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写作」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2020-01-02江苏省滨海县第一初级中学西湖路分校

作文成功之路(高考冲刺) 2020年10期
关键词:初中生题目初中语文

江苏省滨海县第一初级中学西湖路分校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和人之间的交流模式正在发生显著变化,微博、微信的用户数量激增。“微写作”便是在此种背景下生成的崭新写作模式,微写作的核心在于其本身的“微”,可被理解为微型写作,用精炼的语言描绘场景或者事物。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微写作训练活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积累充足的写作知识,而且还能够增强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促使其形成完整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本文就“微写作”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进行了简要分析与探究。

一、将课文作为起点,展现对课文的理解

课文是教学的重点,更是教师开展写作教学的载体。教师讲解的各种知识均来源于课文,因而教师必须提升对课文的关注力度,将其作为提高学生认知能力以及语文学科素养的支撑。如果要行之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微写作能力,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融入到课文中,利用简单的文字叙写或者表述自己对课文的深层次认识、描绘自己对文章情感的理解,从而逐渐提升写作能力。

例如,在讲解完《济南的冬天》后,教师便可以为学生设置下列微写作题目:“冬天常常是让人‘又爱又恨’的季节,有人认为冬天非常寒冷,也有人认为冬天能看到许多其他季节所无法观察到的别样美,在你心目中的冬天是什么样的?是否和老舍先生笔下的冬天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微写作题目具备很多优点:首先,题目内容和课文内容关联密切,当学生把握了课文的真情实感时,其写作将会相对简单轻松;其次,写作题目极具开放性,学生可以写自己喜欢的冬天,也可以从其他角度着手,写自己不喜欢冬天。于是,他们纷纷将自己视野中的冬天写了出来,有学生写道:“房子上落满雪花,安静地站在瓦砾上;山坡上落满雪花,静静地压在树枝上,太阳悄然升起,宛如丝带般的光芒倾泻在雪地上,耀眼而又美好。”课文是学生进行微写作的开始,同时也是极为重要的支撑工具,当学生对课文有了充分了解之后,便能精准地表达出对某些事物的看法,因而教师有必要利用好语文教材。

二、将生活作为源泉,凸显对生活的热爱

语文学科契合人们的日常生活,没有生活做支撑的语文教学就好像鱼儿失去水的滋润,可以说生活就是语文学习的重要资源宝库。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微写作自然要充分贴合生活实际。初中生拥有自己的生活圈,每天发生的事情都不是固定的,多姿多彩的日常生活组合成庞大的画卷。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将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写入作文,这样一方面提高学生对人生的理解能力,另一方面则可以提升学生写作水平。

例如,在学习《苏州园林》时,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布置如下微作文题目:“周末大家通常都做些什么呢?会不会去公园、去爬山、去野餐呢?如果会,能否将旅途中发生的趣事用简单的文字描绘出来,让大家共同分享你旅途中的快乐。”这种题目对初中生来讲是极为简单的,根本原因在于周末的旅行是生活的组成部分,并且在旅游的途中会遇到许多有趣的事情,如看到美丽的鸽群、秀美的山峦、热情的人等,此类内容均可以成为学生微写作的素材,学生往往也能用简单的语句清晰地描绘出来。如有位学生写道:“暑假,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爬了泰山,在到达山脚下的时候发现有许多年轻人都在买拐杖,我非常奇怪,直到爬了许久之后,我才明白拐杖的重要性,原来不拄拐杖爬泰山竟然会如此劳累。”学生仅仅只用简单的话语便描绘出了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与背景,有效完成了微写作的目标。

三、将网络作为载体,分享对写作的兴趣

初中生非常喜欢互联网,加之微写作的概念本身就来源于互联网,因而将网络作为学生写作的载体极为重要。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安排相应的写作题目,并将其放在网络中,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查看题目并将其上传到网络上,与大家共享。

例如,某位学生在某天吃了自助餐,于是非常高兴地将吃自助餐的情境拍摄下来,并配上以下文字:“超级喜欢吃自助餐,自由并且很开心,想吃什么就能吃什么,同时还能够感悟到诸多饮食文化的差异,看看我今天收获了哪些吧!”学生通过这种方式记录自己的日常生活,与同学分享,教师也可以对学生的写作进行评价,这种教学活动契合学生需求,能有效助力学生成长。

总之,教师在开展写作教学活动时,应该充分契合时代发展,在其中融合微写作元素,以引领学生形成更为良好的写作习惯,使课文、网络以及生活相互融合,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久而久之,势必能够为学生成长奠定下良好的基础。

猜你喜欢

初中生题目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学会思考,尊重每一道题目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唐朝“高考”的诗歌题目
谈初中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
初中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