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世纪俄罗斯战争文学对中国新文学的影响

2020-01-02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3期
关键词:苏俄英雄主义新文学

董 丹

(三亚学院俄语中心,海南三亚 572000)

1 概念的界定

1.1 新文学

新文学指五四爱国运动以来的中国现代文学体系。新文学是以白话文写作,具备"五四"精神,并依赖于新媒介传播的文学样式。新文学在思想上强调人本意识,在体裁上以新诗、小说、散文为主,既积极吸收西方和俄罗斯的文学资源,亦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学的精华。它的核心内容是“民主”和“科学”,这是五四精神的高度概括与象征。虽然五四新文化运动仅仅持续几年时间,但是新文学,作为“人的文学”,它的精神直至百年后的今日依然存在。

1.2 战争文学

战争文学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转型,在新中国成立至“文革”时期,凡是与战争有关的文学作品都被纳入了“战争文学”的范畴。但随着文学作品中人性与审美意识的回归,战争文学开始向军旅文学转变。21世纪以来,战争文学则呈现出一种“去战争化”趋势,更加注重人性的描写。本文更加倾向于广义上战争文学的概念。

2 20世纪俄罗斯战争文学在中国的传播

20世纪上半叶的俄罗斯战火纷飞,人民生活水深火热,社会矛盾凸显,俄罗斯以战争为背景的文学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战争题材的作品大多关注人性,张扬爱国精神和英雄主义,挖掘战争中的人性,揭示信仰带给人的无穷力量。而这一时期中国文学正在转型,俄罗斯文学像一场及时雨,对中国社会和新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0世纪俄罗斯文学大师和经典辈出,包含白银时代文学、苏维埃文学,以及苏联解体后的文学。俄罗斯经典著作分三个时期传入中国:新中国成立前;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至今。

2.1 第一时期:新中国成立前

在中国的五四运动以前,俄罗斯文学著作的译介规模小, 翻译质量不高, 多为译者自发引入。普希金的小说《上尉的女儿》是最早译成汉语的俄罗斯文学作品。这是一部以普加乔夫起义为背景的小说,它塑造了一个体现人民智慧和力量的起义军领袖普加乔夫的英雄形象。此外,这部作品还塑造了一系列社会各阶层、具有不同特征的人物形象,它是一部人民优秀品质的颂歌。《上尉的女儿》深深地吸引着中国进步青年,其风格对五四新文学的创作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启蒙作用。

从五四时期开始,俄罗斯文学就展现了对中国作家的强烈吸引力。鲁迅、瞿秋白、矛盾、巴金、郭沫若等中国新文学的先驱者深受俄罗斯文学的影响。鲁迅曾说:“俄国文学是我们的导师和朋友。”他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就与果戈理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0世纪初,俄罗斯文学著作在中国掀起了第一个出版高潮,并开始对中国文学产生真正的影响。1917-1927年间,国内翻译出版俄罗斯文学作品65种,占到外国文学著作翻译出版的首位。主要涉及的作品如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战争与和平》、普希金的诗集、契诃夫的小说集、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这些作品里有中国青年不敢表达的爱情、有对自由的崇尚、有对战争所造成伤害的同情,俄罗斯文学犹如一场饕餮盛宴,使刚从封建社会中解脱出来的中国青年目不暇接。

1928-1937年间,俄罗斯译介达到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势头,新出版的俄罗斯文学作品达到140种,这一时期是战争文学的发展高潮,其中,富尔曼诺夫的《夏伯阳》、绥拉菲莫维奇的《铁流》和法捷耶夫的《毁灭》曾被称为20年代文学中的三座“里程碑”,这三部小说都是以俄国国内战争为题材的,塑造了铮铮铁骨的英雄人物。此时的俄罗斯战争文学创作达到巅峰,歌颂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是俄罗斯战争文学的主旋律。

抗日战争爆发后,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一批文学著作鼓舞着中国人民的抗日信心和决心。比如,波列伏依的《真正的人》、西蒙诺夫的《日日夜夜》、法捷耶夫的《青年近卫军》、格里斯曼的《人民不死》、戈尔巴托夫的《不屈的人们》和肖洛霍夫的《他们为祖国而战》。它们颂扬革命英雄主义,从国家立场出发激励国民战斗意志,是世界战争文学的典范。俄罗斯文学作品在中国的传播进一步拉近了苏俄与中国的社会关系,它们已经成为中国文学和中国人民的导师和朋友。据统计,1941-1949年间,时代出版社共计出版了俄罗斯文学作品168种,字数超过600万。在这个时期,肖洛霍夫的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开始转变思路,没有一味地歌颂英雄主义,而试图通过战争剖析人性的弱点和闪光点。

2.2 第二时期: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时期(十七年)

新中国成立至“文革”前这段时间被中国称作“十七年”,是俄罗斯文学著作在中国翻译和出版的另一个黄金期,有些文学著作进行了再版重译。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苏俄文学译介超过了过去几十年的总和,共3526种,8200万册以上,远远超出其他国家文学译介。

这个时期的战争文学作品更加侧重于深度地挖掘人性和人道主义。如果说1950年以前的作品多以英雄主义精神为主,那么肖洛霍夫则开创了新的局面,《静静的顿河》、《或者,可要记住》和《一个人的遭遇》这三部小说的主人公都是饱受战争之苦普通人,它们表达的是战争给普通人造成的心灵创伤。《一个人的遭遇》这部作品对中国作家刘真的《英雄的乐章》有突出影响。这一时期的作家开始重新审视“战争与人”这一严肃的课题,即使战争是“正义”的,那么它的残酷性、恐怖性和荒谬性是不可回避的现实,这在文学作品中被体现出来了。作家们对战争有了更清醒的认识,战争不仅毁坏我们的家园,更加捣毁了人类的记忆和文化。

“十七年文学”时期,中国文学产生了许多艺术成就很高的文学作品,例如:《保卫延安》、《红日》、《林海雪原》、《新儿女英雄传》、《苦菜花》、《平原枪声》、《逐鹿中原》等。还涌现出如赵树理、周立波、魏巍等优秀作家。综观十七年文学史,“英雄主义”被反复地呈现在战争文学作品中,这成为了当时的重要题材,即只能表现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坚强勇敢的英雄形象,作者和读者对此都乐此不疲。那些反思战争创伤的作品,如朱定的《关连长》、路翎的《洼地上的英雄》、刘真的《英雄的乐章》等,遭到了当时主流话语的屏蔽、排斥,甚至打击。

中国文学在创作方法上积极借鉴了苏俄文学,当中国文学充斥着“英雄主义”的时候,苏俄文学已经蜕变,它所表现出来的战争的残酷带给人们的伤害与痛苦,深深地吸引着中国的青年。但中国文学已经离“人”越来越远,它甚至成为了阶级斗争的工具。文学评论家刘志华认为,中国“此时的战争题材小说批评,把人情、人性与阶级对立起来,把‘塑造完美的英雄形象’作为评论的唯一标准”。

在中苏关系恶化时期,苏俄文学著作在中国的翻译和出版速度一路下滑,只零星出版了一些文学著作,如爱伦堡的《解冻》,总共才40多部。苏俄译著在中国的传播陷入停滞状态。

2.3 第三时期:改革开放时期至今

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五四新文学的宝贵传统逐渐消失。但是到了80年代中期,伴随着“文化热”而兴起的“寻根”文学,使五四新文学得到了延续。苏俄文学也在两国关系的不断改善下持续升温,一直被压抑的中国读者对苏俄文学的热情再次迸发。尽管苏俄文学的译介数量和种类都有所发展,但其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力却在不断下降。苏联解体后,受全球化和中国读者多元化需求的影响,以及俄罗斯自身实力下降的影响,俄罗斯文学著作译介数量不断下降。尽管如此,中国翻译界和出版界对当代俄罗斯重要作家的代表作仍保持关注,平均每年有数十种俄罗斯著作被译成中文出版。

我国战争文学也从左的桎梏中解脱出来,开始朝健康的方向发展。近年来我国出现了一些反映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好作品,如《亮剑》、《激情燃烧的岁月》、《历史的天空》等,但这些作品都没有超越《夏伯阳》和《一个人的遭遇》的思想和艺术水准。

3 苏俄战争文学对中国新文学的影响

3.1 对中国新文学建设的影响

俄罗斯战争文学作品在中国传播的最多、最广,也是中国学者研究最深入的文学题材。俄罗斯战争文学对中国新文学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老一辈中国文学家和翻译家在研究俄罗斯文学作品时,把许多创作元素融入到了中国新文学的体系和格局中,使得中国文学的精神、基调和格局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俄罗斯文学的滋补和影响。在创作实践中,中国文学家受到俄罗斯作品中的思想精神的启迪,无论是创作主题,还是创作元素,都有同源性,如果没有政治斗争的干扰,中俄两国的美学观点是基本一致的。

3.2 对中国新文学价值取向的引导

二战后的俄罗斯战争文学提倡“英雄主义”的描写。中国“十七年文学”时期,完全赞同这种英雄主义的价值取向,他们具有神一般的精神号召力。

当俄罗斯战争文学开始思考人性,把主人公从完美的英雄主义塑造成一个有血有肉普通人的时候,俄罗斯文学发生了质的飞跃,增加了作品的维度。而中国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还维持着单一维度。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新文学逐渐回归,俄罗斯战争文学的多维度思考对我国文学创作产生影响。我国文学审美逐渐提升,作品形式多样化,人物形象更加充实饱满,多维度碰撞,比如诺贝尔奖获得者莫言的《红高粱家族》,就多维度展现了战争年代普通人的爱恨情仇,以及在国家大义面前对生命的思考。

猜你喜欢

苏俄英雄主义新文学
语言、文学与认同:论台湾新文学的“跨语实践”
鲁迅的“立人”与中国新文学“为人生”创作理路
十月革命以后列宁对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启示
现在流的泪,都是当初求P图时脑子进的水
《老人与海》中的英雄主义解读
信与疑:鲁迅如何看苏俄
《胡适·鲁迅·莫言:自由思想与新文学传统》序
我的英雄主义情结
另一种“以俄为师”:民国基督徒苏俄观的转变(1918—1937)
消解英雄主义:反讽与直观——《骑兵军》阅读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