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恩格斯晚年关于建设党内政治文化的相关思想及当代启示

2020-01-02陈世锋

文化软实力研究 2020年3期
关键词:恩格斯斗争政党

邵 雪 陈世锋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党内政治文化对党的建设各个方面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影响党的各项建设的深度和广度①仰义方、戴立兴:《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逻辑导向与路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7 年第5 期。。一个政党如果没有和谐有序的政治文化,党的建设就会失去根基和方向,良好的党内政治文化,不仅有助于政党建设,也有利于阶级认同结构的稳定②肖日葵、仇立平:《“文化资本”与阶层认同》,《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6 年第6 期。。党内政治文化的建设在每个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策略要点,但总的来讲,根据现实条件的发展变化,有针对性地解决内部、外部交织叠加的矛盾问题,是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基本过程。自19 世纪中叶,尤其是在马克思逝世之后,各种非马、反马的社会思潮持续冲击着无产阶级政党文化。恩格斯率然著书立说予以反击,并就党内政治文化问题进行了一系列论述,指出“党内真正和谐”的政治文化重要性,以及“消化矛盾”这一主要建设路径。进入新时代,建设和谐有序的党内政治文化对于党的建设伟大工程至关重要,总结恩格斯晚年对党内政治文化的相关思想,为当下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建设和谐有序的党内政治文化提供路径启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党内真正和谐”是党内政治文化的应然之态

“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17 页。,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重视现实的物质生产,还强调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指导作用。和谐有序的政治文化会对政党建设起到正向的作用,一般意义上讲,和谐有序的党内政治文化是政党建设的重要目标。就马克思主义政党而言,建设党内政治文化,就是通过不断解决党内突出矛盾,以达到和谐有序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政党所追求的和谐,不是杜林先生口中的“更深刻的更严格的道德”,亦非“和谐论者”凯里那种“极端荒谬和幻想”。恩格斯晚年面对党内政治混乱、思想混杂的情况,明确指出要建设“党内真正和谐”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 卷),人民出版社1974 年版,第315 页。。恩格斯所指的党内“真正和谐”和自由竞争带来的“普遍和谐与福利”完全是两个东西,在恩格斯那里,党内政治文化不只是孤立的意识形态,而是立场、观点、方法的统一。其前提是基于无产阶级立场的共同利益而非“普遍福利”,其观点是价值共识而非普世价值,其规范路径是党内斗争而非回避矛盾。

(一)共同利益是党内政治文化和谐之基

“‘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286 页。。任何政党的形成都有其自身的利益基础,这是政党形成的前提。没有共同利益,就没有政党,党内政治文化自然也不会形成。毛泽东同志曾说,“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④《毛泽东文集》(第8 卷),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第320 页。。物质利益生产实践是政治文化形成的前提基础,也是一切政治关系形成的首要因素。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农民、无产阶级等有其自身的物质利益,政党的形成是特定阶级政治利益诉求的表现,物质利益主体的阶级立场在政治文化生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9 世纪中叶,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走向垄断,同无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在巴黎公社运动失败之后,资产阶级在工人群体中培育扶持机会主义者,欧根·杜林就是其代表。杜林在《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后对马克思主义大加攻击,到了19 世纪70 年代,他却摇身一变,自诩“社会主义改革家”,并且以激烈的社会“批判”言辞作伪装,传播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甚至一度骗取了倍倍尔的信任。杜林的做法使社会民主党内产生巨大分歧,进而鼓动了各种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潮,严重破坏了党内的政治文化。恩格斯先后在《前进报》上发文回击,并整理为《反杜林论》这一论战性著作出版,揭露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对无产阶级意识的演变和冲击。无独有偶,恩格斯在1888 年同《纽约人民报》编辑部的谈话中被问及英国工人运动的相关问题,恩格斯在肯定英国工人运动取得的成就同时指出“这些成就主要在于群众的无产阶级意识的成长”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 卷),人民出版社2003 年版,第571 页。,阐明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对无产阶级利益的追求斗争中产生的,这种从斗争中产生的阶级意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文化,促进工人运动蓬勃发展。但是同德国社会民主党中存在杜林一样,英国工人组织中出现了“工人贵族”,他们追随自由资产阶级步伐,用私人利益分化着无产阶级的共同利益,同时也虚无着无产阶级政党内和谐的政治文化。资产阶级认为个人利益是一种“普遍利益”,是一切现行秩序的根本基础。但个人主义实则是只讲少数人的物质利益,是资产阶级政党的特殊利益,工人们毫无物质利益可言。无产阶级政党内的“调和派”主张的和谐是虚假的,他们一方面对作为政治文化基础的利益问题避而不谈,另一方面用所谓的“个人利益”分化共同利益破坏和谐。

和谐有序的党内政治文化是在工人运动的斗争实践中觉醒和生成的。从工人运动的斗争史看,由于资本家的剥削压迫,工人为了维护自己赖以生存的基本工资走向联合,以同盟为联合的主要形式,工联组织是工人们同资本家进行罢工斗争的后方支撑;之后不同地方性工联形成全国性规模组织,伴随着工人们力量的壮大,以及马克思主义科学的理论指导,罢工斗争逐渐意识明确化,起初维护的联合利益成为阶级利益,工资斗争转向政治斗争。在无产阶级意识觉醒的过程中,先进的工人们最先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组建为革命的先锋队,成立无产阶级性质的政党;与此同时,也有一些工人被资产阶级收买,逐渐丧失了无产阶级意识,转向资产阶级观点,鼓吹劳资利益一致。19 世纪末英国工人中的各种阶级调和思想,成为腐蚀工人运动的工具。无产阶级的斗争实践史说明,任何一个政党的党内政治文化生成都不是自然而然一帆风顺的。党内政治文化的生成总是基于自身实践的内生性发展与外部斗争的外生性发展的有机统一,对无产阶级政党而言,建设和谐有序的党内政治文化既要投身于追求无产阶级利益的斗争实践,又要不断抵御形形色色的旧工联式的资产阶级调和思想。

立足于阶级利益的无产阶级意识的产生,是无产阶级政党政治文化形成的前提;共同利益是党内政治文化和谐的基础,一旦私人利益从共同利益中分离出来,就会产生与之对应的排他政治文化,这是造成党内政治文化不和谐的根本原因。

(二)价值共识是党内政治文化和谐之体

资本主义的价值共识是其宣扬的“普世价值”,本质是以抽象人性论为基础,借助话语霸权,向全世界兜售仅代表资产阶级的排他性利益诉求的政治文化,并冠以“普世”之名①袁银传:《当代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评析》,《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 年第6 期。。每个阶级都有其各自的价值文化,只有基于阶级的差异性视角,才能对党内政治文化进行本质探源。

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初期,政党内部并不单是由工人或完全的无产者组成,其中还包括诸如手工业者、短工或者破产的小资本家。为了去除党内的小市民习气和小资产阶级的两面派作风,凝聚无产阶级的价值共识、建设和谐有序的党内政治文化就成了一项重要任务。价值共识不是凭空而来的,是反映利益诉求、价值取向和共同意志的集中表现,在利益主体的物质利益上产生。利益主体认定不同,价值共识就会不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利益主体是工人阶级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所主张的价值共识自然是围绕着这一利益展开的。在同涌入党内的各种非工人成分及其他利益主体作斗争时,价值共识就愈加明确和清晰。

第一,无产阶级性质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核心原则。恩格斯在1885 年5 月19 日致保尔·拉法格的书信中,针对李卜克内西谋求某种所谓的统一,指出事实上,这是以牺牲党的无产阶级性质为代价来庇护小资产者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 卷),人民出版社2015 年版,第313~315 页。。党内和谐,不在于表面上的一致和气,这种调和做法甚至会使原则问题都变得不再重要,取而代之的只能是建立在人道主义层面上的博爱和仁慈,不能真正地触及群众的根本利益,瓦解和抹去党的无产阶级性质。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具有阶级性、革命性的政党,要坚决杜绝和反对党内出现市侩习气、作风和态度,使党变得庸俗化,进而降低党的立场和原则。

第二,群众史观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首要原则。恩格斯在1890 年8 月5 日致康拉德·施米特的书信中,指出党内许多青年文学家们,把历史唯物主义变成谈论问题的套语,没有清楚地认识和理解唯物史观,对这些人给予了批评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 卷),人民出版社2019 版,第430~434 页。。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科学支撑,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而奋斗的指南。没有唯物史观基础,没有群众史观,看不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政党只能停留在谋求阶级的政治利益诉求上,把政治斗争当作目的,而不是手段。党内青年文学家们自恃傲娇,沉迷自我,认为自身是有知识的领袖人物,在无产阶级斗争运动中起着关键作用,其实要向工人学习的地方有很多。

第三,党的纲领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具体原则。纲领是党根据自身代表的阶级利益制定的方向目标和行动指南,其中行动纲领可以根据时代的变化、环境的改变以及党自身由幼年到成熟的不同发展阶段而进行具体调整,纲领的制定和调整是全党一致同意的结果。恩格斯在1884 年6 月5 日致爱德华·伯恩施坦的信中,谈到党如果走向分裂,这种争吵应当是在十分明确的原则性问题上开展的,就当前应当是由于纲领遭到破坏这个问题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 卷),人民出版社2015 年版,第158 页。。纲领提供的不是条文式的理论原则,而是在党的进步中不断讨论完善的,代表着党对现实状况发展的把握和认识,尽管党的纲领不如实际行动来得重要,但是纲领是公开树立的旗帜,是群众认识党先进性的重要方式。

综上,性质、宗旨、纲领在前进的道路上始终是党所坚持的根本问题,是建设党内政治文化的着力点。如果在这些根本问题上发生动摇,不是认识上的不深刻,就是党内部分同志出现私人利益从共同利益分离的苗头。但是,不能等待思想的苗头成为行动,才开始解决问题。这是在思想领域就需要解决的难题,党内同志是否达到价值共识,不容易直接在思想上辨认和排查,比如思想上出现错误倾向问题但不显露,或者口头上把价值共识装在心里,但在行动上两面派。这就需要更加直观的保障,即斗争。

(三)党内斗争是党内政治文化和谐之规

关于党内斗争的错误认识不可谓不多,例如认为党内斗争就是立山头拜码头进行互斗的“博弈论”,是挟持政治权力公报私仇的“打压论”,是压倒一切、作为最终追求的“目的论”,辨正党内斗争的认识误区,对理解“真正的和谐”至关重要。

恩格斯在1894 年11 月24 日致威廉·李卜克内西的书信中,针对倍倍尔在会议上指出党内存在问题的行为以及李卜克内西作为中央机关报的编辑力求消除意见分歧的做法进行分析;恩格斯在信中指出倍倍尔批评的行为并不会形成党内分裂的危险,对于党内存在的真正需要争论的问题,不能选择否认和隐瞒的态度,而应当化解这些危险,这正是恢复党内和谐的真正的途径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 卷),人民出版社1974 年版,第313~315 页。。党内政治文化和谐不是妥协和退让,这种和气状态只是一时的存在,甚至会把“真正的和谐”推得更远。党内斗争不是在分裂党,而是在保持党的机体的健康,是党内政治文化和谐的根本保障,一味地回避党内存在的问题,只会营造一种表面上的一致性。对于党内出现的突出矛盾,要采取批评的形式,尤其是对党内存在错误思想倾向的部分,要不断地进行自我批评。恩格斯在1890 年8 月9 日致弗里德里希·阿道夫·左尔格的书信中,针对李卜克内西和倍倍尔对党内自负的文学家的态度,指出开展批评不要只是着眼于谴责,而是采取正确的做法,即有说服力地证明他们的做法对党的危害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 卷),人民出版社2019 年版,第434~437 页。。这个说服力的证明不是人来评判的,而是制度。制度是党内斗争合理合法地开展的保障,党内制度的制定不是为了更猛烈地进行斗争,而是为党内斗争提供规范,提供正确的方法和用事实说话的逻辑。党内斗争不是盲目地要求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党内有自由发表意见的空间和批评的自由,如果想对一些存在错误倾向的人进行批评,就要举出证据确凿的实质性事实。正确开展党内批评和教育的方式在于注重实事求是,要进行调查研究,讲究事实材料。

党内斗争是对党内思想错误倾向的克服及党内部分同志思想和行动脱节问题的解决,是正确思想向错误倾向的斗争,是价值共识的保障。党内斗争是一种持续正常的状态,是党内政治文化和谐的必要保障,是手段;党内政治文化和谐是斗争过程中的显现样态,是目的。

二、“消化争论”是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基本路径

“消化争论”即斗争,斗争是方法,是建设党内政治文化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时刻坚持直视党内突出矛盾,敢于同破坏党内政治文化的思想行为作斗争,勇于自我革命、自我净化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是能够把马克思主义政党理念落到实处,深入人民大众,深入历史,永葆鲜活生命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立足恩格斯晚年关于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相关思想,考察中国共产党从建立走向壮大的历史中建设和谐党内政治文化的行动路径,总结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方法启示,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

(一)中国共产党建设党内政治文化的历史经验

中国共产党建设党内政治文化的历史,是对封建残余思想、资产阶级思想斗争的历史;是对多元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观点以及各种非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批判的历史;是对错误政治立场、方向、纪律、作风规正的历史;是对政治生态混乱、政治行为糊涂修复的历史②梅荣政:《论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政治学研究》2019 年第6 期。。简言之,中国共产党建设党内政治文化的经验都是从斗争实践中得到的经验。

第一,团结和引导涌入党内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成分。党在成立之初,一方面,有些带着自身特殊利益的成分也加入党组织,他们存在思想上并未入党的可能;另一方面,在行动和思想上都入党的同志面对着外在敌人斗争方式的隐蔽性侵蚀。尤其在1927 年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地区,这时大量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分子纷纷入党,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涌入党内,对此在1935 年的遵义会议上,毛泽东明确提出了思想建党的重要决断,既保存了党的力量、强大了党的队伍,又保障了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取得党在思想上的一致,促进行动上的团结。

第二,克服党内政治生活中存在的各种错误思想倾向。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面临的党内错误思想倾向不同。1941—1945 年毛泽东在延安整风运动中,坚决反对党内出现的主观主义、宗派主义以及教条主义思想倾向。1950 年整风运动反对党内出现的命令主义、傲娇自满之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建设党内政治文化在曲折中艰难前进。改革开放后,邓小平主持制定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恢复和健全党内政治生活。江泽民指出“要坚决克服党内政治生活中存在的好人主义和庸俗作风”①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人民出版社2002 年版,第22~23 页。。胡锦涛强调,科学发展观要坚决反对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党的十八大以来,坚决反对党内出现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思想倾向。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面对党内突出问题勇于自我革命,实现自我净化。

第三,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活动,坚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对党内进行社会发展史课程教育就十分重视,更是认为社会发展史是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入门课。之后党的几代领导人都在强调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是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始终把这个环节作为党的学习传统。1962 年2 月6 日邓小平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针对党内忽视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而犯的错误,总结吸收这些教训指出,“不注意学习,忙于事务,思想就容易庸俗化”②《邓小平文选》(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第316 页。。研读经典著作,牢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开展不同形式不同主题的理论教育活动,深化思想认识,是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中总结吸收教训得来的宝贵经验。

第四,明确规范党内斗争的方式,坚持民主集中制。1931—1935 年党内出现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错误,为了开展错误的政治路线,对党的组织实行“残酷斗争”的方式,把“右倾机会主义”“调和主义”“两面派”的帽子戴给意义不一致的同志,这正是利用党内斗争的正当性谋求自身私利,根本不讲究事实依据,抹黑真正的党内斗争,扰乱党内政治文化。毛泽东在1957 年对党内政治文化和谐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指出要造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③《毛泽东文集》(第8 卷),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第293 页。。规范党内斗争的方式,与制度的制定和良性运行密不可分,只有用制度规范斗争的方法,才能保障党内斗争本色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民主集中制始终是党内政治文化和谐的重要制度保障。

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不是一成不变的静态局面,具有过程性,是党的建设过程中的和谐,“和谐”表现为党的政治文化建设过程“蹄疾步稳”。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发展,在总结以往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党的制度对策措施,是防止党内出现不和谐问题和倾向的办法,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内政治文化和谐理论的继承和创新。

(二)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是新时代接续斗争的有效路径

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的建设史,也是党同各种错误思想行为斗争、进行自我革命的发展史。新时代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需要因事而化,创新党内政治文化的样态和载体;与时俱进,不断回答党内发展新问题、回应新挑战;顺势而新,将建设党内政治文化的新思想新举措及时转化为制度以实现规范保障作用①罗永宽、王真宇:《论党内政治生活的时代性》,《学习与实践》2017 年第7 期。。“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②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 年10 月28 日。这一论断,不仅是新时代根据目前形势所做出的准确判断,更是从历史中总结出来的科学路径。

1.思想建党:党内政治文化的正向建设

党是共产主义熔炉,要教育党员不仅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在思想上入党③李君如:《正确理解和坚持党的阶级性》,《中国社会科学》2001 年第5 期。。针对党内出现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进行教育,如个人主义、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宗派主义、圈子主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等问题,不同时期有不同侧重和显现,有不同的策略应对。思想建党,就是在不断同党内突出矛盾作斗争的过程中,培育和建设“革命永远在路上”、实事求是、集中统一领导的党内政治文化。

第一,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化解和战胜各种风险考验,建设“革命永远在路上”的党内政治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先进性和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我们加强党的建设,就是要同一切弱化先进性、损害纯洁性的问题作斗争”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 卷),外文出版社2017 年版,第43 页。。一方面,加强党的先进性,既是同落后、保守、封闭的思想文化作斗争,也是同自身的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问题考验作斗争,回答的是本领恐慌难题、应对的是斗争乏力困局。只有不断地自我革命、提升本领,才能够应对纷繁复杂的现实考验和时代课题。另一方面,加强党的纯洁性建设,就是牢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和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刻在自己的旗帜上”⑤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 年10 月28 日。,阶级的差异是根本上的差异,只有时刻牢记阶级任务和历史使命,才能对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予以辨认澄明、激浊扬清。总的来看,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是马克思主义革命本色的彰显,革命一直在路上,是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第二,开展党内历史唯物主义教育,防止脱离群众生产生活的危险,建设实事求是的党内政治文化。只有在理论上保持清醒,才能在行动上更加坚定和彻底。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钥匙,尤其是群众历史观,为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发展提供科学的方法。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学习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为思想建党的重点。通过理论教育学习,培养党内对物质生产观点、阶级观点、群众观点的正确理解,做到在观察经济和政治等问题时,能够衡量现实事实之间的相互关系,看到现象背后利害联系的本质内容。新时代习近平反复强调,“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 年版,第295 页。。历史唯物主义是指导共产党始终前进的最强大方法武器,关注现实的生活生产关系,始终围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做到实事求是。

第三,贯彻学习党的纲领,彰显党的领导制度优势,建设集中统一领导的政治文化。最高纲领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奋斗目标,是党的性质规定的总方向,与党共存亡;行动纲领是根据具体的国情不同的时期,以及党的发展阶段制定的任务和行动步骤。党内同志在达到最高纲领的一致认识后,更需要要求全党学习根据具体历史时期的形势特点制定的行动纲领,这是党内同志整体地认识当下的斗争状况和条件,准确地掌握斗争方式的重要途径。只有贯彻学习党的行动纲领,客观整体地把握社会现实发展的脉搏,党内才会避免出现任何思想上的错误倾向,做出轻率的不符合现实情况的论断,影响党内和谐。新时代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在党的领导统一部署下,在全党分层次立体化全覆盖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 卷),外文出版社2020 年版,第23 页。,做到每个党员不掉队。

2.制度治党:党内政治文化的制度规制

意识形态之间的交流、交融、交锋是20 世纪以来一直在场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工作。党内政治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意识形态的斗争进展,同时也参与其中。进入21 世纪,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信息传播速度大大加快,可以清晰感受到自媒体如雨后春笋一般发展。思想认知的即时化多元化趋势,推动着多元社会思潮涌动。正如英国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所讲,速度改变着人的思想,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新时代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提出新的考验,在数字社会进行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成为新时代不得不关注的一项重大课题。“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 卷),外文出版社2017 年版,第34 页。,制度治党是从制度层面应对形形色色的“动摇”和“滑坡”问题。主要包括发挥制度的引领作用,通过具体法规规正党内政治文化的发展方向;发挥制度的规范作用,通过对建设过程、职责的法定化表达规避推诿扯皮、行为掣肘等误区;发挥制度的促进作用,通过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打破机制体制壁垒以实现整体性建设;发挥制度的保障作用,通过对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原则、指向进行刚性规范,避免建设方向和策略因人、因时而异③石亚军、霍沛:《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促进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政法论坛》2019 年第4 期。。

不扎紧制度的笼子,各种不良分子就会在党内到处钻营,就无法防止和解决党内出现各种不和谐的矛盾和问题,甚至影响党的根本基础,损害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些不良分子能够钻营的主要原因,则在于党内规则不够明确和细致,完善制度就是把一些模棱两可的问题规则化、可视化,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制度治党除了把制度细致化、明确化,解决制度缺位错位越位等问题,更需要党内各项规则纪律的有效施行落实,逐渐形成制度权威意识。用制度去规范约束党内行为,是要发挥制度的权威外显作用,如果不能将其落到实处,制度的存在宛如隐形的空架子,这反而会长期积累成疾,不好破除陈旧的人大于法的观念,降低党内纪律的效力;制度施行有效,党内同志对制度具有敬畏感,按制度行事成为习惯,促成党内政治生态的良性循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制度治党、依规治党,努力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把全面从严治党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 卷),外文出版社2020 年版,第420 页。。但是在制度的施行环节中,仍需要防止搞变通、取折中行为,总是设法投机取巧与制度斗智斗勇,甚至为逃避制度的规制,选择不作为、做形式、装样子,要不断地扎紧制度的篱笆,持续推进制度治党工作。

制度治党是保障党内政治文化和谐的有力武器,不仅涉及在物质利益问题上“打虎拍蝇猎狐”,在思想上与错误思潮倾向作斗争,更是把党内斗争从局部斗争提升为整体性斗争,在不断地解决顽固问题和新问题上持续斗争,建立党内大生态。一方面,避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保障实事求是的党内政治文化。唯物辩证法是党开展工作的方法遵循,辩证思维要求把握事物的普遍联系、抓事物的主要矛盾,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为转移。就当下来讲,思想的多元化、灵活化、信息化是不容争辩的客观实际,如果循规蹈矩空喊口号、奉行教条原则,就会陷入主观主义,闹出“低级红高级黑”的笑话,党在以往的实践斗争中发展的实事求是的政治文化也会被主观臆想所取代,其结果就是走上封闭僵化的老路。另一方面,避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障将革命进行到底和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党内政治文化。思想的活跃不代表思想的无序,手段和形式的多样不代表手段和目标的互换,如果在解放思想过程中,没有底线、丧失原则,就会走上改旗易帜的邪路,革命意识和党的领导权威就会被虚化,所谓的革命的政治文化和党的领导优势就会荡然无存。

三、结语

党内政治文化是一种意识形态,却又不只是孤立的价值共识。恩格斯在与机会主义、改良主义等非马、反马思潮的斗争实践中告诉我们,党内政治文化的建设既要立足阶级的共同利益,也要凝聚阶级的原则共识,还要坚持阶级的革命斗争。新时代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不能离开阶级这一本质辨别、不能离开利益这一根本追求,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关系到党的性质的保持,关系到党所领导的队伍的壮大和事业的成功①丁俊萍、李华:《恩格斯工人阶级政党建设思想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兼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年第1 期。。具言之,无产阶级的共同利益始终是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果脱离阶级、不讲利益,那就会把党内政治文化抽象化,沦为像“普世价值”一样的虚无的文字游戏产物。

新时代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不是单向度的,需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我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每一步都是在与错误思想理论的斗争中走出来的。当下,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冲击着主流意识形态,新自由主义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宪政民主思潮、普世价值思潮等等你方唱罢我登场。面对资产阶级思潮的泛滥,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不仅必要而且极端重要,既要正向加强理论、原则的内生性建设,还要通过制度规制对意识形态的多元化予以无情批判。

党内政治文化源于斗争,又指向斗争。与最广大人民群众能够直接建立联系的,不是空谈的口号,而是实干的成果,唯有取得看的见、摸得着的成果,党内政治文化才实现了先进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推进作用。因此,是否立足群众的根本利益,能否让群众感受到党内斗争的成效,是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有效与否的直观方式。总结学习恩格斯晚年关于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相关思想,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不仅可以更清楚地把握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的生成脉络,更为新时代进行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提供重要的方法论启示。

猜你喜欢

恩格斯斗争政党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巴西主要政党党的标志概观
世界政党与国家治理丛书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强迫症患者的孤独斗争
革命者的斗争精神
“吃不下早饭”的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以斗争精神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
正当防卫正当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