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瑶族文献中的“珠玑巷”地名
2020-01-02苏巧龙
苏巧龙 罗 莹
一、“珠玑巷”概况
“珠玑巷”原名“敬宗巷”,因避唐敬宗名字,后改“珠玑”。历史资料记载,在唐代,巷内居住着以孝义闻名的张氏家族,皇帝得知就赐了一件“珠玑绦环”给张氏家族,以此得名“珠玑巷”。“珠玑巷”地名一直沿用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1]。“珠玑巷”历史上就是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的热闹景象。其中,最鼎盛的时期当属唐宋,在唐开元四年(716),任宰相的张九龄奉命开凿梅关驿道,而“珠玑巷”从古时就处在梅岭古驿道上,古代中原和少数民族移民在翻越梅岭后,必须经过岭南的第一个商业重要区域——“珠玑巷”。因此,“珠玑巷”又被称为“广东第一巷”“祖宗之地”“中华民族扩疆岭南的重要中转站”。
在很多南乡壮族文献中,有出现祖先是从北京“珠玑巷”、湖南衡州“珠玑巷”、广西庆远府善化县“珠玑巷”中迁来的,但是,不管祖先从何处迁来,“珠玑巷”这个地名只能是同一的,也就是今天南雄“珠玑巷”传说中出现的这个地名。在今天的南雄市雄州镇往北走十千米,依然可以见到叫“珠玑”的地名。南雄市位于广东省北部,北邻江西省大分县(旧名南安府),这里有座岭叫大庾岭,也就是现在的梅关,所以中原地区迁徙来的人必须翻过大庾岭才能到达“珠玑巷”,因此“珠玑巷”与梅关都是粤、湘、赣省境的标志。《广东省市地县概况》介绍,“珠玑巷”是用红色石头建造成的墙、门和石塔,从而构成一个城寨聚落,所以“珠玑巷”不仅仅局限于巷子,更多是像现在的繁华古镇[2]。“珠玑巷”在历史上还是汉族与非汉族融合的重要区域。“珠玑巷”作为中原到岭南的重要交通要道,在唐代以前就属于比较繁华的地方,到了唐宋时期,经济繁荣,大修水利、广开大路,著名的宰相张九龄开通大庾岭新路后,使本来就很繁荣的“珠玑巷”变得更加繁荣。据近代学者考察,秦统一以来,在岭南地区开设了桂林郡、象郡、南海郡,大批北方汉人和少数民族同胞迁入岭南,使岭南地区成为汉族和瑶、壮、仡佬、苗、畲等少数民族交流、发展的重要地区。
二、瑶族文献与“珠玑巷”
在瑶族的文献中有描写过“珠玑巷”,这说明瑶族与“珠玑巷”有着密切的关系。瑶族民间的《千家峒歌》《盘王大歌》的后四句“日出日行月出行,姐妹行水又行岸,行来广东乐昌府,朱玑巷中又落根”。广西恭城三江乡盘瑶流传的迁徙歌唱到:“来到广东珠玑巷,王兵攒到驻扎驱。走到雷祖庙安宿,夜爱难逃避出身。”湖南蓝山、宁远县等阳明山瑶区流传着一首《流落歌》:“流落广东韶州乐昌猪屎巷(珠玑巷),踏入九江真好山。……前代公爷葬在南海岸,尚书君通国富葬在九江冲。”这便表明了湘南勉瑶的迁徙居住范围。广东乳源瑶山《源水部》记载:“流落南海韶州府落(乐)昌县‘珠玑巷’,踏入九江真好山。木客黄禾果然好,五谷丰登心也闲。”金秀瑶族自治县金秀镇的《长二、长滩两村石牌》记载:“我瑶山先祖公三代,南京县广东猪纸(屎)街。”莫金山认为这里的广东猪纸(屎)街,就是广东“珠玑巷”,南京县指湖南靖州县,因此得出茶山瑶是从湖南迁徙到广东的“珠玑巷”[3]。《过山根图》中描述湖南资兴市团结乡瑶民先祖从七宝洞“飘海”后,最后到达乐昌县,后到韶州。《盘古坪五圣牒》载:“又到乳源县大平楠木山,乐昌县东西二山。”《瑶族迁徙歌》中“大船果然得登岸,南海游游送乐昌,广东韶州乐昌县,安居生活得太平。”泰国《评王劵牒》记载:“流落广东韶州府,乐昌安扎置田塘。”老挝琅勃拉邦的开梭村赵姓瑶家中收集的《评王劵牒》记“扎落广东韶州府,落(乐)昌县庭扎三年。”上述瑶族文献《过山根图》《盘古坪五圣牒》《瑶族迁徙歌》《评王劵牒》虽然没有直接指明“珠玑巷”,但反映了瑶族的“漂洋过海”事件。《瑶族通史》中描述了瑶族先民第二次漂洋过海起点是龙窖山,漂的是洞庭湖,终点是桃源峒,然后继续往南迁至广东乐昌府珠玑巷,以至到广东南海等地[4]。瞿红瑶在《乳源瑶族民间传说及其审美价值》中指出,广东瑶族中的“漂洋过海”是由于战乱、瑶族南迁,经梅岭古道之梅关出珠玑巷(位于南雄县)。然后在珠玑巷附近的浈江上坐小木船或竹排,由北江顺流,下到乐昌府(今韶关市乳源一带)一带,在乐昌府一带生活一段时间后,又从乐昌坐船顺北江下到南海县上岸[5]。可见,“珠玑巷”与乐昌是瑶族在广东境内“漂洋过海”的迁徙地,两者是有联系的,到达乐昌很大程度上也表明其接触过“珠玑巷”。莫纪德在《广西桂林恭城族源分布与来源》中指出:“【陈姓】始祖陈礼清,明景泰年间(1450—1456)从广东新会珠玑巷招募入恭,先居莲花南坪江。第三代贵茂、贵选移居西乡费村,明末分两支,一支迁寨脚,一支迁岭脚。贵朝公后裔留居南坪江坪岭等村。【吴姓】莲花街吴氏‘原籍广东高明县三洲镇尼教村,一世吴源开,生子吴作鹏、作雕。到11世后字为光锡承,计传15代。’平安路口村廻龙洲吴氏始祖吴银,于明永乐八年(1410)由广东南雄珠玑巷迁平乐县北崖人仔山。嘉靖三十九年(1560)由吴向荣迁恭城平安乡路口村廻龙洲,至今18代。【麦姓】据恭城镇古城村‘《麦氏族谱》记载:吾始祖本立公,原系广东省广州府三水县南关珠玑巷人氏,因明末与胞兄本宏公兄弟二人贸易广西,后本宏公卜居富川,而我祖业于舟楫,沿河上下,未有定处,于五世祖卜此凤田而居焉。’由其祖本立至今,计传16代。【黄、关、张、成、黎等姓】据西岭乡挖沟村石脚屯老人介绍,始祖查钮公于明万历初(1573)由广东阳山珠玑巷洗马石迁中东乡观音堂,四世良升迁下西乡石鹅(脚)村,至今传19代。【谢姓】嘉会乡太平村谢氏、祖籍广东珠玑巷,始祖仕荣公于清康熙初年(1662—1671)流落上东乡,为人养牛打工,娶妻生子,中年而故。其妻‘招夫养子’,居牛尾洞更名太平村,衍谢、唐二姓,今传15代。”[6]
《金秀瑶族自治县志》记载,茶山瑶传说祖先均由住广东猪儿巷(珠玑巷),后被官兵赶走。金秀共和村六仁屯庞姓,祖先原系汉族,住广东猪儿巷第二行,入赘盘瑶称婿。山子瑶迁徙情况,在族内传说不一,但都肯定先祖曾住在广东韶州府猪仔巷(又称猪鸡巷、珠玑巷)[7]。徐松石在《粤江流域人民史》中指出,茶山瑶也有从“珠玑巷”迁徙的传说,判断标准就是从脚趾指甲的特征[8]。日本学者井上彻在《中国的系谱与传说——以“珠玑巷”传说为线索》中指出:嘉靖年间,瑶族叛乱最为瞩目,瑶族的居住地(瑶山)在广东全境有682处,尤其集中在广东北部到西部之间,但是,韶州府的叛乱并不怎么严重[9],这说明瑶族与汉族在这个时期在韶州府“珠玑巷”一带相处较和谐。姚舜安认为盘瑶邓姓在南路的陆路迁徙是从湖南千家峒到广东乐昌[10]。可见,有些瑶族祖先是在湖南的千家峒和江西的鄱阳湖一带,因为资源匮乏、局势动荡和民族交流等原因不断迁徙,所以才会造成瑶族有大量的反映历史迁徙的歌曲和文献。从瑶族语言方面上看。瑶族有三大语言,分别是“勉语”“烔奈语”和“拉珈语”。其他的一些瑶族也使用一些汉语方言。在瑶族使用的语言中能发现近代借词中都有借自粤方言的情况,这恰恰说明瑶族人民一定在某个近代时期与广东人接触密切。前面说过,“珠玑巷”作为湘、赣进粤的第一关,瑶族人进入广东必然会接触到“珠玑巷”,有可能就是与“珠玑巷”的粤人一起生活,使得原生语言借入粤方言。
总之,不管是从历史文献还是语言学文献去观察,都可以了解到瑶族在迁徙的过程中有经过“珠玑巷”或者在“珠玑巷”居住过。因为局势动乱,瑶族进行叛乱、反抗,最后分散到广西、海南和海外等多个地方。这些瑶族文献,能使我们了解到瑶族的迁徙状况,了解到瑶族同胞曾经在广东“珠玑巷”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长期接触生活过。
三、“珠玑巷”对瑶族的影响
瑶族人在“珠玑巷”生活过,所以,“珠玑巷”必然会对瑶族族群迁徙、接触和认同方面产生影响。这些影响表现在有些瑶族人认为自己的祖先就在“珠玑巷”,有些瑶族人则认为祖先是从湖南、江西一带迁徙到“珠玑巷”,或者从江浙一带“漂洋过海”到达广东南海岸,之后从南到北聚集到粤北的韶州府乐昌县“珠玑巷”。那么,何种观点更合适?
上一章节笔者结合前人的观点描述了民间广为流传的《千家峒歌》《盘王大歌》《瑶族迁徙歌》等瑶族文献,这些瑶族文献都不同程度地记载了瑶族是迁徙到“珠玑巷的”。日本学者牧野巽针对徐松石的观点指出,茶山瑶只是在某个时期在“珠玑巷”与汉人相接触,并对之加以模仿而已[11]。李庆福在《简论龙窖山古瑶文化研究中的几个历史问题》中认为,湘鄂交界的龙窖山是瑶族祖先故地,是瑶族早期千家峒,湖南、湖北都是瑶族世居地和发祥地。李庆福在文章结尾还附录了瑶族的《千家峒歌》,最后四句为“日也走来夜也行,走过千江万重岭。来到广东乐昌府,珠玑巷地又落根”[12],这里的山与岭就包括大庾岭,翻过大庾岭就来到广东的乐昌府和“珠玑巷”。赵砚球认为中外“勉瑶”的族源是古山越人,原始居住地在江浙一带。自隋末唐初,“勉瑶”从东海之滨漂泊天下。而韶州乐昌、连州是勉瑶迁徙漂泊的重要聚居地和第二故乡,“勉瑶”到达广东南海岸,由南向北迁徙,到达韶州、乐昌与“珠玑巷”。因此,世界各国的勉瑶都对韶州、乐昌、“珠玑巷”怀着思乡之情[13]。可见,瑶族祖先在湖南或者江浙一带更为可信。著名学者梁启超、井上彻、牧野巽等人认为这种南宋“珠玑巷”祖先说,很大可能是一种极富魅力的移民传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族谱。那么,为什么有部分汉族人和少数民族同胞会认为自己祖先在“珠玑巷”?又是什么原因能造成如此广泛的流传?日本学者井上彻在《中国的系谱与传说——以“珠玑巷”传说为线索》一书中描述,“珠玑巷”传说成立应该在明代早期,明代中期开始以民间传承的方式流传。“珠玑巷”传说的产生和流传,都与民族意识有关。宋代末年大量的中原汉族移民到达南雄“珠玑巷”,对“珠玑巷”的汉族或少数民族的意识产生了影响,推行“珠玑巷”修建工作的南雄“珠玑巷”人南迁后裔联谊筹备委员会,收集族谱和相关论文,出版了《“珠玑巷”业书》。改革开放以后,很多广东籍华人回来寻根问祖,以此来体现对华夏子孙和家乡的热爱。在今天的珠江三角洲地区,还存在着一定数量的族谱记录着珠江三角洲居民和海外的广东籍华人的祖先从“珠玑巷”迁来[14]。
学者刘志伟谈到明朝试图实行里甲制度,对广东的户籍进行整理,但是因为广东有很多非汉族民族,再加上明朝中后期动乱,户籍没有得到很科学的整理[15]。明代中后期,瑶族同胞受户籍制度影响,也希望像汉族人一样拥有户籍,所以在“珠玑巷”生活的瑶族同胞在很大程度上也会认为自己的祖先在“珠玑巷”。(恭城瑶族自治县和金秀瑶族自治县以及其他部分瑶族地区的资料记载,有部分瑶族人或者瑶族支系认为自己祖先在广东“珠玑巷”,并在明代迁出)。
总之,结合前人的观点,笔者认为瑶族的祖先在“珠玑巷”是不合适的,只能说在某段时间其先人于“珠玑巷”这个地方与汉族人长期居住过,因为受各种制度或者环境的影响,瑶族被汉化,很多人接受了当时主流的思想,通过口耳相传,后来人也逐渐地接受了“珠玑巷”祖先说这个观点,认为瑶族祖先跟当时的珠三角地区居民的祖先一样都是在“珠玑巷”这个地方。瑶族在“珠玑巷”不仅仅接触了汉族同胞,还接触了壮、侗、仡佬、苗、畲等少数民族,这些接触都可以反映在语言和地名中,今天的瑶族地区还有很多壮语地名,在语言中还有与壮、侗、苗、畲等民族的同源词。在族群认同方面,瑶族基本也坚持中华民族一家亲,各民族共同繁荣,流淌着中华民族的血液。所以,广东“珠玑巷”不仅对汉族还对瑶族产生了较大影响,探讨瑶族文献中的“珠玑巷”地名,有利于研究人员研究瑶族族群的历史与发展。
四、结语
通过以上解读,本文得出以下认知。第一,自秦朝以来,“珠玑巷”所在的岭南地区是汉族与少数民族交流、发展的重要地区。第二,瑶族文献中有出现过“珠玑巷”地名,其中包括迁徙歌谣、口传资料和地方县志等。第三,瑶族人在明代时期与广东的“珠玑巷”接触最为密切,并在这个时期汉化程度逐渐加深,接受了“珠玑巷”祖先说的主流思想。第四,部分瑶族人认为其祖先在“珠玑巷”,由“珠玑巷”迁出,是不合适的,只能说在“珠玑巷”长期生活过。据资料记载,瑶族祖先应该在江浙一带或者湘鄂交界的龙窖山生活过,但绝非广东“珠玑巷”。第五,瑶族人在“珠玑巷”生活时期,逐渐地接受汉族人的族群认同观念,标榜中华民族一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