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校报“1+N”融媒体平台探究
——以《信阳农林学院报》为例

2020-01-02沈立平

信阳农林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校报信阳农林

沈立平

(信阳农林学院 党委宣传部,河南 信阳 464000)

近年来,随着数字化技术和新媒介应用的迅猛发展,新兴媒体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尤其是2018年以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十三五”规划纲要等对网络强国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国家大数据战略等做了重要部署,媒介融合已然上升至国家战略。而这一系列新政新规的加持,也为新旧媒体融合布局与发展提供了根本性保障。高校校报作为高校主流舆论引导、思想政治建设、文化育人的主阵地,如何守正出新,利用与新兴媒体融合的时机转型升级,成为高校建设和发展的推进器是一个重要课题。

2020年4月28日,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45次发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到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04亿,其中手机网民占比达到8.9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4.5%[1]。移动客户端和互联网,已成为受众信息获取和传播的第一源地。面对新媒体时代受众阅读方式的碎片化、信息传播载体的多样化、受众需求的多元化、资讯传递的智能化等变化,被称为“温室里的鲜花”的高校校报出现受众群体流失严重,宣传舆论主导地位弱化,学校话语权消解等危机。“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2]作为高校最权威的官方主流媒体,高校校报更应积极主动抢占新兴阵地,拥抱新媒体,守护好学校师生思想的“护城河”。

1 搭建“1+N”融媒体平台,深度融合促发展

在此次媒介融合大潮中,《信阳农林学院报》顺势而为、乘势而动,积极主动涌入,搭建了“1+N”融媒体平台,以《信阳农林学院报》为“龙头”带动,开通了微博、微信公众号、QQ公众号、抖音、B站等一系列的新媒体账号,打造了多层次立体化的传播渠道,形成统一协调的新媒体矩阵模式。为学校内、外宣传开创了新局面,同时稳固了校报作为校园主流媒体的权威和地位,增强了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1+N”模式,“1”就是“龙头”,就是校报,确定了现有媒体谁是占主导地位,谁是主要形式;规避了各自的弱点,发挥各自优势,形成优势互补;有各自的分工和取向,最大限度地避免同质化问题[3]。同时“1+N”融媒体,不等同于全媒体。虽然《信阳农林学院报》搭建了各种类型的新媒体平台,但“融媒体”并非“全媒体”,全媒体是指媒体多元并存,融媒体是各类媒体融合贯通,最终形成具有渗透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融合态势。“1+N”融媒体平台是信息共享的宣传平台,是传受双方的交互平台,是集成式的文化育人平台。

1.1 信息共享的宣传平台

《信阳农林学院报》“1+N”融媒体平台着眼于融汇学校中心工作、重大事件、重要活动、教学科研、多彩校园生活、校园新鲜事、师生先进典型等信息为一体,打造成内容丰富、资讯全面、渠道多元的共享共建平台,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立体化的宣传平台。“1+N”融媒体平台通过对资源的重新整合利用,完成“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多渠道发布,全方位播出”的全新模式。

1.2 传受双方的交互平台

据统计,我国近1000家高校校报多数是旬报、半月报、月报,占比达85%,少数高校出版周报[4]。传统校报出版周期长,新闻时效性差,互动反馈机制弱,已严重制约了高校校报在校园宣传舆论阵地的主导作用。《信阳农林学院报》“1+N”融媒体平台,为传者和受者提供了一个高效、互动的交互平台,打破了传统媒体线性的单向传播模式,受众也可与传播者共同参与信息的传播、制作。平台不仅为学校师生提供了现代化、网络化、便捷化的沟通桥梁,也打破物理空间局限,增强了互动性和实效性,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还可以了解师生价值取向和思想动态,使思政工作更有针对性。

1.3 集成式的文化育人平台

《信阳农林学院报》“1+N”融媒体平台立足于学校“立德树人,成风化人”的办学理念,结合学校办学目标,对标社会需求,有的放矢培养对口人才。平台通过阐述国家大政方针、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宣传先进典型模范事迹等多种形式,反映师生生活、学习、工作、思想等方面的情况,引领传播积极向上的大学校园文化,营造健康的文化氛围,使教育教学更具有精神力量、文化力量,打造网络育人新空间,提升高校文化软实力。

2 建设优秀人才梯队,传播校园好声音

2.1 高素质管理队伍

为倡导主旋律,弘扬正能量,传播好声音,提高办报质量,学校高度重视校报工作,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5人。指派2名本硕新闻传播学专业出身的老师负责校报融媒体平台运营管理,计算机技术专业的老师担任美编。同时校报邀请校党委书记、校长为校报特约记者、特约评论员,不定期进行约稿、监督,以提升校报的内容深度和理论高度。

2.2 过硬的通讯员队伍

一般高校校报的编辑人员,多数身兼数职,除了校报策划、采访、编辑、审稿、排版等工作,还有日常性的繁杂事务,精力有限,难以保障高质量的办报工作。《信阳农林学院报》编辑部积极发挥二级学院、职能部门通讯员队伍的主观能动性,将宣传思想工作作为各学院、各部门年终考核目标,对优秀通讯员实行表彰及物质奖励。通过开展不定期的业务培训、日常性的新闻实践,打造一支政治素质硬、业务水平高、熟悉新媒体传播规律的通讯员队伍。

2.3 高效的学生记者队伍

学生记者队伍是高校校报工作的重要采编力量,由于人员众多,新闻触角可以延伸到学院、班级、宿舍等,不仅能提供大量一手的新闻信息,也极大地缓解了校报人才紧缺的局面。信阳农林学院校报记者团设新闻部、技术部、网宣部、外联部、综合部、副刊部六大部门,其中网宣部下设微信组、QQ组、微博组,技术部下设抖音组,部门成员各司其职。同时《信阳农林学院报》“1+N”融媒体平台积极打造突破部门壁垒限制的“临时小组制”。针对校园亮点新闻、突发新闻等,采用灵活高效的临时小组负责制,小组选取1~3人组建团队,任务细化,团结协作。如2019年采写校园人性化管理的新闻“宿管阿姨文言文提醒用电安全”,校报记者在获得新闻线索后立刻上报指导老师选题,通过自由组合的形式成立临时小组,经过一天的采、写、编,于当天发布《能写会画的宝藏宿管阿姨汪少杰》微信公众号人物通讯一篇,微博、QQ空间图文动态一条,视频报道一条,微博话题阅读量221.7万,获得了人民网、中国青年报等媒体大V的转发和关注。

3 多渠道多样化发布,实现立体化传播

随着新媒体类型的多样化和受众需求的多元化,高校媒体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校报“1+N”融媒体平台根据各种新媒体平台特点和新闻体裁不同,实行差异化定位和发布。针对不同体裁的新闻,采用多层次、多渠道发布,不仅满足用户多样性、个性化需求,同时也实现了立体化全方位的覆盖传播,将采编到的素材进行最大化的利用。

3.1 快速发布动态消息

新闻消息采用倒金字塔结构,有着“短、平、快、活”的先天优势。针对学校的重大活动通知、师生荣誉表彰、科研讲座等信息,通过微博、QQ等新媒体平台,第一时间发布出去,达到随时随地宣传校园新鲜事的效果。

3.2 细致挖掘深度报道

在“内容为王”的定律下,深度报道是纸质媒体的致胜法宝,有别于新媒体的“浅尝辄止”。高校校报通过专题报道、系列报道等深度报道形式,针对新闻事件中的“how”“why”等元素进行剖析新闻背后的原因和未来的发展趋势,统一思想,凝心聚力,为推动学校中心工作发挥积极作用。如《信阳农林学院报》在三版开创的“信农面孔”“玩转课堂”等专栏,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报道我校师生先进典型事迹,以及一线教师教学科研情况,展现了学校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既有很强的大众性,又有良好的政治导向和思想引领,塑造了可亲可敬可学的师生形象,具有很强的榜样示范效应。同时栏目内容同步更新到校报微信公众号,但相对又有侧重点,为适应新媒体时代的碎片化阅读习惯,增加图片的运用,强调排版的美观性。

3.3 丰富多元的视听体验

新媒体较之传统媒体,结合了多样化的表达方式,除了单一的文字、图片,还有动图、H5、音乐、视频等,丰富了受众的视听体验。如校报融媒体平台不定期选取报纸上文艺副刊美文,通过与校广播站联合推出晚安睡眠音频系列“夜读”栏目,将“看报”变成了“听报”,贴近学生生活,营造温馨的校园氛围。针对大型现场活动,校报采用抖音直播、微博直播等形式,展现现场氛围,突显身临其境的效果。如“网红老师带你打卡山水园林校园”的抖音直播活动,点赞量35万+,被河南官方抖音推上Dou+热搜,拉开了学校招生宣传的大幕。

4 校内校外媒体联动,形成宣传合力

为了更好地把握舆论导向,讲好校园故事,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不断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信阳农林学院报》不仅发挥纸媒+新媒融合的“1+N”媒体矩阵作用,还积极探寻与其他高校、社会媒体合作,共同发力,宣传报道学校动态和人物、教学科研等,开拓对外宣传道渠道,让社会了解学校,扩大学校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4.1 校内媒体联动

高校校园媒体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媒体,如纸质媒体校报、学报、团刊,视听媒体如广播、电视等;另一类是以网络、手机为载体的新媒体,如校园网、微博、微信公众号、QQ、手机APP等[5]。按照级别可分为学校官方媒体、二级学院媒体、职能部门媒体、学生社团、师生大V自媒体等。名目繁多的校园媒体,也为思想宣传工作提供更多元化的渠道。加强校内媒体联动,提高信息的到达率和准确率,增加信息密度,达到文化育人的全面覆盖,成为高校宣传工作的一大特色。

4.2 校际媒体联动

媒体新技术的应用,为各大高校间的校际交流增加了无限可能性。每年的5月20日,各大高校官方微博组CP,撒狗粮,在风趣幽默中增加了校际之间的互动,借势宣传学校,塑造学校对外形象。如2017年时值浙江大学120周年校庆之际,南京大学官方微博化身温婉可爱的小姑娘,第一时间给江南书生浙江大学送去生日祝福,赢得粉丝连连称赞,增加了两校互动的“亲密度”。

4.3 校外媒体联动

媒介融合,除了内容融合、资源互融、人才通融外,还需要与其他媒体打通共融,保持与各大高校媒体、社会媒体业务往来,积极联动校外媒体,才能形成巨大的宣传合力,不断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如2020年5月校报采写的疫情期间季新老师直播下田插秧为学生上实践课,通过校报“1+N”融媒体平台多渠道报道后,得到学习强国、河南省教育厅、澎湃新闻等媒体的转载,登上微博热搜榜,形成网上热议。同时校报主动邀请线下的传统媒体大河报、信阳日报等加入报道序列,实现线上线下联动,使得该新闻热度持续一个月之久,形成了强大而正面的舆论宣传声势,极大地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短短几年来,校报“1+N”融媒体平台建设成绩显著,粉丝共计2万人,覆盖受众人群5万人,实现了传统纸媒覆盖向跨媒体、跨介质、跨形态的传播方式的转变。截至目前微信公众号“信农团子”推送文章150期,总阅读量20W+;微博推出7000+条博文,总阅读量为600W+;QQ公众号共发布了3000+条动态,总阅读量1500W+;抖音号共发布作品350+条,总浏览量500W+。2018年、2019年,校报融媒体平台荣获中国高校联盟颁发的“优秀校园媒体”称号,5次获得“优秀工作室”荣誉称号。

5 结语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校报面临着巨大挑战和机遇,唯有加快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重塑新型主流校园媒体形象,建构多层次立体化的宣传格局,重拾校园文化建设的建设者、引领者和传播者的身份。高校校报“1+N”融媒体平台,突破纸媒的物理空间限制,是媒介融合下的产物,此种模式为构建校园文化阵地、引领思想舆论导向提供了可靠路径,充分发挥了办报育人的涵育功能,实现了新旧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化发展,为学校的快速发展提供保证。

猜你喜欢

校报信阳农林
信阳农林学院作品精选
信阳农林学院作品精选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中国农林核心期刊收录证书
借助校报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
战“疫”大考中的信阳答卷
信阳诗群
20年的校报情缘
近代《私立岭南大学校报》足球报道内容剖析
赤子心 信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