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发展现状及路径
2020-01-02赵杨,吴宪
赵 杨,吴 宪
(山东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5)
2014年10月,世界银行贷款1.4亿美元扶持安徽省养老服务业;2015年9月,安徽省民政厅印发的《安徽省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中指出,积极鼓励创办中医医养结合机构;2016年6月,安徽省卫计委等十个部门颁布《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实施意见》,布置了全省的“医疗+养老”计划表;2018年3月,安徽省民政厅发布《安徽省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2018-2020年)行动计划》,文件中提到要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2019年2月,安徽省确定第二批医养结合示范名单。近些年,安徽省高度重视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发展,先后出台各项方案和政策,并在贯彻和落实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实践经历,为深入研究全省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夯实基础。对此,本文通过探讨安徽省3种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分析其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措施,以期推动全省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发展。
1 安徽省养老现状
1.1 安徽省老年人口现状
《安徽省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2016)》显示,安徽省60岁以上的老人达1100多万、占总人口的17.8%,65岁以上老人达700多万、占总人口的12%,比2010年增加了1.82个百分点,老年人口数量排名前3的地区分别是阜阳、合肥和宿州[1]。1998年,安徽省就已经进入老龄化,60岁人口占人口总数超过10%,预计“十三五”结束后即2021年,安徽省将进入加速老龄化拐点时期,到2046年将比全国平均水平提早5年进入重度老龄化时期。
1.2 安徽省养老机构现状
2019年,安徽省共有养老机构2492所,床位30多万张,其中,养老机构内嵌医疗服务的机构有678所,养老院和医院签约的机构只有602所[2]。
由以上数据可知,全省老龄人口不断增速,老年抚养任务十分迫切和紧急,但养老机构数量少,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
2 安徽省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现状及分析
2.1 内置模式
为满足老年人养老需要,安徽省各地不断摸索、大胆实践,探索形成了3种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内置模式、联动模式和“1+N”模式。
内置模式指一家机构同时提供医疗和养老2种服务。该模式有两种形式:一是养老院内嵌医疗服务,在养老院内引进专业的医疗队伍、设备和资源,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的检查和治疗。例如,淮北朝阳老年公寓是一所综合性养老院,集养、医、护为一体,该公寓于2014年营业,占地面积1.6万2,内设颐养区和医务区,为老人提供24h服务,并特置了临终关怀活动,是安徽省稍具规模的养老院内提供医疗服务的典型机构。二是医院内嵌养老服务,此模式的典型代表是安徽省立医院。省立医院是一家大型三甲医院,为分流慢性病老人,该医院利用空缺床位和自身的医疗优势,增设老年养老服务业,并配备训练器、治疗机、电动病床、供氧系统等仪器,为高龄老人提供全方位服务。
此模式对医养机构而言,能有效盘活搁置资源,并开拓新业务,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减少人员的流动;对老人而言,能减少老人在医院和养老院之间的往返,同时老人可以借助专业的医疗和养老团队,享受诊治和养老的综合性服务。但内置模式涉及多方多部门,办理过程繁琐,且费用较高,只会为小部分高收入的老人提供服务,对缓解养老任务有限[3]。
2.2 联动模式
联动模式是指养老院和医院签约合作,建立联动协作关系,即双方功能互补,有序共享医养资源,服务于老年人的疾病诊治和养老。2015年10月,全省第一个医养联合体——合肥滨湖医院和振亚养老院成立。依照协议,滨湖医院每周为老人义诊、检查、传授急救和护理知识,并在老人突发紧急状况时,享受免预约、免排队、专家就诊等服务,同时,在滨湖医院就诊的老年人待病情稳定后可优享振亚养老院的康复和养老服务。合肥滨湖医院和振亚养老院双方共享资源,协同发展。
此模式的突出优势在于机构内部不需要花费成本再建医院或养老院,缓解了医院住院难和养老院看病难的问题。但联动模式仍存在以下弊端:(1)可能会因距离和时间因素,出现无法及时处理的突发状况;(2)双方有各自的体系,存在重复管理、资源浪费的问题;(3)合约双方缺乏第三方监管,易出现爽约、推卸责任等现象[4]。
2.3 “1+N”模式
“1+N”模式指一位家庭医生与社区多个家庭签订对接条约,为老人提供上门诊治、疾病筛查、日常保健、心理慰藉、建立档案等服务。该模式以社区养老为依托,以高龄老人为核心,以家庭病床为载体。至2017年底,全省家庭医生签约数量共2000多万,占常住人口的34.7%。2019年4月安徽省卫生健康委颁布了家庭医生实施办法,计划增设远程诊断系统、PAD系统、辅助系统,并将这些系统与医学影像云连接,达到数据共享的目的。
此模式将医养服务不断沉降,辐射到每个家庭,让老人足不出户就可以在熟悉的地方享受健康服务,高度符合国际推广的“原址安老(Aging in Place)”的养老方式[5]。同时,该模式能够提升医院和养老院床位的使用率,减轻子女养老的经济负担,成为3种养老模式的主流模式。但“1+N”模式存在家庭医生数量不足、医疗硬件设备差、报销不规范等问题[3]。
3 安徽省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
3.1 安徽省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
安徽省不断探索和推动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发展,在取得阶段性成效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3.1.1 收费水平偏高
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提供的是医疗和养老的双重服务,收费水平高。尤其是对失能、失智的老人来说,其服务费用会远高于只提供单一服务的医院或者养老院[6]。因此,这种模式针对的是经济条件优越的家庭,服务于高管、高知、高薪人群,真正有需求的家庭可能无法享受到这种服务[7]。2017年5月,安徽省政府办公厅发布了各地人均可支配收入,其中马鞍山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236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5657元[8],对比当地一所医养结合养老院收费标准,每月费用高达3000~5000元。低水平的消费能力与高额的服务费用之间的冲突,让大部分家庭无法负担、畏葸不前,只能选择居家养老。
当在训练集中添加或删除样本时,支持向量回归机在线训练算法就可以有效更新回归函数,并通过逐步改变样本的系数,运用拉格朗日乘子法,从而进行迭代,最终训练完整个样本集。且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具有较高的训练效率。
3.1.2 复合型人才紧缺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需要从业人员具备一定的医疗和养老知识,特别是失能、失智老人的医养服务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更高,不仅要具有基础的护理康复知识,还需掌握常规的医疗诊治技术,比如日常检查、用药输液、抽血化验、康复训练、急救处理等。现阶段,安徽省医养结合型人才匮乏,相关岗位出现空缺,且在职人员素质不高,专业能力有限,难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以安徽省阜阳市为例,至2018年底安徽省阜阳市老龄人口近118万,若按1名医养人员同时照料5位老人的国际比例计算,则需要医养人员近23.6万,但阜阳市实际从事医养护理的人员远达不到需要的人数[9]。其原因,一方面是每位医养人员平均需要照顾多位老人,包括失能、失智高龄老人的生活,甚至需要24h连轴转关注老人的状况,高龄老人又容易发生磕伤、骨折、合并症等现象,致使他们工作任务繁重、心理压力大,但他们所获得的工资待遇低于医疗机构的医生,并且职业前景和发展空间小;另一方面是全省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处于探索阶段,人才培养计划尚不完善,社会上几乎没有医养结合型的培训机构,高校开设老年养老学专业也屈指可数,至2015年,安徽省只有43所学校涉及老年护理专业[10]。因此,接受系统教育和培训的相关人才寥寥无几,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供给出现断裂,导致该行业的人员多数是由未经培训的4050名人员组成且只能提供一般看护,不能担负老年人的医养重任。
3.1.3 医养资源对接不畅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特色在于可以充分发挥医院和养老院的优势,满足老人“医”和“养”的需求,虽然安徽省各方联合发力推动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发展,但在实践的过程中仍然面临医养资源无法共享、整合困难的问题[11]。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需要整合软硬件资源,满足不断增加的服务群体和经营范围的需求。但现实情况是医院和养老院各有自己独立的系统,对现有的软硬件资源缺少统筹规划和合理安排,难以提供医养综合性服务,老人还是周转在医院和养老院之间。全省即便稍具规模的医养机构,仍停留在医是医、养是养的阶段,医养资源使用率低,实现不了老人高质量的医养需求。尤其是医养信息共享渠道不健全,老人的医疗档案和养老档案的信息没有实现互通互联互享。上述问题的出现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重复投入,不仅无法凸显医养结合的特色和优势,还严重制约机构的高效运转。
3.2 安徽省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解决路径
为推动安徽省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持续性发展,必须要针对性的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具体实施路径如下:
3.2.1 加大政府和社会参与,缓解经济负担
国务院发布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在政府帮扶和社会筹资方面,促进医养机构的建设”[12]。因此,对于医养费用偏高的问题,安徽省可借助政府和社会两方面的力量缓解老人的经济负担。
一方面,政府帮扶。医养机构的运营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为满足高龄、失能、失智老人的养护需求,安徽省可将该行业归入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各市政府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遵循定点和定量的准则,科学制定医养实施细则,从政策和资金上,降低该行业的成本和投入,缓解高收费的现象,打造全省共享的医养格局。在资金上,政府可在用地租金、供水供电、人员培训、医养设备等方面给予一系列财政优惠和补贴政策。比如,蒙城县鸿福老年院、繁昌县惠民养老院、铜陵市夕阳红老年院等省内的民营型医养机构,在供水供暖的费用方面,可依照市民供水供暖的标准收取,在银行贷款方面,设立专项贷款、降低贷款利率、延长还贷期限;在政策上,主要是完善医保政策,对符合规定的医养机构通过有关部门审批后均可纳入医保管理范畴,入住医养机构的参保老人其费用可通过医保报销。此外,积极支持保险公司增加医养保险业务,有条件的家庭购买商业医养保险。对此,安徽省可立足于本省省情,借鉴上海市和青岛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经验,推动全省落实此项制度,以减轻老人及其家庭的经济负担。
另一方面,社会筹资。由于安徽省高龄老人基数大,仅依靠政府单方面解决老人的医养费用很难有突破性进展,对这一问题的解决也需要积极促进社会资本的参与。对此,可通过慈善组织、基金会、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对经济困难的老人进行资助和募捐,协助高龄老人的医养费用,为老人医养提供公益性帮助,逐渐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资本为辅助的多渠道筹资体系。
3.2.2 强化人才管理,建设专业医养服务队伍
医养结合型人才不足已经严重束缚了全省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发展,培养复合型人才是我们必须要重视的问题。对此,需要高校、医院、养老院等机构共同发力,不断补齐人才短板,确保人才队伍的稳定。
首先,从源头储备人才,在医学院校增设对口专业。可依托安徽医科大学临床学院、安徽中医药大学、皖南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蚌埠医学院等省内的医学院校,开设老年养护学、老年心理学、老年康复学、老年中医学等课程,并提高相关课程在教学中所占的比重和学分,促使学历与专业挂钩。此外,还要建立订单输送机制。比如安徽医科大学可与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签署委培协议,确立长期合作关系,安徽医科大学的学生到合肥市二院实习坐诊,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业务能力在得到提高的同时,也为合肥市二院接连不断的运送人才和提供服务,实现高校与医养机构的互惠共赢。
其次,提高医养人员的工资酬劳。安徽省各市可依据本市的实际情况制定医养人员的工资增长制度,确保其收入高于本市的人均收入,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完善工资补贴制度和职称评定制度等人才激励制度,真正提高他们的工资酬劳,提升他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以此增强该行业的吸引力。
最后,加大继续教育。一方面是对医养范畴的专业人员即医护人员进行培训,借助全省良好的护士培训基地,制定系统化的培训课程,聘请知名专家莅临讲授,规定相关人员按期接受在职教育,强化其康复治疗、老年养老、医疗急救、心理健康、膳食搭配等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形成以在职教育为要点,定期培训为导向的培养方式;另一方面,对现有的4050名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和整合,通过短期培训促使其掌握有关医养方面的基本知识,并在培训结束后参加考核,以此提高现有从业人员的能力和水平,缓解养护人员不足的问题。
3.2.3 推行“互联网+”,实现资源共享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积极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13]。这为安徽省解决医养资源和信息对接不畅的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把握全局,做好规划部署,依托互联网技术缓解安徽省医养资源分散的问题。步骤一,采集信息。信息采集主要包括以下3个板块:一是基本信息板块,涉及老人和监护者的姓名、出生日期、性别、居住地、联系方式、身份证号、职业、经济状况等;二是健康档案板块,涵盖生活饮食习惯、医养历史记录、药物过敏反应等;三是医养资源板块,即采集医养机构的医生和养护人员的基本信息、医疗和养老设备的使用情况等。信息采集是整个环节的基石,信息越详细,服务越精确。步骤二,构建信息库。借助互联网技术对信息进行整合,建立老人基本信息、老人健康档案和医养机构资源信息三大信息库,并将信息库的数据时实上传至云端。步骤三,管理信息。医院和养老院能登录云端,调取和共享三大信息库,以便妥善安排老人预约、就医、转诊,合理分配医院和养老院的剩余资源,实现医院和养老院人、财、物之间的连接和配置,打破双方的信息围墙,保障医养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
与此同时可融合物联网、通讯信息、云计算等技术,助推“互联网+”,开启远程监测、远程咨询、远程会诊、远程指导等服务,真正打破医养的时间和空间界限,实现零距离连接。总之,“互联网+”,是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的一个新路径,其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推动医养信息库的建立,有效解决医养资源不通的难题,及时为老人的生命健康提供保障,真正做到智慧养老。
4 小结
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模式能够融合医院和养老院的功能,满足老人生活照顾和医疗康复的双重需求,是应对银发浪潮的有效方式。但未来,安徽省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模式的推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上下联动、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为实现全省老人有所养、有所医、有所安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