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增强大学生理论自信探析

2020-01-02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4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

(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贵阳 550000)

历史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对于理论的照抄硬搬并没有使我们从困境中脱身,也没有让我国发展的需求得到满足。正确的做法应当是从我国的实际出发,选择适合我国路子的发展理论、并坚定理论自信,如此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才能发展自己的理论,发展我们自身。由此,新时代新的历史征程中,加强自身的理论自信尤为重要。而对于加强理论自信,高校首当其冲是主场,大学生这方面的自信亦是十分重要。所以,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理论自信是必须要给予重视的一项任务。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有关理论自信的教育还存在不足,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部分很容易被搞得大而空,泛谈文字本身而没有使其深刻理解与深入到大学生的实践。使得在大学生活跃的各种社交平台中总是被冷遇,同时在社会生活中亦是没有任何理论自信声音的呼吁。因此,高校应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理论的渗透。

1 增强大学生理论自信的必要性

恩格斯早已提出:“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1]亦是在新时代,我们国家更是在准确把握住时代主题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思想路线,增强理论自信,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巨大的理论勇气,形成了富有时代精神和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理论成果。

1.1 新时代发展的要求

2017年10月18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式步入了新时代,新时代对理论自信的要求更是有高的标准。而马克思主义理论更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得以存在的重要根基之一,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经过实践给予世界格局巨大的转变,更是在实践中证明了自身的科学性与真理性。而习近平总书记也早早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成功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选择,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并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并在此过程中成功的孕育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2 大学生自身发展对理论自信的需要

理论自信是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人们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信赖的基础上对中国的国家认同及其未来发展的信心,是一种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因此,处理好理论自信,可以使得大学生获得很好的自我认知,从而更好地深入大学生涯中的实践与理论学习。大学生个人通过建立理论自信从而对于认知的事物有很强的信心和追求,尽最大努力的保持精神集中,调节主体自身所有的体力与脑力资源,努力地去获取得最好的成效。其次,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提升理论自信的重要手段。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按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的那样“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间接的引导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际实践认识和思考,加深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培育和提升大学生对我国的理论自信,并能够坚定理想信念,从而使得他们有自己比较健全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促使他们得以全面自由的发展。

2 目前大学生理论自信的困境

理论的选择从现实上来看,是一种价值观及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取向的问题,一方面表现是对自己所做事情的自信,更多表现在另一方面关于对我们国家未来发展的自信。由于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我们很多高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是由于接触环境的复杂,及我国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还不够系统与完善,从而使得各种错误的社会思潮借题发挥,对我们大学生在各种事件上进行曲解,从而使很多理想信念不够坚定的大学生在此过程中产生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不自信。

2.1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解不深刻

马克思是一个人类历史上天才人物的存在,他的存在改变了整个世界发展的格局。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更是指导了我们中国取得了革命的胜利与民族的复兴。但是国家的复兴所带来的社会环境的多元化,使得很多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对其新鲜好玩的事物的关注,从而忽视了对我们国家指导理论的认识与了解,并在好玩的事物中所接触到形形色色的错误思潮,散布着对西方思想及政治的美好谎言及马克思主义的弯斜论调。使很多大学生由误解而产生了排斥的心理,并且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对马克思主义相关的活动、书籍与理论课程忽视和排斥。另一方面也使得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此困境中无法做好理论的深刻诠释,很多大学生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不知道马克思主义在我们新时代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运用等。

2.2 网络娱乐信息泛滥给马克思主义传播带来挑战

在到处都是大数据建设的新时代,网络空间形成的各种特殊活动、传播方式、网络产品,正是当下社会理念的延伸和多元化。网络的盛行虽然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更是开阔了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但是,网络多元多样化同时也带来了各种不科学的价值取向与理论的不科学渗透,更多的是娱乐性的,并把各种不利于我们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通过电子书籍、影视作品、网络社交平台等多大学生进行输入。比如:日本动漫的盛行然后目前很多大学生对日本这个动漫之乡产生了自由美好梦幻的向往;好莱坞的科幻大片使大学生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产生了科技发达人们更自由发展的幻象认知;在twitter、facebook 等大型全球社交平台上,大学生接触到更多国外人民各种言论自由的假象并产生对我们国家政策措施的不满情绪等,还有更多的引导学生对于娱乐情绪的过分的在意,不下功夫了解真正的理论历程,不了解东西方制度体系下理论差异,忽视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我们个人对于我们国家的重要性。

2.3 大环境中对理论自信诠释不足

新时代下,我们国家已经越来越关注理论创新,理论自信自然也是在各个方面都得到了重视与提升,但是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对人们的影响与所受的关注并不够,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自己联系并不大,更是不会在意理论自信了。大学生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学习与成长,在家庭方面,完全没有马克思主义在任何方面的体现与影响;在学校生活中,要不就是学习专业知识以取得更好的成绩,要不就是老师与同学们平时生活上的交流,根本不会涉相关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在社会上,和人的交流或者出去散心都是物质性的观后感与读后感,没有与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际上体现的关注。概括地说就是家庭教育于影响没有理论相关项目,学校生活与活动没有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的内容,社会上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上的彰显不够。

3 思想政治教育中增强大学生理论自信的途径

在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时代背景下,迫切需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教育,增强大学生群体的理论自信。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对网络等平台上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诠释与引导。在实际教育中多关注社会及家庭背景下对理论的忽视或者错误导向,多方位关注培育理论素质,鼓励大学生不断学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并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勇敢箴言,如此,给予大学生一个宏观的理论认知。

3.1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诠释为重点

要坚定地巩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理论自信诠释与使认知的价值地位,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渗透的成效,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导作用。如今我国在各个层面上反复提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自身具有独特的内在性,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沃土中,潜藏于中国的实际实践之中的。高校自身具有独特的教育优势,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方法和形式,更多地从吸引大学生参与的角度去渗透马克思主义理论,比如对于马克思恩格斯等人的有趣生活智慧来引起他们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生活中的体现,让大学生深刻感受到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理论创新的价值与魅力,从而让大学生自主地去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立场和观点,从而达到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坚定。

3.2 引导大学生正确应对网络信息

大数据时代,世界各地区各国家通过互联网这一平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式各异的大型网络社交平台成为西方很多资本主义国家传播其主流价值观的重要手段。因此,高校首先要把握社会主义理论、网络价值观的发展方向,利用各种媒体深层次的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宣传教育;其次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人才队伍的建设,以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指引作用;还有,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联系,要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注意思想方面的解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积极性,主动理解与操控网络这一大环境,主动掌握网络话语主导,运用理论开发大学生开阔视野、培养创新思维与批判意识,进而提升他们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

3.3 注重培养大学生批判意识

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就是一种在不断批判中变得科学起来的意识形态批判的理论,而理论自信也是一种对理论的不断认知、批判和创新的能力。大学就是大学生成长中的填充色彩的关键时期,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会在这一时期逐渐成形。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意识与问题思维,提高其对各种环境中价值观导向的辨识能力,从而弥补他们长久以来在家庭、学校、社会中理论接触不深,认知不够等所带来的误解,形成新的角度对以前所接受到的影响的反思,最终达到对我们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从而形成坚定的理论自信。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政治攀附”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