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探究
2020-01-02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四川广汉 618307)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教师根据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结合一定社会思想品德要求,对大学生施加的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策略。其可以促使大学生产生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并帮助大学生将思想价值观念外化为具体行为,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社会稳定发展奠定基础。这种情况下,在剖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的基础上,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进行适当分析完善,就成为大学教师面临的重要任务。
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应用理论依据
1.1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由马斯洛提出,其将人的需要划分为了安全需要、尊重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生理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五个层次。其中归属与爱的需要主要是个体关于爱情、亲情及友情的需要[1]。
1.2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在长时间发展沉淀过程中形成了完善的教育理论。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主要指存在于系统思想政治教育以外的社会实践活动,且没有受到大学生明确感知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2 基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大学生需求评估
2.1 安全需要
大学生安全需要主要指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社会环境中安全的期望。安全的环境不仅需要保证大学生自身安全,而且需要师生、生生间建立和谐的关系,促使大学生可以安定有序、轻松愉悦的参与学习。
2.2 尊重需要
尊重需要主要指大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获得他人尊重的需要。基于大学生荣誉感、自尊心强的特点,教师应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动为大学生提供发挥特长空间,主动对其进行表扬,充分满足大学生尊重、信任、理解的需要。
2.3 归属与爱的需要
从本质上而言,归属与爱的需要就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主动与大学生沟通,给予其关心爱护。并引导其建立正确的爱情观,满足其对亲情、友谊的需要。
2.4 生理需要
大学生生理需要主要指其基本生活需要,如学校宿舍住宿条件、交通出行条件、饭菜质量、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等。
2.5 自我实现需要
自我实现需要主要是大学生自我意识增强过程中产生的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教师应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社会问题有机结合,给予大学生一定启迪,鼓励大学生积极实践,为其成长为社会所期望的人提供帮助[2]。
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应用现状
信息化时代,多元化信息获取渠道、碎片化信息获取内容,促使大学生在获取思想政治信息方面自主性更强,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内容因其枯燥深奥极易被边缘化。而思想政治教育所传递的价值观念也受到了自媒体网络工具中“意见领袖”观念的较大冲击,不仅对大学生思想认知、价值追求造成了不良影响,而且导致部分大学生出现网络文化“上瘾”情况,对现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应用提出了较大的挑战[3]。
4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应用创新对策
4.1 转变教育观念
从本质上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大学生,促进大学生个性完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首先应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全面贯穿以生为本原则。从大学生心理、生理需要出发,尊重大学生、关爱大学生、理解大学生。进而促使大学生理解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形成现代化、民主、平等师生关系[4]。
其次,根据新时期大学生客观特点,教师应调整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促使其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法律规律、身心发展特点相符合。如在新媒体环境下,教师应辩证的看待新媒体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影响。努力提升自身新媒体素养,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将新媒体基本技巧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如进行Flash 动画制作、制作与近期大学生心理问题相符合的微视频资料等。促使新媒体技术与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有机融合,达到更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最后,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来自不同国家的不同思想理念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因此,为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突破传统教育模式限制,教师应树立全球化观念。积极借鉴其他国家优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并结合本国国情,进行适当改进,以形成不断完善、不断更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为思想政治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驱动力。
4.2 丰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大学生作为社会群体具有特殊性,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快速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我国社会在内、外部均受到了新自由主义、西方腐朽思想、复古思潮、封建迷信等思想的影响,促使大学生价值观念受到了较大的干扰。因此,为了促使我国大学生成长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充分满足大学生自我实现需要,教师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合。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仁义忠孝、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效联系,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提供丰富的资源。
在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搭建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据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主体示范与客体实践结合、课堂教育与社会教育结合的原则,主动与社会人士、大学生沟通合作,全方位部署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首先,教师应立足全民族利益,综合利用新媒体、自媒体等媒介,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力度。并主动向相关部门反映曲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点,避免错误观点对大学生价值理念形成的不利影响。
其次,高校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第一线,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因此,在全面贯彻教育部门下达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应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校风间关系为入手点。从实际入手,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并将教师选派、学生选修有机整合,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充分提升大学生在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自主性[5]。
最后,为了充分满足大学生尊重需要,可以开展以自强不息典型、诚实守信标兵等为主题的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价值观典型实践活动。以线带面,督促大学生将理论知识外化为实践行为,促使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思想道德认识同步提升。
4.3 营造平安和谐的教育氛围
平安和谐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是大学生安全需要满足的主要渠道,因此,教师应主动与校领导沟通,进一步完善校内安全教育管理体系。在维护校园秩序的基础上,每间隔一定时期对校园内基础设施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内设施进行检查,从根本上消除思想政治教育氛围中存在的威胁大学生安全的事物。同时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增设与大学生人身安全、法律风险防控相关的内容,促使大学生可以理解并掌握安全防范基本常识,在面对风险时可以发挥自我防范、自我救助能力。在这个基础上,针对大学生自身存在的安全隐患,教师应结合思想政治课程开展情况,设置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的勤工助学岗位。鼓励贫困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勤工俭学活动,缓解大学生生存压力及心理压力,为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及人生观奠定基础。
安全、和谐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营造不仅需要全体大学生配合,而且需要社会成员努力,因此,教师应利用市场运作的形式。通过新媒体平台,将思想政治教育中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安全法治精神通过小短片的形式展示给区域社会公民。同时在一定视觉、听觉范围内,树立思想道德典型,传递正能量。逐步在区域内掀起一股学习典型、塑造高尚精神的活动,促使大学生可以恰当区分不良思想及正确思想,积极践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社会主义特色社会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保障。
4.4 合理利用信息化技术
信息化技术的合理应用,可以在充分满足大学生尊重需要的同时,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率提升提供依据。因此,教师应根据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交思想倾向,打造学生班级微信群、QQ群[6]。利用微信群或QQ群,对大学生进行管理。同时考虑到班级学生数量较大、大学生心理问题较复杂,教师可以挑选几个思想政治素养较高的学生担任管理员,以便在减轻自身负担的同时,为担任管理员的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特长发挥空间,充分满足其自我实现需要。同时为了促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有序开展,教师可以结合阶段教学需要,在班级内构建学生博客群。鼓励大学生在博客群中自由言论、分享生活或学习感想,逐步形成大学生思政教育新阵地,为社会主义新媒体文件建设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进一步完善提供依据。
5 结语
综上所述,为充分满足大学生安全需要、尊重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生理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应结合现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情况,努力创建一个平安、和谐、尊重的教育氛围。利用信息化技术,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缩短与大学生间距离,潜移默化的引导大学生从低层次需要向更高层次发展,最终为大学生自我化解心理压力、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