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哟,这首“糖诗”甜掉牙
2020-01-02钱强文Lukaneas
文/ 钱强文 图/ Lukaneas
蜂
◎[唐]罗 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甜味可以算是我们最喜欢的味道了。而甜味的主要来源,就是各种各样的糖。那么,古人吃的都是什么糖呢?就让我们从这首唐诗中的“蜜”开始,回顾一段“甜掉牙”的历史吧——
大自然里寻蜂糖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通过人工制糖来获取甜味的国家之一。不过,早在人工制糖之前,古人就已经学会了从自然界中获取甜味,那就是采食蜂蜜,也称蜂糖。距今3 000 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中,就有关于人类食用蜂蜜的最早文字记载。
大自然中的蜂蜜,十有八九是野蜂在山崖上或土穴里酿造的,所以又被古人称为“石蜜”或者“崖蜜”。
那时,人们不仅用蜂蜜来调味,增加甜度,还利用它的防腐功效来保存食物或腌渍果品,比如制成很多人爱吃的美食——蜜饯。
煮熟麦芽做饴饧
周代,人们制作出了饴饧(yíxíng),它们可以说是人类最早制作出的人工糖。
古人在劳动中发现,植物种子发芽时会产生甜甜的味道。于是,他们将稻、麦等粮食用水浸泡,等到发芽后再晒干,然后煎炼调化成糖,这就是“饴饧”。饴饧既可以指同一种东西,又可以分开指两种相似的东西,区别在于饴更软,饧稍硬。
是的,有可可豆可能已经发现了,饴饧其实就是咱们现在的“麦芽糖”。“糖”字,最早指的也就是饴。瞧,一个米字旁已经透露了糖的来历呢!
在古代,能吃到饴饧可是很幸福的事情。东汉时期,有位太后的人生理想就是“含饴弄孙”,意思是说,可以嘴里含着糖逗弄小孙子玩,她就已经很满足了。
现在,很多地方还保留着祭灶的习俗,也就是用一种叫灶糖的麦芽糖祭祀灶王爷。人们希望灶糖能让灶王爷的嘴巴甜一点,多在玉帝面前替自己说说好话,让一家人来年有更好的生活。
又榨又熬制蔗糖
麦芽制糖的效率比较低,当制作蔗糖的方法普及开来后,饴饧也就逐渐让出了主角的位置。不过,从发现甘蔗有甜味到成功制成蔗糖,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砂糖:总算“熬”出头
在一些美食街上,我们经常能喝到鲜榨的甘蔗汁。这种直接从甘蔗中榨出甜汁儿的方式,就是古人最早对甘蔗的利用。
那么,中国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会将甘蔗汁变成糖的呢?有文字记载,中国制造蔗糖,至少从南北朝时期就开始了;也有文字记载,制糖技术是唐朝中期才从印度传入的。
古人用甘蔗制糖,从砂糖开始。甘蔗被榨成汁后,汁水被收集到糖缸里,然后,人们会往里面加入石灰或草木灰。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甘蔗汁中有一些会阻碍糖分结晶的有机酸,还有一些会影响味道和色泽的非糖分物质,而石灰和草木灰能让这些东西析出并沉淀下来。如此一来,我们就得到了纯度更高、黏度更低、颜色更清亮的甘蔗汁。
接下来,就是熬。熬的时候柴火要旺、火力要足,不然熬出来的糖质量会很差。
判断有没有熬到火候,古人有妙招。当甘蔗汁熬到水花呈细珠状,像煮开了的羹糊一样时,他们就用手去捻一下,如果粘手,就说明已经熬到火候了。这个时候的糖浆是黄黑色的,人们把它装到桶里,让它凝结成糖膏,就有了砂糖。
洗去泥色成白糖
砂糖,就是我们今天吃到的红糖或黑糖,它们是白糖和冰糖的前身,那么,古人是如何将糖变白的呢?
糖霜:贡品级的奢侈
“糖霜”就是今天的冰糖。古代制造冰糖的办法是,将鸭蛋清加水调匀后,加入到黄黑色的糖浆里,然后加热。这时,糖浆里的杂质和有色物质就会和蛋清凝聚在一起,并且漂浮上来。人们用笊篱把这些浮渣捞出,糖浆就逐渐变白了。人们再将新鲜的竹子破成条撒入糖浆中,然后让糖浆慢慢冷却。经过一夜,糖浆就可以凝结成像冰块那样的糖霜。
糖霜的制作,南宋时期就有了记载。这种好看好吃的新玩意儿一经出现,就被列为宫廷贡品,供皇家享用。不过,这种用鸭蛋清制冰糖的方法可是相当奢侈,平常百姓自然无福消受。
白糖:冲泥水,就变白
古人怎么才能吃到物美价廉的白糖呢?别急,只需在糖浆里加上一种便宜至极的东西,晶莹透亮的白糖就现身了。
首先,做白糖需要用到一种特制的工具——瓦溜。瓦溜上宽下尖,底下有一个小孔,像是一个陶质的漏斗。把瓦溜放在陶缸上,再用草把底部的小孔塞住,然后将尚未凝固的糖膏倒进瓦溜里,等完全凝固以后,再去掉塞孔的草。
关键的一步来了——用黄泥浆从糖膏上面淋下去。你没看错,就是到处都能弄到的黄泥浆。这时,吸附了各种有色物质的黄泥浆会慢慢下沉,最后从小孔流出。瓦溜中上层部分慢慢地就只剩下白色的糖了。这就像给一个脏娃娃洗了个澡一样。
发现黄泥浆能吸附砂糖中的色素,据说是一个非常偶然的事件。元代时,一位糖匠在制糖时,家里的墙突然垮塌了,黄土块落到了糖浆里。等到把垮塌现场清理干净,人们发现泥层下的糖居然变白了。于是,白糖就这样意外地走进了平常百姓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