冬三季发病较多,夏季较少而且病情也较轻。13周龄及以上蛋鸡感染率几乎100%,平均在70%左右。受感染株型毒力和易感鸡群的抵抗力强弱影响,以及病情控制程度,死亡率存在较大差异。幼龄鸡易感,死亡率约在5%~20%;成年蛋鸡呈慢性感染,存活下来的成年鸡死亡率虽然较低,但是产蛋量下降明显,一般在10%~40%,平均在25%左右。

康复后的带菌鸡、隐性感染鸡和慢性病鸡是主要的传染源,经呼吸道、消化道传染。饲养条件不良、生物安全措施落后或有其他疾病应激,也能成为鸡传染性鼻炎发病的重要诱因。如果仅是副鸡禽杆菌单一病菌感染,成年蛋鸡一般只有少数死亡,但是病程较长,延续数周,这期间极易受其他病原菌侵袭造成合并感染,而且用药治疗后,如果不注意改善饲养管理,治愈后的蛋鸡还易复发。

2 病例介绍及初步检验

2018年12月末,黄桥畜牧兽医站接到黄桥镇某蛋鸡养殖企业送来的3只病鸡。据养鸡户陈某介绍,他家养的蛋鸡3 000只正处于下蛋高峰,近2日产蛋量突然下降,而且产蛋鸡群不爱吃食,咳嗽气喘,流鼻涕,有的蛋鸡还打喷嚏,无精打采。

眼观:病鸡2死1活,羽翼散乱,偏瘦不胖。活的病鸡萎靡不振,流清涕,鼻面部轻微肿胀,呼吸有啰音。死的2只蛋鸡,鼻腔周围有粘性分泌物,鼻部、面部及下颌部水肿,呈紫色,呼吸道有分泌物堵塞。

对3只蛋鸡分别剖检,逐一观察,发现总体病变部位都在头面部,尤其是鼻腔和鼻窦,以及眼周、面部皮肤等。3只病鸡的鼻腔和鼻窦均有不同程度的卡他性炎症,黏膜肿胀、充血,被覆大量黏液,味臭。眼下面部组织以及下颌部切开有浆液性胶样物,或有干酪样凝块。眼结膜发炎。

3 诊断分析

取病死鸡鼻腔深部黏液制成涂片,革兰氏染色,镜下观察。如果出现较多的阴性短杆菌或球杆菌,体积在0.4~0.8×10-3μm,具有多形性,呈单个存在或呈短链状排列,两极着色,不形成芽胞,不运动,即可认定为副鸡禽杆菌。

本病与鸡慢性呼吸道病、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等症状相似,都有咳嗽、喷嚏、流涕等症,支原体感染和鸡大肠杆菌病也有眼部肿胀情况出现,所以仅从临床表现上不容易进行区别,确诊需慎重,最直接有效的方法还是应该根据实验室的病原分离鉴定以及血清学诊断进行确诊。

4 鸡传染性鼻炎的防治方案

通过养户口述、临床初检以及诊断分析,确定这是一起蛋鸡传染性鼻炎病例。采用敏感药物拌料或饮水,辅以抗生素控制继发感染,通常能取得显著疗效。

4.1 病鸡隔离、消毒、治疗

一旦确诊,首先要把病鸡隔离,重症淘汰。带毒鸡和病情轻微的蛋鸡集中饲养,选用敏感药物如低肾毒性的氟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药物拌料或饮水,也可用磺胺-6-甲氧嘧啶进行口服,注意药量及时间,一般不超过5 d。对于发病初期的蛋鸡使用效果明显。对于采食较差的鸡群,考虑使用抗生素注射给药,通常也能收到满意效果。常用的抗生素类药物有青霉素、链霉素、红霉素等,使用方法和剂量参照药品标签即可。

4.2 预防措施

经过药物治疗后的蛋鸡表面康复但仍然带毒、排毒,所以对其他健康鸡群是一个威胁,建议将康复鸡及时淘汰。对发生过本病的鸡场,在这个饲养周期结束后清舍,彻底清扫,并用火焰喷灯消毒,再用消毒剂喷洒,最后用福尔马林熏蒸消毒,鸡舍至少要空闲1周以上才可再次启用。

完善各项管理措施,采用自繁自养以及全进全出养殖模式,是预防该病的最好办法。如果发生疫情,早诊断,早治疗,采用抗生素可以改善病情,但是停药后易复发。最好在蛋鸡6~8周龄和开产前肌肉注射鸡传染性鼻炎灭活菌苗进行免疫,每只鸡0.5 mL,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控制该病发生。

猜你喜欢

鼻窦病鸡鼻炎
鸡维生素缺乏症的临床症状与治疗
鼻窦内窥镜在耳鼻喉病变临床诊治中的应用分析
鸡维生素B1缺乏症的诊治分析
远离『鼻炎闹』 静享黄菊之秋
鼻腔、鼻窦神经鞘瘤1例
猪萎缩性鼻炎的防治
中医赶走恼人鼻炎
葱汁治鼻炎
病鸡治疗期饲料调整与控制
病鸡治疗期饲料调整与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