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检疫与防控措施

2020-01-02

饲料博览 2020年9期
关键词:耳病定期致病性

田 野

(绥中县农业事务服务中心,辽宁 绥中125200)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养猪产业链中危害最为严重的一种传染性疾病,由猪繁殖与呼吸道综合征病毒引起。临床典型表现为病猪两耳发绀、出血,呈现蓝紫色。猪群一旦感染就会产生免疫抑制,抵抗力下降,免疫失败,猪场常在菌伺机入侵导致猪群混合感染多种疾病,继发病毒性、细菌性或寄生虫性等各类混感病。因其传染性强、感染率高、迫害率广,各级养殖企业应提高危险防范意识,加强综合防控力度,尽量避免或减少发病。如果是单一病毒感染,会有零星死亡,病死率通常不高,但是康复猪和隐性带菌猪会长期排毒,导致健康猪群逐渐受侵,一旦猪群整体抵抗力下降,就会发生大群染病。通过接种疫苗虽然能起到一定的免疫防控效果,但给各年龄段的生猪带来的危害还是非常严重的,养猪企业常也因此遭受巨大损失。基于此,本文就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发病特点、临床检疫情况进行研究,结合笔者多年从事这方面的工作经验,提出以下几点防控措施,供参考。

1 发病特点

从感染群体上分析,到目前为止,研究人员发现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只在猪群中流行,其他动物群体中暂没发现,人畜间也没有相互感染情况发生。在猪群中,无论猪龄大不、性别以及各品种中都有染病情况发生,而且仔猪和繁殖母猪感染率和死亡率双高,这可能与二者的抵抗能力有关。

感染后病症呈多样性变化,各体间存在较大差异,而且经常伴有合并感染情况,给诊断和防控工作带来一定难度,也给养猪企业造成巨大损失。染病的初生仔猪在出生时到生后几天内死亡,死亡率100%;2~18日龄的仔猪症状很典型,死亡率高达80%;怀孕中后期的母猪早产或流产,后期不孕或产奶量下降;公猪精液质量差,繁殖率低,而且可通过精液传播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

2 临床检疫

在屠宰场接受检疫的多是成年肥育猪,检疫人员可从生猪宰前、宰后鉴定进行初步诊断。

宰前鉴定:生猪若有体温升高,呼吸急促,咳嗽,身体虚弱,后躯无力或不能站立,触之反应迟钝,肉眼可见皮肤发白、发红、耳梢发紫,有的病兆表现在腹部皮下及多数部位呈淡蓝色,或有结膜炎、肺炎和腹泻等情况出现,应属高度疑似感染了猪繁殖与呼吸道综合征病毒。

宰后检疫:典型症状出现在二方面:一是皮下广泛出血。病初可见耳尖、尾与四肢末端、乳头与阴等部皮肤呈蓝紫色,如病程稍长,整个耳朵、颌下、四肢及胸腹下部皮肤均呈紫色。二是有明显肺炎变化。眼观,可见肺脏明显充血膨胀,表面有大小不等的出血,尖叶和心叶有灶状肺泡性肺气肿和淤斑,膈叶间质增宽,水肿,有红褐色淤斑和实变区。肺切面血管断端有凝固不全的血液,支气管断端有少量含泡沫的液体。镜检,可见以多中心性间质性肺炎为特点。病初,炎灶呈卡他性肺炎变化,炎灶肺泡中浸润多量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肺泡与支气管上皮细胞脱落,肺泡隔的增生变化较轻。心脏、肝脏、肾脏、淋巴等一些脏器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充血、肿胀、出血或坏死。如有合并感染会使病情复杂,出现一些病理改变,诊断需慎重,应依靠实验室手段进行确诊。

3 综合防控措施

本病原是猪繁殖与呼吸道综合征病毒,而且存在变异毒株,一旦感染,无需用药,应按照防疫法及《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治技术规范》进行操作,并严格执行。

3.1 消灭病毒源头,净化养殖环境

养猪企业应制定科学的卫生防疫制度,定期对猪舍进行全面的清洁消毒。消毒剂可选用0.5%过氧乙酸或是3%氢氧化钠溶液,2次·d-1喷洒消毒。猪舍内的粪污要及时清理,垫料定期更换,污染物集中消毒后堆积发酵。养猪器具、围栏、墙壁每天二次清洁消毒,不能留有卫生死角。运输车辆及饲养员是消杀的重点,而且使用的消毒剂应定期更换,避免长期使用单一药品而使病毒产生耐药性,进而难以彻底杀灭病毒。

3.2 保持猪舍环境良好,定期接种预防

保持猪舍环境良好,舍内温度应常年适中,春、秋两季应避免舍温忽高忽低。设置合理的通风方式,并经常检查以保证设备正常运转。每年定期2次接种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并及时进行检测,同时结合周围猪场情况,制定有效的防控预案,避免重大疫情发生。平时要保证饲料营养均衡,定期驱虫,有病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争取将疫病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

3.3 重点保护,强化免疫

类似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这类具有很强的传染性疾病,怀孕母猪和初生仔猪应是重点护卫对象,从接产到接种疫苗,都要严格按照卫生防疫章程操作。受威胁猪群全部采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进行紧急强化免疫,并做好疫情监测工作。

猜你喜欢

耳病定期致病性
定期体检
定期体检
定期体检
耳病治鼻,事出有因
为什么鳄鱼要定期换牙
猪蓝耳病的防控
一例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诊治
高致病性蓝耳病的诊断和治疗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防控
PCR-RFLP鉴定常见致病性念珠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