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媒体和微时代环境下网络舆论引导研究

2020-01-02孙美洁何海斌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3期
关键词:舆论政治思想

陈 奂 孙美洁 何海斌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北京 100083)

互联网信息的迅速传播及其形成的舆论,对在校大学生的思想、价值取向以及行为方式等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他们在自己的朋友圈、微博等自媒体平台上很容易受到不同舆论倾向的影响,同时不受时间、地点以及流量限制的网络平台也为表言论和传递信息提供了条件 [1]。随着微博、微信、微电影、微访谈等诸多个人化与个性化社交网络的应用,社会网络组织形式发展为一个全新的即时网络时代。因此,要达到对自媒体和微时代环境下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的良好效果,必须准确把握引导的策略、定位等问题。

1 自媒体和微时代环境下网络舆论行为的形成

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观来分析,网络舆论和其他任何事物一样,有其产生、形成、发展和消亡的过程。网络舆论通过它特殊的传播媒介而更关注言论的交锋与融合的过程,这就是网络舆论的形成过程。分析网络舆论形成的过程,对于认识并正确引导网络舆论具有重要作用。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7年8月发布的《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的互联网网民达到7.51亿,手机网民达到7.24亿,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29.7%,大学本科及以上的网民占20.7%,这部分人同时也是对舆论最为关注、最了解舆论走向、最有话语权且最愿意表达对社会和时事的看法的群体,并且最有可能将公众的意见和网络传播媒介相结合,促使网络舆论的形成。

2 自媒体和微时代环境下网络舆论引导的意义

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的负面效应常常是网络舆论的中心,由于在网络上发表观点方便快捷、覆盖面广,不需要时空话语规则以及隐蔽性强等特点,“键盘侠”成为网络言论表现出一边倒趋势的推手,致使负面的消息和舆论常常迅速的造成广泛的不良影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洞察力,科学预测出大学生群体对相关社会问题、事件的意见、态度,通过有效途径及时掌握网络舆论,做到未雨绸缪,为正确引导网络舆论打下基础。

另一方面,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大学生网民人数的急剧攀升,这为开展大学生舆论引导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现代化手段,拓展了工作的空间和渠道。但是,自媒体和微时代环境下信息发布的及时性和互动性,使得互联网上的信息十分庞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的导向功能借助自媒体向网络空间延伸,主动出击,以有力的措施应对挑战,增强网络正面宣传和影响力,努力将网络空间利益多样的主体,内容多样的网络舆论引导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上来,为培养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创建良好的社会环境。

3 自媒体和微时代环境下高校网络舆论管理与引导的现状

3.1 网络舆论的引导机制有待完善

在传统媒体时代,培养学生干部、宿舍同学,采用人盯人逐层上报的方式是网络舆论发现和管理的主要方法,在处理有关的突发事件时,尽可能的采取弱化或者淡化的策略,重“堵”轻“疏”。而在自媒体和微时代环境下,大学生拥有了更广泛的获取信息的渠道,信息量也是得到了爆炸性增长,通过微信、微博、知乎、贴吧等媒体平台随时都可以发表评论、发布信息。通过以往的事件我们可以发现,在高校出现舆论事件时,很快就会在网络中发酵成为负面事件,这就要求高校及时通过官方途径对事件进行说明,否则会使高校在网络舆论中处于被动地位。而媒体平台的评论功能经常成为网络舆论的传播工具,采用强制删除评价、关闭评论功能的处理方式,通常会导致更加激烈的矛盾,进而使网络舆论更加无法控制,因此高校要采用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网络舆论进行管理和引导[6]。

3.2 网络舆论群体的媒介素养教育滞后

校园网络舆论的主要群体是大学生,由于生活在相同的校园环境,有差相似的年龄、学习经历、价值观念等,有较大的倾向会在网络舆论当中产生一致性的观点和态度,从而形成群体认同。当前在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方面比较滞后,又较于以往的大学生有更多的表达欲望和话语权的诉求,在网络空间获得的信息的准确性、全面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网络舆论的方向,要把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作为引导网络舆论的重要途径,开展文明上网等活动,不做“键盘侠”,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积极传播健康信息,自觉抵制有害信息、网络滥用行为和低俗之风。

3.3 校园新媒体引导乏力

当前校园网络新媒体在传播的时候具有较快的速度,并且传播范围也比较广,校园舆论主要是通过微信、说说、知乎、贴吧、微博等新媒体进行传播。目前,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管理与引导工作中存在较多的问题,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提高网络舆论的管理水平。一方面,引导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立场分析社会问题和突发事件,具备一定的辨别能力,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另一方面,提高网络信息采编和审核人员的素质,把好入口关,守住出口关,可以采用“疏堵结合,引导为主”的方式,“疏”,即把握动态、正面应对,“导”,即主动出击,因势利导。

4 自媒体和微时代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模式探索

4.1 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的定位

大学生网络舆论的引导工作,首先要了解和熟悉社会整体大环境,对于社会热点事件、重大国际国内新闻事件及时关注。另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能够融入群体,成为大学生网络生活生态圈的一员,在微信朋友圈、QQ说说、微博、贴吧等网络平台参与讨论,掌握大学生网络舆论的风向和趋势,相信和尊重大学生的思想、态度和观点,对于其中比较全面、客观甚至独到的见解给予肯定,对于情绪化、有失偏颇的言论重点关注。同时,也要在平等和尊重的前提下,根据网络舆论倾向,结合校园生活事件进行合理、真诚、有效的引导,避免说教式、灌输式的批评教育,努力实现情感上的共情。帮助大学生培养自主、理性、客观的思考能力并对自身的行为和言论负起责任,符合社会主流价值意识。

4.2 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需要把握的问题

对于“00后”大学生而言,传统的说教式、灌输式交流已起不到太大的效果,由于网络的迅速发展他们的信息来源、知识储备也不仅仅局限于校园和书本,大学生要求在校园生活中有更多的话语权,表达欲望强烈,这种情况下只能“疏”不能“堵”。要给大学生机会去表达和展示自己的想法及其产生这种想法和行为的原因,否则在沟通形式上会遭受到学生的反感;其次注意角色和身份的调整,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辅导员来说,既是教育者、管理者,也是服务者的姿态更容易被学生接纳,以兄长、朋友的身份,用平等、幽默符合网络语言习惯的交流方式打开学生的心扉,在亲切的交流中进行潜移默化的舆论引导往往效果更好。

其次,大学生在网络媒体平台上所表现的行为、情绪等,常常与现实生活中的表现存在一定差异。在网络上,有的学生可能会更加的敢说敢想、率直冲动,能够一针见血的指出问题的症结,也会肆意的发泄情绪,但实际交往中却可能是腼腆内向;而有的同学在网络舆论中所表达出的消积和悲观的行为,在生活中却不一定去实施。这种线上线下的反差对提高网络舆论的引导效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无法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指导和帮助。

但总得来说,大学生在网络自媒体平台上受网络舆论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而在网络上表达自我,是大学生自我认知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以平等的身份进行学生和网络社交圈,对学生在网络舆论中的言论有一定的包容性,因势利导、潜移默化的进行舆论引导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5 结语

众所周知,“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始终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从人的层面讲,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学科,而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主体性的增强。自媒体和微时代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客体、介体、环体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这些变化进行深入探讨,形成德育新模式,是思想政治教育主动适应时代要求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任务。多年来,思想政治教育者虽然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基于这种需求与不足情况下的积极探索,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成为加强和改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由之路。

猜你喜欢

舆论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