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
2020-01-02
(赣州旅游职业学校,江西赣州 341000)
因为旅游产业的高速发展,旅游行业已经成了最大的第三产业,所以对于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旅游专业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市场,在其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对旅游专业人才提出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其中,中职院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对于之前应用的传统培养模式要有所改进,以便对人才的培养更加系统化、现代化,使学生迎合当前旅游行业的发展需求,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1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结合实践调查发展,在当前的各个中职院校当中,对于人才实施的主要培养手段为2+1。详细来说,2+1是学生在院校当中学习两年的基础理论知识,之后走出校园实践学习1年。这样的方式对于人才的培养,尽管应用了理论+实践的形式,但是学生的实习方式简单并且滞后,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被送入到流水线,只是为了完成实习任务,并自身的专业学习并没有较大的关联[1]。
2 旅游服务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2.1 思想观念落后,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当前,中职院校对于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并没有与当前的旅游行业发展相结合,所以,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加之有些内容的设置比较模糊,重复性较强,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有所忽视,所以对于实践课程的设置,并不能对当前的市场需求给予满足,导致对于人才的培养并不全面[2]。
2.2 教学方法滞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
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的结合,是旅游专业教学的根本思想,实践性以及应用性也是该专业的突出特征[3]。目前,很多教师对于教学方法的应用会借助多媒体介绍相关的知识,但是对于情景模拟教学以及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并不多。有些院校的实验室设备没有及时更新,甚至很少使用实验设备,使得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成了形式。很多教学工作都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轻视了学生的能力培养,因此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相脱节的情况普遍存在。
2.3 校企合作发展缓慢,缺乏双赢机制
在问卷调查当中发现,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所学的知识与实际应用存在的差距比较大,有60%的学生认为缺乏工作经验培养。这便说明中职院校对于学生的培养与行业的需求并不相符,存在的差异性比较大。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便是校企合作发展非常缓慢,学生在企业当中的实习不够深入,工学结合并不彻底,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没有实现双赢的目标,使得人才的培养与社会的发展需求并不相符[3]。
3 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3.1 职业领域和职业能力分析
为了满足社会对于旅游服务类人员提出的要求,中职院校需要对校企合作进行强化推动,认真贯彻工学结合的模式,做好人才培养的具体方案,并将其落实到对学生的培养当中。借助详细的社会调查分析可以得知,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领域有两个重要的方向:其一为旅游服务方向,其二为酒店服务方向。这两个职业方向属于不同的工作种类,所以形成了两个不同的工种。因此,该专业对于课程的设置,需要先对职业领域进行详细分析,从而对培养目标进行明确,之后结合专业方向的不同,对学生的专业能力水平进行定位,实施系统和有针对性的培养。这样结合不同的工种、职业能力要求等,对于课程的设置会更加合理和科学。此外,在课程设置方面还需要将就业作为导向,对市场需求进行探究,从而对市场定位精准把控,使学生在完成学业之后可以顺利找到理想的工作,这也是对该项课程进行改革的着手点以及最后的目标[4]。
3.2 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该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将职业能力作为着手点,对学生的职业素养重点培养,并且将职业实践作为培养的主线,以便对以工作过程为主的课程项目体系进行构建,其中要引用“4个嵌入”的人才培养思想,借助这一理论的引导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4个方面的全面建设。
3.2.1 强化校企合作
在中职院校当中,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并不陌生。其中在对学生的职业培训方案当中涵盖了对学生的技能标准培训、职业专业培训、技能鉴定以及职业资格证书等很多个方面,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就可以对本行业的职业培训体系有所接触,使其对职业特征有更多的了解,明晰自己的发展空间和未来,从而对自己之后的人生有更加清晰的认知。所以院校要帮助学生实现与社会的零接触对接。很多中职院校早已开展了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将优秀的导游人员资格证书面试体系与专业课程进行结合。针对日常的培训和教育,要以职业技能标准严格要求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项考试。同时,利用与旅游企业之间的合作,将内部职业培训体系引入到教学当中,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与企业的用人标准和发展目标更加贴合,对于学生的就业有了更多的保障[5]。
3.2.2 将考试科目与内容与课程体系进行结合
院校对于学生的培养,需要将学生对资格证书的获取作为原则,将考试科目内容结合到课程体系当中。例如:院校可以对专家指导委员会成立,以便对旅游服务与管理岗位职业、典型工作任务以及工作过程开展相应的调研,对这一课程体系的优化整合非常有帮助。在以工作导向职业能力作为前提的基础之上,对课程体系构建做出了明确的指导思想,所以在各个学期都会帮助学生参加社会职业资格考试。并在此前提下,利用工学结合对课程的内容与实践教学进行整合,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更符合职业标准要求,无论是对学生的能力还是思想培养,都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3.2.3 强化学生的综合素养
院校对于学生的培养,除了需要学生对知识进行掌握,强化能力,还需要对学生的综合素养进行培养。所以在教育教学当中融入更多的企业文化,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院校可以借助学校的社团,并对企业文化进行引入。例如:导游俱乐部的建设等。社团活动经费,可以由院校和企业共同赞助,并且定期举办技能比赛,邀请专业人员以及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评委。这样的活动组织对于学生的成长十分重要,同时也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进行了结合,使得学校、企业得到了更好的沟通。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还需要应用以就业为指导的思想,并全面贯彻。将学生的能力作为本位,核心提升作为教育的核心,职业岗位作为教学标准,将课程体系与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升进行融合,从而对学生的综合素养综合培养。此外,需要将3Q7S的教学观念应用到日常授课当中,可以模拟企业的管理氛围,使学生的职业素养得到发展。
3.2.4 将职业发展作为导向
院校需要将学生的职业发展作为重要的导向,在教学大纲当中引入行业标准。对于课程改革,一定要将职业发展作为重要的导向,利用行业标准与专业课程之间的有效结合,帮助学生将职业迁移能力进行提升。具体表现为: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可增加旅行社服务与管理课程、模拟导游课程、服务礼仪课程等等。对于专业教学大纲的订制,一定要对行业以及企业的标准充分借鉴,并邀请更多的行业专家,参与到课程的改革以及大纲的定制当中,使得课程体系的构建更加完善和具体。
3.3 信息化课堂的构建
因为信息技术的全面普及,在中职院校当中对于信息化课堂的构建越来越成熟,但是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旅游市场对于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明显的体现便是数据分析能力[6]。所以中职院校对于多媒体以及网络设备的应用,在对信息化课堂全面构建的基础之上,教师还要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以往的信息化课堂进行优化和改革,通过互联网对学生的互联网收集数据能力以及分析数据能力进行培养。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对教学内容实施补充,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强化学生对旅游服务与管理知识的理解。例如: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组织学生探究任务,如针对给出的景点,实施旅游景区规划设计,并对大数据进行综合应用,小组讨论对方案进行优化,最后教师对学生的方案进行评估。同时,因为信息化课堂的资源为共享,教师还要对其优势充分发挥,将其在平台当中上传,方便学生课下学习。因为互联网的高效应用,还使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更加密切学生,学生之间的探讨更加深入。
4 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中职院校的人才培养,需要将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转变,挖掘教学中的不足和问题,如课程设置有所欠缺、理论与实践发生脱节等。因此,院校对于学生的培养,要创新模式,改革传统思想,做好职业领域和职业能力分析、完善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构建信息化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