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学史鉴今中筑牢初心使命*

2020-01-02文小莉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国史党史历史

文小莉

(中共宜昌市委党校,湖北 宜昌 443000)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党史国史全面真实地记载了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勠力同心、接续奋斗的伟大历程,其中的风雨历程就是一部生动、厚重、现实的教科书。近期,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认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的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把学习党史、新中国史作为主题教育重要内容,不断增强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和行动自觉。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党史国史教育,进一步增强对历史的学习、感悟、思考,在学史悟史中增进初心、增强使命,以更强的智慧做好时代答卷。

一、学史明智

党史国史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为了谋求人民解放和民族独立而英勇抗争、顽强奋斗的历史,是为了建设新中国而艰辛探索、同甘共苦的历史,是为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历史,也是中华文明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熠熠生辉的历史。只有认真学习党史国史,才能深刻铭记党史国史,才能时刻牢记我们的初心和使命,才能把党史国史作为我们干事创业的内驱动力,为我们构筑强大的精神支柱,以坚强的政治定力坚定不移地为实现中国梦奋勇前行。

(一)从学史中涵养爱国热情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中,一直高度重视历史经验的借鉴和运用,一贯积极倡导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要善于运用历史知识。只有知道历史,清楚地了解党和国家事业的来龙去脉,才能深刻感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历史和人民的必然选择中走出来的,深刻领会改革开放的丰功伟绩是在创新创造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奋斗中走出来的,是在对历史的镜鉴与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只有读懂历史,才能更加准确地认识到共产党及其事业的伟大,继承党的成功经验和优良传统,汲取党和国家的历史教训,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更好地走向未来。只有知道历史,才能理解国家级纪念日的意义,知道这是为了唤起世人对革命历史的记忆和对和平的珍爱,增强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忧患意识。只有正确了解党和国家的历史,才能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学习党史国史,铭记历史,是“必修”与“修好”的有机统一。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曾说过,“历史是什么: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对过去的反映”。一个伟大的民族,一个伟大的国家,只有在对历史的一次次回望中才能不断汲取前行的力量。加强党员党性教育,党史国史是必修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习党史国史要坚持“必修”和“修好”的有机统一。“必修”是形式方面的要求,“修好”是内容方面的要求。通过“修好”党史国史,广大党员才能科学把握党的历史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正确了解党和国家发展史上的大事要事和重要人物,进一步深化对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升领导修养,拓宽领导思路,提高领导水平。

(二)从学史中明辨是非曲直

清代著名思想家龚自珍在《定庵续集》卷二《古史钩沉二》中有言:“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才,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历史学具有很强的政治性。由于指导思想、历史观不同,对于同一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可能会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无论是在中国国内还是国外,都有人鼓吹和坚持历史虚无主义。深入学习和研究党史国史坚持唯物主义历史观,就能拨开迷雾,提高政治站位,警惕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坚决反对任何歪曲和丑化党史国史的错误倾向和言行。

回望中国革命史,激情燃烧的岁月波澜壮阔、刻骨铭心,革命先辈的奋斗精神穿越历史辉映未来。中国革命史是最好的营养剂。重温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加正能量,坚守人间正道。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步形成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激励和鼓舞下,近代以来的仁人志士在历经浩劫中高举民族解放的大旗奋勇抵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满目疮痍中高举民族独立的大旗迎难而上,改革开放以来在重重阻挠中高举民族振兴大旗大刀阔步前行。而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不但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精神,而且为中华民族精神注入了时代元素。学习和研究党史国史,有助于我们实现“弘扬”与“坚守”的有机结合,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坚守共产党人的初心,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三)从学史中坚定四个自信

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只有弄明白历史怎样走来,又怎样走下去,才能不断增强实现民族复兴梦想的责任担当。历史是前人的百科全书,是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学习和研究党史国史,不仅能正确认识党情、国情,获得思想启迪、知识武装、提高工作本领十分必要,而且有助于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对增强“四个自信”也十分必要。因为文化是一个国家繁荣发展之精神沃土、一个民族之根与魂,也是一个政党之精神沃土、根与魂。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的结合,可以构筑共产党人的文化之基,铸牢共产党人的信念之魂,升华共产党人的精神境界。

通过学习党史国史,我们深刻感受到:“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扎根中国大地、吸纳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独立自主实现国家发展的战略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旗帜,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旗帜,也是中华民族携手筑梦的旗帜。面对肆虐全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党和国家领导人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各地相继封城,“最美逆行者”紧急驰援,党员干部投身基层群防群控,四面八方爱心援助,人民群众万众一心……速度之快、规模之大、效率之高,无不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因此,在新的长征路上,我们必须始终高举伟大旗帜,坚定“四个自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二、 悟史鉴今

历史,不仅给人以智慧的启迪,也是治国理政的重要资源。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真实记载了国家走过的过去,映照着国家未来的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国的今天是从中国的前天和昨天发展而来的,对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我们应该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牢记历史经验,牢记历史教训,牢记历史警示,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2]。

(一)感悟历史明修身之道

“立国先立人,立人先立德。”修齐治平、立德修身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提出德才理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他强调把德放在第一位,德才兼备为圣人,若才德不能两全,宁舍才而取德。纵观历朝各代考核官吏,都是将德放在首位。如周代考核“考其德行道艺”,秦汉提倡“敦厚、质朴、逊让、节俭”的“四行”道德考核,西晋将“正身”放在地方长吏考核条例的第一条,唐代在“二十七最”考核标准前提出“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恪勤匪懈”的“四善”道德考核等[3]。修身立德不仅关乎个人立身之本,更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兴盛之要。

我们党也历来重视领导干部的道德修养。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强调:“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并提出了“才德兼备”的干部标准和“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改革开放时代,邓小平多次强调“德才兼备”,并从党性的高度赋予德才兼备评价标准新的内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特别重视人的道德修养,他多次强调:“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4]。为了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培养造就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党政领导干部队伍,提出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五湖四海、任人唯贤”的选人标准。领导干部只有德才兼备、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才能经得起风雨、守得牢初心,担当起新时代的重任。以史明志,修身报国。我们要用好历史这本教科书,感悟修身之道,常俢为官之德,常念立身之本,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做到慎独、慎微、慎初,从“小事”着眼,以“小节”正身,筑牢初心使命。

(二)感悟历史明从政之德

人无德不立,官无德不为。自古以来,从政者就坚持“为政以德”的职业操守。为政之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领导干部要讲政德,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领导干部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一是以“天下至德,莫大乎忠”为领导干部首先要修好的大德。古代清正爱民的官员都是以社稷安康为己任,替朝廷分忧,为百姓造福。作为新时代的领导干部,必须把对党忠诚作为基本的政治素养,坚定信念,锤炼党性,始终站稳政治立场,把牢政治方向,涵养“竹子”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政治定力、政治觉悟、政治担当。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毫不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葆政治本色。

二是以“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为领导干部要守好的公德。始终扎根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共产党人特有的“公德”,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的最高原则。毛泽东同志在《为人民服务》中强调:“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中国共产党以民为本,与人民始终同呼吸、共命运,这是我们的事业从胜利不断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正所谓“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作为新时代领导干部,要从学史中深刻感悟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政绩的阅卷人,人民是奋斗的出发点,人民是时代的动力之源,始终牢记“依靠谁,为了谁”的根本性问题,强化宗旨意识,恪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

三是以“任天下之大,立心不可不公”为领导干部要坚守的私德。始终克己奉公,严以律己。兰考历史上有名的清官张伯行,为了谢绝各方馈赠,专门写了一篇《却赠檄文》,指出“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不义之财不能取,要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坦坦荡荡为官。学史以修身,鉴史以律行。领导干部要时刻清醒认识党员干部的特殊身份,时刻警醒自己要严格自省,时刻绷紧廉洁自律这根弦,始终保持高尚的气节和情操,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

(三)感悟历史明治国之道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华夏先祖创造了独树一帜的中华文明,五千年不间断的文明史是一笔丰厚的历史遗产。其丰富的治国理政实践,既有盛世辉煌的成功经验,也有乱世之危的深刻警示,对我们治国理政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在核心价值观创造方面,我国古代思想家就意识到“贤不肖不杂则英杰至,是非不乱则国家治”的重要性,非常注重核心价值观的提炼和传播,积极培养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各族人民的中华文化认同,使得整个民族形成一股强大的内聚力,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贯穿其中的爱国主义精神、正己修身精神、改革进取精神、仁义礼孝精神、诚实守信精神等,都是从古传承至今的精神瑰宝。正是因为这些优秀文化遗产,推动历代仁人志士在国家治理上力图使政治秩序与社会秩序、文化秩序、自然秩序更和谐地统一起来,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推进国家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有益参考。

在国家的治理制度方面,历代有志之士借鉴历史经验,结合社会发展现状,融合民族智慧,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系列的建议和举措,比如主张的精简机构、提高行政效率的思想,为国家机构改革提供了基本遵循;科举制度的推行,为人才选拔任用机制提供了重要参考;尤其是制度建设上所遵循的大一统、民为本、选贤任能、民族融合、反腐倡廉、保护生态等原则,对现实都具有重大的启示作用。我们在治理国家和社会中遇到的许多问题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因此,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深入了解中国历史,必须积极总结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经验和智慧,以历史镜鉴今天。

三、学史提能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不管处在哪个层次和岗位,都应该读点历史。领导干部学习历史,要落实在提高历史文化素养上,最重要的是要具有历史意识和文化自觉,即想问题、作决策要有历史眼光,能够从以往的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智慧,自觉按照历史规律和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办事”[5]。共产党人要从党史国史的学习中,培养高度自觉的历史意识、以史为鉴的历史思维、深见远虑的历史眼光,以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从而坚定对党和国家事业的信心。牢记初心,肩负使命,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伟大复兴的发展进程中,知所从来,明其所趋,继往开来,毅然前行。

(一)培养高度自觉的历史意识

历史意识是人类对自然、人类自己在时间长河中发展变化现象与本质的认识。它是一种穿越时空审视历史、以史鉴今的思维观念与方法,以丰富的历史知识及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复杂的历史现象进行分析、综合和提炼,根据历史启示和历史发展的规律理解历史、审视现实、展望未来,进而在这一过程中形成对自身、国家、民族的历史及其发展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责任感。

历史意识是坚定政治认同的根基。回望历史,每一代人都从历史中走来,又向历史中走去。古今之间、历史与现实之间都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清醒地审视现实,破解现实难题,必须从历史的足迹中追根溯源。历史虽然已成为过去,但历史映照着现实。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人首先要有这种坚定的政治认同观。如何使这一政治认同深入人心,就必须将当今社会的发展置于中国历史发展的时空坐标上,揭示中国社会在历史大潮中呈现各阶级力量的动态格局,分析各历史发展阶段的内在联系。近代以来,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各阶级纷纷登上历史舞台为救国而抗争,各种力量的博弈较量将中国共产党推向了拯救民族危难的历史前台。中国共产党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在革命、建设、改革中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和理论。社会每前进一步,取得的每一个成果背后都有深深的历史烙印和潜在的历史规律。在这一分析和理解的过程中,支配我们认识的正是历史意识中的时空意识、联系意识。因此,我们只有以历史的意识,穿越时空地去分析历史事件,才能夯实坚定政治认同的思想根基。

历史意识是以时代担当为归宿的。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每个共产党员作为人民中的一员,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也在推动着历史的发展,担当着时代进步的重任。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只有借助于历史,我们才能充分理解现在,从而增强掌握社会现状的能力。我们要以历史意识去以古看今,方能更主动、自觉地担当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勇挑富强国家、振兴中华的重担。同时,责任担当是将历史意识转化为实践的桥梁。我们认识历史规律,是为了遵从规律,更好地改造现实世界。历史意识中孕育的爱国精神、民族情怀转化为行动,就体现在时代担当上。因此,历史意识又是激发党员个人责任担当的深层动力,我们要读史来明智,学史来励志。

(二)筑牢以史为鉴的历史思维

历史思维注重对历史过程、历史逻辑和历史必然性的把握,运用历史智慧治国理政。这是传承根基血脉、保证治国理政连续性的重要思维。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思维,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以历史的视角观察社会现象,分析社会问题,把握社会发展规律,掌握社会前进方向,进而指导现实工作的科学思维。中国共产党通过总结历史经验,在把握历史规律中认清历史发展趋势,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运用历史智慧做好现实工作,领导党和国家走向未来。培育以史为鉴的历史思维,要从以下方面努力。

一是要高度重视学习党史国史。中华民族丰富的历史画卷、中国共产党辉煌的历史篇章,是由中国人民书写的。读之思之,可以从中探寻共产党人的精神密码,汲取更多精神营养,观成败、鉴是非、知兴替、明规律。将学史纳入日常学习中,作为学习习惯持之以恒。

二是深刻体悟党史国史。只有认真而深刻地体悟党史国史,我们才能懂得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历史从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对历史的最好学习和借鉴就是成为历史大潮的一朵浪花,要在认真学史的基础上感悟得失、明确是非,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三是善于运用历史思维。我们要善于运用历史思维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价值合理性,运用历史思维分析解决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历史必然性,运用历史思维施行教化,运用历史思维处理历史问题,运用历史智慧指导工作、传递中国声音,运用历史典籍、经典名句为文笔增华添彩。要善于结合新的形势任务对党史国史作出新的科学阐释和总结。

(三)拓展深见远虑的历史眼光

历史真实而全面地记录了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形成、发展及其兴亡盛衰,欲知大道,必先知史。知史才有历史眼光。而历史眼光,是向后看的眼光又是向前看的眼光,是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从向后看中分析现实,从向前看中展望未来。历史眼光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历史长河绵延不断,人类的探索永无止境,后人总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来思考的、实践的,前人的经验和教训是后人的宝贵财富;历史、现实、未来是紧密相联的,又是相对而言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历史的同时,又在创造历史,理应具有强烈的历史责任感。1949年3月23日,当中共中央机关要从西柏坡迁入北京时,毛泽东对周恩来说:“今天是进京赶考嘛”,然后又说,“我们决不当李自成”。这样的话语穿越了时空,体现了深邃的历史眼光。我们树立历史眼光,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一是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古悟今。善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观察和分析党史国史,建立科学的历史观和宏阔的历史视野,回望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实现世界观、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二是必须坚持以史为鉴推进本职工作。要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的宽广视阈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本职工作。这就要求我们要提高政治站位,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坚持把历史、现实、未来贯通起来,拨开迷雾见日月,透过现象看本质,以深见远虑的历史眼光想问题、做决策,扎实推进工作,赢得党心民心,创造新的辉煌。

猜你喜欢

国史党史历史
第一次学党史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中国关工委138个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网络地图
国史新记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铭记——山东省党史国史教育活动荟萃 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