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三年新都市电影消费观念研究

2020-01-02沈秋君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3期
关键词:消费观消费

沈秋君 丁 洁

(扬州大学,江苏扬州 225127)

1 新都市电影与消费

中国新都市电影是构成当代中国电影格局的重要部分,随着中国社会都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深入,都市题材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荧幕上,新都市电影也就逐渐成为了当代中国社会的真实反映。

在《类型集合、“新的都市一代”还是“新的都市”电影?》一文中使用了 “新都市电影”一词,指的是2010年前后陆续出现的一系列青春、都市题材的中小成本电影,不断刷新着华语电影的票房纪录。陈犀禾、程功等学者在《社会观察》月刊的《“新都市电影”的崛起》一文中将这一系列带有相似类型化特征的影片统称为“新都市电影”。然而,多种类型的集合毕竟是一个松散的概念,最终可能也仅是一个临时性的术语。

从经济学角度讲,“消费”往往与市场逻辑、需求供给相联,它作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必备环节,与社会生产、交换密不可分。消费分为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两个方面,从个人生活方面出发,消费是指人们将生产和创造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精神资料用于满足个人生活需要的过程和行为,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条件。从满足人们需要层次分,有生存资料消费,如衣、食、住、用方面的一些基本消费品,有发展资料消费,如用于发展体力、智力的体育、文化用品等,有享受资料消费,如高级营养品、华丽服饰、艺术珍藏品等。消费不仅仅是关乎日常生活的经济活动,并且也是一种参照社会文化运行系统以及具体环境进行的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它不仅关乎到个人的生存,还牵涉到人的全面发展。

新都市电影以描写都市风情为主,新都市电影在刻画现代人的生活时,必定会涉及到大量有关消费的内容。新都市电影中的各种要素,如服饰、装饰品、美食、休闲方式、旅游等都可能对消费起促进和导向作用。都市的故事背景、繁华的城市街道、光鲜的职业等元素融合在五光十色的电影之中,刺激消费群体,尤其是其中的青年群体求新求异的感官,成为引领其消费行为的诱因。列斐伏尔曾指出:“空间的重组与变换不仅体现出都市人的日常生活与人际交往,还清晰地映射出社会结构与价值观念。” 消费文化的物质符号和意象表达被新都市电影进一步放大和渲染的同时,也为该类型电影的发展和票房创造了无限的空间。总之,新都市电影与消费是密不可分的,小至一个镜头,大至整部电影的框架、主旨,都少不了消费的影子。

2 新都市电影发展趋势

近年来,新都市电影一直保持着增长的态势。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2.1 票房占比较高。从票房情况看,前100名中每年占到20%左右。2016年的《美人鱼》占据了年度票房榜首,但排名前十中仅有这一部;而在2017年的票房前十中出现了两部新都市电影,《羞羞的铁拳》和《前任3:再见前任》分别占据了票房排行榜的第三、第四名;2018年《唐人街探案2》、《我不是药神》、《西虹市首富》三部电影更是霸占内陆票房排行的二、三、四名。这些新都市电影以低投资、高票房的成绩正引领着中国电影的创作潮流,形成了一股新的发展趋势。

2.2 质量良莠不齐。但从总体来看,新都市电影在质量上还是良莠不齐的。这些新都市电影中有出类拔萃的好片,如2018年7月5日上映的《我不是药神》,获得了30.7亿的票房,在豆瓣获得9.0的高分,可谓是好评如潮。也有一些如《梦想合伙人》、《祖宗十九代》等并无诚意的作品,豆瓣评分仅3、4分左右,这些作品数量浩大,空而无用,拉低了新都市电影的整体水平,也是国产电影令人诟病的劣根性。

2.3 呈现商业倾向。新都市电影题材的类型符号大多以高耸气派的写字楼、身着华服的职业男女、人来人往的地下铁、车水马龙的立交桥等作为标签,将笔墨附着在高耸入云的大厦、川流不息的车辆、奢华昂贵的服饰上,满眼闪过的写字楼、高档餐厅、喷泉广场、名车名包都充斥着消费主义的商业意象。这也意味着新都市电影与消费的关系更加密切。

3 新都市电影传达的消费观类型

新都市电影通过人物的塑造、情节的安排,甚至每一个转场、每一幕镜头都深刻地表现着当代都市生活,传达了许多消费观念。综观近三年新都市电影,传达的消费观主要有以下五种类型:

3.1 兴趣爱好型消费观。兴趣爱好驱动消费指消费者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消费,符合年轻人追求享受的心态,在当下年轻群体中颇受欢迎。这一点在《解忧杂货店》、《闪光少女》等中都有体现。比如,《解忧杂货店》中,年幼的浩博对于迈克尔•杰克逊痴狂不已,而把所有的零花钱用在了买专辑上。而《闪光少女》,讲述的是“小众群体”的生活经历,有喜欢游戏、萌物的“萝莉”,有爱好古风的古筝高手,她们都专注于自己“小众”的爱好,并以兴趣为第一驱动力进行消费,将大部分金钱用于自己的爱好,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与满足。

3.2 享受型消费观。享受型消费是以注重物质生活享受为主要目的的消费类型,这种类型的顾客一般都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或“经济实力”,以显示自己的地位或富有的形象,追求物质生活上的享受。享受型消费也倾向于精神消费,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可能走向炫耀消费、过度消费的深渊,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比如,《前任3:再见前任》中就存在这种消费观,主人公孟云和余飞失恋后频频出入酒吧、KTV等娱乐场所。

3.3 超前消费观。虽然收入水平不足以购买现在所需的产品或服务,但以分期付款、预支等形式进行消费,这就是超前消费。比如,《西虹市首富》讲述主人公王多余为了继承三百亿的遗产而在十个月里花光十亿的故事,这与目前超前消费的状况有一定的相似点。影片展示了王多余的选择,也让观众对这种消费行为进行了深思。

3.4 旅游消费观。旅游消费是在人们基本生活需要满足之后而产生的更高层次的消费,主要是指旅游行为及旅游途中产生的其他附属消费。《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中,主人公频繁的旅游消费展现了异国他乡的魅力,也向观影者传达了一种旅游娱乐的消费观念,提供了更多的消费选择。

3.5 绿色环保型消费观。绿色消费又称“可持续消费”,是从满足生态需要的角度出发,以有益健康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基本目标,符合有益于人类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的统称,也是当下新都市电影关注的焦点之一。周星驰导演的大热影片《美人鱼》就宣扬了这种环保的观念精神。片尾主人公刘轩的话给我们带来无尽的深思:“假如地球上连一滴干净的水、一口干净的空气都没有,你挣再多的钱,也是死路一条。”

4 新都市电影传达消费观念时的负面影响

近三年来,新都市电影虽然展现了新一代都市人的生活,展示了许多崭新且值得借鉴参考的消费观念,但仍旧存在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新都市电影所传达的部分不当观念借由各种手段占据了观众的视野,由此产生了负面影响。而要探讨这个问题,就要先将研究视野放在输出观念的途径上。新都市电影输出不当消费观念的途径主要分为三类:一、过度的广告植入。广告植入是指将产品及其服务具有代表性的视听品牌符号融入影视或舞台产品中,给观众留下相当印象以达到营销目的的营销行为。广告植入本身是正常正当的手段,但当下部分新都市电影中大肆出现的高消费、夸张的奢靡品牌刻画显然超出了广告植入应有的限度,影片对此通常持有的宣扬态度扭曲了广告植入的正当性。这种植入画面对消费群体具有的误导性是不可忽视的;二、通过影片角色不当的细节行为活动。不少新都市电影的年轻主人公挥金如土,动辄上千上万地进行消费,购买奢侈品,一味享受。这类画面营造出的透支消费氛围也极为恶劣;三、不当的情节故事设计。不少新都市电影的主干剧情为了使观众保持轻松的心态,从头到尾都缺少对现实的描写,极度鼓吹“交大运”式的所谓拼搏,对观众产生的影响难以估量。

由这些途径而引入了许多存在问题的消费观念,纵观分析下来主要有如下几类:

(1)宣扬奢靡之风,鼓吹拜金主义。新都市电影总体上是宣传开放、自由的消费观,但基于都市生活本身的性质,和如今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这种本该先进的观念被以幼稚的画面和表达形式传达了出来。如《傲娇与偏见》中男主角朱候并无什么本事,甚至严重缺乏基本生活常识,却依靠着父母产业的资本生活优渥,随意挥霍着家财,四处炫耀。再为这样的人物赋予帅气、光鲜亮丽的外表,十足吸引眼球。其电影评价也多见大呼其可爱者。通过这样的人物塑造,潜移默化地获得了观众对其部分负面价值观的认同,甚至于产生模仿和盲从行为。新都市电影所倡导的非常态消费观对在近年来的年轻群体中产生的负面影响颇受主流媒体的关注,不得不说针对新都市电影的许多批评有着一定的道理。虽说崇拜金钱、崇拜奢靡之风的风气是时代大进步的过程中必然出现的落后观念,但新都市电影中频频出现的如此情节无疑潜在助长了这些观念的盛行,成为拜金主义的推手。

(2)宣扬歪曲膨胀的个性消费。为了迎合市场而量产的新都市电影大都是小成本制作,为了赚取眼球而在电影中安排和夸大不当消费的情节,增加观影的爽快感。但实际上不切实际,泛于空谈的电影情节使得观众缺乏代入感,难以真正投入电影,理解其中包括消费在内的理念。许多电影中的人物的基本观念就设计得欠妥,缺乏实际背景基础和基本逻辑的支撑,在消费方面就更只是一味地张扬消费个性。如今新一代年轻群体个性较之前代愈来愈强烈,个性化和个人欲望的膨胀使得作为消费主力军的他们更倾向于接受一些负面的、异于主流的观念。消费者从这些缺乏艺术手法和几乎没有主次是非概念的新都市电影中更容易获取浅层面而又混乱浮夸的不当观念。

(3)歪曲消费理念。三年的新都市电影更加喜剧化,更加无厘头,更无逻辑的趋向使得它们在涉及消费情结时易于敕造简单化、无理化甚至可能异于正面价值、迎合逆反心理的消费理念。《缝纫机乐队》的开头,大老板突然想通了事理,竟然将五十万的投资全数换成秋裤,令人啼笑皆非的同时也令人难以理解。而大多数更加轻喜剧的新都市电影更是如此,突兀的富家少爷,出手入手以万计数,千篇一律而又毫无道理……它们画面廉价,缺乏艺术美,内容内涵肤浅,遑论以《傲娇与偏见》为首的一类低成本新都市电影几乎是企图依靠热门年轻演员获取票房,这种粗滥的质量实际上也限制了新都市电影的观念传达能力。近三年的新都市电影本身拥有、想要传达的、或许本该正确的消费理念被自身的低品质和无逻辑歪曲,难免会使作为接受者的观众群体受到负面影响。而此类负面影响或许正在一些负面的社会新闻事件中被潜在地体现出来,“校园贷”、“追星潮”之中不乏它们的身影。

5 结语

从近三年的新都市电影的发展状况来看,新都市电影这一类型正处在发展的黄金时期。它们逐步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并给社会的多个层面带来了许多影响。在深受瞩目的消费方面,新都市电影在一定程度上宣传了多种多样的新型消费观,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消费者的消费观,使之多元化、个性化;但在另一个层面,其所传达的消费观有些仍旧幼稚扭曲,有误导性,故事又缺乏感染力和触动观看者思考的基础深度,让人难以给予完全的好评。由此看来,新都市电影仍然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倘能在电影理念和品质上下足功夫,实现质的飞跃,那么其对确立年轻大众消费观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就仍旧有更大的期待价值。

猜你喜欢

消费观消费
消费观
如何培养孩子正确的消费观
如何培养孩子正确的消费观
正确认识消费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40年消费流变
基于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消费观
消费物价指数
新消费ABC